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2017-01-24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工人阶级队伍

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专家特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刘向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工人阶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导力量等方面看,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扎实推进。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在此之前的2017年2月6日,中央深改组召开第三十二次会议,这次会议指出,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必须大力改革和发展产业工人队伍。要求依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设计,解决现实中暴露出的相关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通过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排除产业工人发展的障碍、合理地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利益来打造一支兼具理想和信念、技术过硬勇于创新、讲求责任勇于奉献的能承担改革和建设重任的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其中相关重要表述,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产业工人及工人阶级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的集中体现,也充分表达了党中央的发展为了全体人民和发展必须依靠包括广大产业工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执政理念,此举对全面提升广大产业工人的素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巨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从当今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的背景考察,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重大举措之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列宁也曾批判那些认为社会主义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墨守成规地按照马克思经典著作来建设,也不能固步自封地抱着苏联模式当蓝图,而应该在改革中不断根据变换的实际情况来逐步完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考验,是稳定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发展变化的,这是一般规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固定的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3]

目前,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都出现了深刻变化。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5]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等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尤其是使广大人民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得到逐步和较为充分的满足,从而不断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我们党领导的国家进行改革和建设事业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工人阶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这就是说工人阶级执掌政权后,要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工人阶级的历史主体性地位,新中国成立68年的历史进程,也是工人阶级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不仅表明工人阶级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也验证了工人阶级不断完善自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的史实。针对有些同志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曾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不仅是领导阶级,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巨大改变,毛泽东鲜明地提出:“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也就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确立先进生产关系和新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上,不仅赋予了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全部内涵,并且推动工人阶级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工人阶级,着重指出“工人阶级靠得住”。他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觉悟性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够在社会政治进步和经济进步中起领导作用;并且工人阶级会为了四个现代化的利益,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起大公无私的模范先锋作用。”[8]也就是说,工人阶级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推动改革开放最基本的力量,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观点,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各项事业的主体和有生力量,包括广大产业工人在内的整个中国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承受着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代价。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营造有利环境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对体制实施全面、深层结构变革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社会中既定阶级、阶层等结构发生冲击的过程。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工人阶级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家和社会体制的依赖,逐渐转变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立的群体,从单一的政治群体逐渐转变成为集经济与政治于一身的综合社会群体,并且这一转变一直仍在进行,还没有彻底结束。

面对工人阶级队伍的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这一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论述,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9]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通过《改革方案》,层次规格之高、意义之深远重大是不言而喻的。由国家层面出台针对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和建设的专门方案,从历史上考察在我国是首创,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之一。此举将加强产业工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10]《改革方案》指出,“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11]是对工人阶级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的郑重宣示。

三、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也必然承担着新的历史重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重大,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

(一)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改革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核心战略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的转型,任何结构性调整都是不可想象的。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改革。

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广大工人阶级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自身的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各项权益得以逐步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应看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产业工人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弱化,政治地位体现不够明显,经济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一些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趋于淡化;二是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产业工人在职业上的发展路径缺乏足够的指导,尤其是技能人才的流动还存在体制与机制上的障碍。三是产业工人在技术上与现实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技能机构不合理,区域分布差别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弱,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四是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人才对企业行业的适应性不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不畅,一些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五是产业工人权益保护仍待加强,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合法权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精神文化权益实现不够充分,劳务派遣制制约工人合法权益的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力度不够。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从更有利于实现产业工人的基本利益、巩固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广大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高度,党中央规划、制定并实施《改革方案》,着力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中的这项战略举措。《改革方案》全篇充满着改革精神、改革理念、改革方法,例如,第一次使用“技能形成体系”概念,用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相关制度体系,重新建构有利于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提出了一系列扶持产业工人创新创效的有力举措,如通过开展先进操作方法的总结、命名和推广,加强各个层次、领域和行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工作室等具体措施来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联合共建产业工人实验实训平台等;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下大力气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完善竞赛的组织、效能评估和激励机制,形成服务发展、层层递进、内外衔接的完善竞赛体系,为产业工人搭建更多更好的竞技场;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加强产业工人队伍的思想引领、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文化建设等,举办多行业、多工种的网上练兵活动,建设网上“职工之家”,实现网上维权帮扶、提供公共服务,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产业工人新形式新媒介。

