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时代价值
2017-01-24王雷
王雷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论“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时代价值
王雷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十七年”小说作为“十七年文学”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现形式,其作品中呈现的以“爱国主义”“坚定的革命意志”、 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和“无私奉献”等为核心内涵的革命理想主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展示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构建与人文思索,这对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十七年小说;革命理想;党性修养;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30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将1949年至1966年这段文学发展历程称之为“十七年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刻刻画了建国初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环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十七年”小说作为“十七年文学”的构成要素和重要表现形式,以“爱国主义”“坚定的革命意志”、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和“无私奉献”等为核心内涵的革命理想主义,更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展示了特定时代的精神构建与人文思索,这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理论渊源
(一)传统理想观
理想主义是对信仰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作为传统精神文化核心部分的传统理想主义,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群体理想和个体理想两个方面,群体理想即实现“桃花源”式自由、平等的“大同”社会;个体理想即社会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以自己的修为和主张影响社会,成为社会的楷模。
1.群体理想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绝大部分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农民土地自足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这样一来,改变现有土地分配方式,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暖饱”的理想社会,便成为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最迫切的社会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进行革命抗争。
1942年,党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大会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服从于政治”的口号。由此,文学的政治工具属性成为支配文学创作的主要属性,文学承担了与现行政治政策一起构建新社会理想的任务。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农业合作化运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这也成为“十七年”小说重要的表现内容。由此可见,“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是以广大人民群众“有田同耕,有饭同食”的传统土地理想的实现为前提的。
2.个体理想
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依靠的是宗法制度,“仁”是儒家最高道德规范,重视个体修养,强调个体通过道德和信念的自我规范来达到成圣成仁的境界。
“十七年”小说中个体理想的构建与表达是通过塑造一系列革命信仰坚定、人性品格完美、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的英雄人物形象实现的。如《红岩》中的江姐、《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等,这些英雄人物无论是驰骋战场还是身受酷刑,无不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杀身成仁、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行成为传统理想与革命理想的相通之处。
(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观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观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动力,也是“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追求。
1.对革命理想主义的影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追求,其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和压迫等一切不公正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幸福,而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最显著标志就是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要让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从理论成为现实,就必须通过革命从根源上消灭一切不公平的剥削制度。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观影响了“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构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成为革命理想主义的核心内涵和首要目标。小说中塑造的革命者,在他们看来,实现国家独立、群体自由是自己革命的目标,国家的独立是彻底消灭剥削阶级,经济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有话语权;群体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自由,是整个国家的自由,民族的解放,只有这样人民的权利才会得到保障。
2.对革命理想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唯一的途径就是无产阶级依靠武装斗争通过“革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此建立新的属于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这对“十七年”时期政治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七年”小说将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观融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具体革命行动中,这为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整个民族认识到了获得解放、独立和自由的实现途径,让整个民族看到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这就彻底点燃了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激情。
二、“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千疮百孔的社会环境,新的国民品格和精神体系需要建立并规范发展,这对“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全面构建和表达提出了创作要求。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1.“十七年”小说继承了传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一系列英雄人物反抗侵略、英勇抗争事迹的刻画和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故国家园的热爱之情,对外来侵略的刻骨仇恨。
2.“十七年”小说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由“悲情”转向“崇高”。“十七年”小说作为特殊历史阶段下的意识形态,从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构建理想民族国家的时代要素,因而爱国主义精神在“十七年”小说中被赋予了鲜明的“崇高”色彩,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宏大社会理想和民族信仰。
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的迎接这个日子……[1]484
这是《青春之歌》对革命者狱中情景的描写。由此可见,“十七年”小说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悲情”色彩,但这种“悲情”色彩不再是迷茫,不再是绝望,而是由此激发的绝处求生的革命斗志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呈现出壮丽豪迈“崇高”的韵味。
(二)坚强执着的革命意志
“十七年”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工具属性,它通过对国家以及人民生活艰苦环境的描绘,对典型人物悲惨遭遇的刻画,深刻地表达出“革命”这一活动的迫切性和崇高性。
当五一反扫荡打得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候,在滹沱河的下游桥头镇上,发生了一次地列山崩的战斗。天上是飞机,地下是大炮坦克车,把整个镇子里里外外围了个风雨不透,杀声、喊声、枪声、炮声响成了一锅,从拂晓打到黄昏,从黄昏又打到天明,直打得硝烟漫地,火光冲天……(《烈火金刚》)
敌人的残酷暴行,一方面让中华儿女清醒地认识到“革命”是实现国家独立与自由、人民获得尊严与幸福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使中华儿女更加坚定了反抗斗争的革命意志,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与实践是“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表达途径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革命英雄个体在身体受难过程中以精神的力量消弥肉体摧残所带来的痛苦,表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与执着;二是通过革命群体的受难,表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政治道德规范。
1.革命个体崇高信仰的表达。“‘革命历史小说’强调‘发扬革命精神’和‘改造思想’,却也从来不放过对身体的‘铭写’和改造。灵魂的改造和心意的更新,必须借用身体器官的隐喻,才能表达得较为显豁。”[2]98由此可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英雄人物的个体躯体不仅是外在显现的生理肉体,更是灵魂改造、心意更新,弘扬革命精神,表达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
可以使皮肉烧焦,可以使筋骨折断。铁的棍子,木的杠子,撬不开紧咬着的嘴唇。那是千百个战士的安全线啊!用刺刀来切剖胸腹吧,挖出来的—也只有又热又红的心肝。(《红岩》)
“十七年”小说中如此情节的描写很多,旨在为突出革命者个体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渲染。在革命者看来,对敌人酷刑所带来肉体疼痛的忍耐与克服是自己对革命理想信念的执着与践行,是自己获得合法性革命身份的唯一途径,更是衡量自己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最有力证明。
2.革命群体崇高信仰的表达。一个文本中受难的个体不止一个,而且纵观整个“十七年”小说,受难的革命个体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受难的革命个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以崇高的革命信仰为纽带,构成了一个革命意识形态人格化的审美网络和带有意识标记及政治道德规范的意义集合体。
一阵高昂雄壮的歌声,从楼八室门边最先响起。江姐在歌声中苏醒了。她宁静地聆听一下,缓缓抬起她明亮的双眼。目光一闪,江姐仿佛发现楼八室传来的许云峰的信任与鼓舞的眼波。战友的一瞥,胜过最热切的安慰。她猛然用双臂甩开了特务,傲然地抬起头,迈动倔强的双腿,歪歪倒倒地向女牢走去。 (《红岩》)
这种精神的亢奋和心灵的共鸣对于受难革命者个体来说使其忘却了肉体之痛,实现了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崇高精神的执着实践。对于受难革命者群体来说,形成了相互鼓舞、相互支持、相互慰藉和相互影响的坚定践行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者统一体。
(四)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对奉献精神的阐释主要通过英雄人物视死如归的“献身”激情来完成。在“十七年”小说中众多英雄人物为了革命信仰和事业,最终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革命崇高信仰的忠贞与执着。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红岩》
当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正如一滴水融入大海,那却是无限的壮丽,无上的光荣!《红岩》
“共产主义”是革命者的革命理想与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革命者自觉肩负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主动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并在肉体消逝与精神永驻的抉择上,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如果说身体的受难是革命理想信仰对革命者革命意志的必要考验,放弃生命英勇就义则是革命者对革命理想信仰的自觉捍卫。另一方面,在“共产主义”这一革命理想的召唤下,敌人的残忍杀戮失去了恐吓的作用,相反,却进一步激发了革命者的革命热情和忘我的献身激情。正是这种精神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民众的觉醒,点燃了更为强烈的革命风暴和献身激情,无数志同道合的革命者团结起来,以生命为火把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薪火传递,使生命获得了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革命理想主义中奉献精神的阐释最终得以确立。
三、“十七年”小说中革命理想主义的局限性
通过阅读“十七年”革命小说,我们能够明显地发现其文字话语身后的意识形态烙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党中央发出的一系列“最高指示”成为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随着“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工具属性的确立,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影响“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主要因素,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精神的表达在小说中被简化成一套既定的程序模板(革命者接受党的教育而成长—革命者身受酷刑而信念坚定—革命者面对死亡而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憧憬)而不断复制。如此一来,一方面,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内容的千篇一律,使文学创作失去了思想性和创造性,导致文学的艺术价值下滑。另一方面,从艺术影响角度来看,文学被政治所“绑架”,成为政治精神的载体,这就直接导致艺术影响力的大打折扣,最后形成读者的阅读和审美疲劳。
由此可见,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对“十七年”文学创作的强制性约束,导致了“十七年”小说的革命理想主义阐释与表达的单一性,也正因模式化和千篇一律的文本创作,最终使这一时期的文学走向了脱离现实的道路。
四、对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时代价值
党性修养是党员将共产党的本质属性自觉内化,并自觉按照党性原则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和提升。党性修养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政治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以及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这六个方面构成。显然,“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的核心精神,如爱国主义、坚强的革命意志、奉献精神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面对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当今时代急切呼唤“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因此,新形势下借鉴和吸收“十七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让“十七年”年小说中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与时俱进。
(一)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党性修养水平
“十七年”小说中对爱国主义的诠释和叙写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正是这种热切的情感进一步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使中华儿女为着美好的理想坚持斗争乐观抗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统一中华民族思想、增强民族复兴信心、凝聚改革攻坚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1.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历史充分证明,只有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与人民的自由幸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是其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其党性修养水平的第一要义。党员干部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通过实践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党员干部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为党员干部,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任何时候思想上、行动上都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命令。任何时候都要把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进行,切实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自己、修养自己。任何时候都要用 《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侧》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来约束自己,坚定不移的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