(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中国经济原有的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推动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为了实现中远期的各种发展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的重要的位置,更多地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中适当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的比例和协调问题;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形劳动者大军,通过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的提升、通过提高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只有这样,微观的市场主体才能焕发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宏观的市场体系和机制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经济也才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关键一环和必要举措,既可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可以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动力,指明了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明确了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之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振兴实体经济是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必由之路的判断。二是强调了产业工人在创造社会财富、实现创新发展和推动制造强国过程中都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的创新发展、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将对中国经济技术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保障,也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中占有有利地位、赢得竞争优势,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此,《改革方案》要求对广大产业工人“素质上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提高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改革方案》要求对广大产业工人在“权益上维护”,其目标体现在能够建立起平等的就业环境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工人的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合理增长,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来为困难职工和困难群体进行托底保障,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巩固阶级基础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家政权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产业工人在内的工人阶级,必须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一切为了人民,建设发展的一切也必须依靠包括广大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而产业工人又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就成为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

只要始终如一地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不变,就必须彰显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并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无论时代和社会怎样变迁,这一根本不能动摇、不能改变。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产业工人的民主权利和劳动经济权益的实现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必须使广大产业工人关心的直接和现实的利益问题、忧虑的困难和急迫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正因为如此,《改革方案》总体思路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在政治上保证”,并要求通过合理的工作格局的设立来确保其得以实现,在这一工作格局中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工会、企业以及社会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保障和落实产业工人的各项政治权利和政治地位。同时,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大产业工人党员的发展力度,强化和突出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通过健全制度安排来确保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其次,就是要求“在制度上落实”,亦即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和制订,从而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如适当向一线劳动者倾斜的初次分配机制,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以及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把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动力和保障。由此可见,在巩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阶级基础方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2]

《改革方案》要求“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要加强对产业工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坚决拥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在广大产业工人中和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和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引导产业工人形成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要强化广大产业工人的法治教育,引导产业工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保持队伍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这些要求,有利于在产业工人队伍中乃至整个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劳动伟大、知识崇高、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共识;有利于通过教育、舆论、文化和制度等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对产业工人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四个自信”;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宣传产业工人的价值和其社会贡献,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和主流价值观,并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劳动意识的培养和相关教育,为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建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可以说,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主体和职能、社会治理目标和任务、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着手,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不断提高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构建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格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统筹社会组织的协同力量。”[13]改革产业工人队伍的工作格局向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管理,治理主体多样化的合作共治方向转变,发挥工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的积极性,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工会组织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肩负起引导团结亿万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团结动员产业工人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建功立业,引导产业工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产业工人等,立足工会职能的定位推动改革措施落地扎根,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夯实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党的领导。通过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来取得事业的成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一条宝贵、重要的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进入新的时期,面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党的改革和建设中必须贯彻好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的方针,使产业工人能够在党的队伍结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以及干部和人才队伍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关键作用,产业工人自身的队伍建设也要融入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正如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总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所说的那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而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14]

新时期产业工人建设改革,明确宣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阶级的作用和定位。通过整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这种作用和地位必将不断得以强化和提升,产业工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基础也会更加巩固和加强。

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扎实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工作。首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学懂学透,掌握好思想和理论的精髓;其次,立意和思考问题要有高度,不能单纯就《改革方案》来理解和把握产业工人的建设和改革,就要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加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用的高度来深刻理解《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再次,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本地区、本行业、本组织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胆整改、循序推进,把《改革方案》不折不扣、原汁原味地抓好落实;最后,要有克服困难的心理预期和准备,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新时代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尤其如此。只有在思想上、理论上、预期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下足功夫,才能锲而不舍地把《改革方案》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把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到底。

[1][5][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9][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郑彬.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N].经济日报,2017-06-24.

[11][13]李玉赋.新的使命和担当——《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

Reform of Industrial Worker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U Xiangb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hina )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s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working class bears a new historical mis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comprehensively,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leading force in the new era, the reform of industrial workers'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 i canc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the basic strate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workers; refor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D033.4; D663.1

A

1673-2375(2017)06-0001-07

2017-08-18

刘向兵(1967—),男,甘肃环县人,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大学战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

[责任编辑:晓 智]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工人阶级队伍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产业工人新时代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