3.党员干部要爱岗敬业,尽心尽力为党和人民服好务。党员干部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牢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争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这就要求在现实工作中,党员干部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认识岗位、理解岗位、接受岗位和明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要求,不断增强对岗位的感情、热情,围绕岗位要求不断调整自我,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必须要从点滴做起,不好大喜功、不贪大求全、不短视、不浮躁、不急于求成,坚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磨砺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必须要注重研究工作,把握工作重点,掌握工作要领,注重解决工作难点,突破工作瓶颈,提升工作档次和水平。必须要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确保干出成绩、有所作为,切实做到勇于担当、奋勇争先,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模范建设者,用自身的模范行为来诠释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二)传承革命意志 提高党性修养水平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艰辛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十七年”小说作为当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对这一革命过程的追述中通过对肉体饱受摧残但革命意志坚定的典型人物刻画描写,热情颂扬了“革命”这一活动的迫切性和正义性,进而表达了“革命”是实现美好社会的途径,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使祖国富强、个人才有远大前途。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矛盾和突出问题日益艰巨,我们必须以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为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坚强的革命意志,以敢担当、善作为、崇实干的工作作风不断推进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1.争当改革的“领头羊”。当前,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没有可直接借鉴的经验。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形势,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要有矛盾越突出、改革阻力越大,改革意志越坚定的气魄,要放下“怕犯错”思想包袱,树立敢碰硬、敢尝试、敢作为、敢担当的新状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中,要强化“责任在我、使命在我”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争做改革“领头羊”的精神状态,推动工作稳步开展,用实际行动创造改革发展的新业绩。
2.争当改革的“推进器”。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攻坚克难中,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在总体上把握住、把握好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密围绕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结合岗位工作实际,以推动改革发展为出发点,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只要对工作开展有利、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有利,能够顺应时代和人民的期待的工作,就要撸起袖子,大胆作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改革进程。
(三)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党性修养水平
“十七年”小说讲述的众多革命英雄在身体受难过程中,凭借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新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消弥了血肉之躯经受酷刑摧残所带来的痛苦,表达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宏大力量和崇高气概。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理论学习和实践修炼中不断汲取理想信念之钙,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理想信念之“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干好各项事业的理论基础,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本源。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有信仰、政治立场坚定的新时期党员干部,就是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认知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2.善于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理想信念之 “钙”。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山县西柏坡调研时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作为党员干部,要注重加强对党史国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和研读,真正从历史这部教科书中强根固源,坚定信念。
3.善于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理想信念之“钙”。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焦裕禄的内心因为根植了“要改变兰考面貌”的坚定信念,才焕发出了“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冲天干劲,才有了“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牺牲精神,才会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体现了“父老生死系”的公仆情怀,“肝胆长如洗”的高尚情操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求实作风;杨善洲用毕生的忠诚和执着,60年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懈怠,60年践行党的宗旨不褪色,用全部生命和心血兑现入党誓言“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用一生奋斗实践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大爱。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人物为镜,日日拂尘、时时洗心,自警自省,向上向善,不断提升党性修养、道德境界、人格操守和能力素质。
(四)弘扬奉献精神 提升党性修养水平
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主题和本色。在“十七年”小说中回眸革命历史,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用宝贵的生命续写了一首首感天地泣鬼神的无私奉献之歌,铸就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在社会大发展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时代需要继续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党员干部应该把培养奉献精神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弘扬奉献精神,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奉献精神回归到党员干部群体中。
1.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局意识。共产党人最远大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让人民过上幸福繁荣富强的生活。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进程中,在脱贫攻坚中,需要的是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甘做人梯的精神。党员干部在带领人民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要吃得苦,吃得亏,要冲在前面,带头展示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带头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头引领人民前进。决不能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把群众利益、把大局利益丢在一旁。决不能自己贪图享受,贪图舒服而丧失理想,丧失为民服务的宗旨。
2.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有“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意识。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更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以满腔热情的冲劲和勇往直前的拼劲,以坚定的恒心和睿智的胆略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就是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危险面前不甩手,真正体现出共产党人伟大胸襟和气魄。
3.弘扬奉献精神,就是要有淡泊明志,夙夜在公的敬业精神。敬业是一个共产党员基本的品德,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基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不仅是作为一位公民的要求,更是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必然体现。如果一个共产党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够热爱,不够敬业,那就谈不上奉献,谈不上为国为民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敬业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因此党员干部要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当作自己应有的素质,不斤斤计较,不尔虞我诈,不阴奉阳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为人做事,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杨沫.青春之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84.
[2]黄子平.灰澜中的叙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98.
责任编辑:任芃朴
D262.3
A
1009-0169(2017)04-0019-06
王雷(1986-),男,辽宁朝阳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办公室科员、助理编辑,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