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柳毅传书》为例简论元杂剧中的市民意识

2017-01-24马双博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元杂剧阶层市民

马双博

(香港公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以《柳毅传书》为例简论元杂剧中的市民意识

马双博

(香港公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元杂剧中的很多作品都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然而本质上,已经和“稗官野史”类的唐传奇有了很大的不同。例如元杂剧作家尚仲贤,就将唐代李朝威所作的传奇小说《柳毅传》改编成了元杂剧《柳毅传书》。在剧本里加入了唐传奇小说所无法做到的表演形式,让思想更接近于市民们的意识层面。之前小说中的故事传奇性已经开始减弱,而更偏近于对人现实处境的刻画。故事中体现更多的,是普遍的市民意识而不是直接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元杂剧;唐传奇;市民意识

一、元杂剧《柳毅传书》中市民意识的转变

《柳毅传书》是元杂剧作家尚仲贤改编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而来,是融合勾栏表演以及音乐、曲词等综合艺术形式的元杂剧作品之一,可是之前大部分的研究者一贯性地认为元杂剧所反映的就是元代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制度的黑暗,但是这样的论断未免过于片面与狭隘。而《柳毅传书》与《柳毅传》相比而言,主要在于去除了原先传奇小说中一些背景叙事情节,而着重于对心理的刻画。不得不承认这些变化确实和元代的社会背景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实际上文学文本的创作和传承与历史朝代的更替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必然联系。故而,笔者在此就要以尚仲贤的《柳毅传书》为例,来具体阐述元杂剧所主要体现的是元代大众的市民意识,而非纯粹是元代社会的现实。

因而,笔者主要选用文本细读、文献调查法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柳毅传书》中具体人物与情节设置的分析,以及结合元杂剧兴起的文化背景、市民阶层的复杂性、市民意识的特性,以及市民意识本身的一种局限性,来论述元代文人创作元杂剧的主要目的是想表达当时元代市民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为了起到影射时局政治的需要或者以反映社会现实为目的。

二、市民意识对元杂剧的主要影响

(一)元杂剧兴起的文化背景和市民的复杂性

随着多民族的杂居与融合,文化思想也必定会发生或融合、或碰撞、或交流、或冲突乃至变异,而逐渐产生新的文化思想、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文化思想的震荡是双向的,无论是发达的中原农耕文化,还是相对落后的草原文化,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正是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交流融合下有利于元杂剧在不同文化的氛围中吸取更多的新的文化因素,从而进一步丰实了其具体内容。加上元杂剧的表演地点主要集中在元代城市里的勾栏。因此,元杂剧主要面对的观众是市井民众。因此,所需要的是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通俗易懂的口头表述以及立竿见影的视觉效果,而不是像唐传奇一样讲究文采和功底的“案头文学”。

从作家的客观角度来说,元代文人处于社会底层的卑下地位,他们无法靠读书来改变自身的地位。为生活所迫只得或习刀笔以为胥吏,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有的混迹勾栏,“以儒生士子隐业于装演”。因而,元杂剧作家与广大的市民群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活和思想情感上,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与交流。而在元杂剧的创作中,就更容易把他们世俗化的思想倾向表现出来。同时,社会阶层的不同,致使文人作家们在创作元杂剧时不得不先考虑如何消除观众的思想复杂性,而非去抒发自身的个性意识。

(二)市民意识的复杂性和在《柳毅传书》中的具体表现

由于市民意识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柳毅传书》中的主要人物柳毅和龙女就集中展现了上述市民意识的特点。如在《柳毅传书》作者尚忠贤以楔子的部分对龙女不幸的婚姻生活作了细致的描述与补充:(正旦做跪科,云)公公,非关媳妇儿事,这都是小龙听信婢仆,无端生出是非。媳妇也是龙子龙孙,岂肯反落鱼虾之手?(老龙云)唗,你看她,我面前尚然门强,难怪我小龙儿也。鬼卒,与我剥下她冠袍。送她泾河岸边牧羊去。其中龙女向柳毅详细地讲述自身不幸的婚姻遭遇,然后希望书生柳毅传书给其父洞庭君求助。这一点已经体现出元杂剧中弱化了人神等级的界限划分,即便是如龙女一般的神仙,也难以摆脱和普通妇女一样不幸婚姻生活的桎梏。人神地位差别的淡化主要体现了市民意识中涉及的平等观念,同时平等观念的提倡不但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传统观念有所冲击,而且市民阶层可以切实、直接地感受到的。并且龙女想要脱离婚姻的束缚和对公公泾河龙王的直言不讳也都反映了她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而对于个性自由的渴求是商品经济发展而对于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有所启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元代妇女企图改变自己在婚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希望婚姻可以自主的愿望。因此龙女河畔牧羊的遭遇与直截了当的唱词结合更能自然地引起广大市民群众的同情,不仅使得柳毅的传书变得合情合理,同时市民观众也更容易接受剧情的发展。

另外,《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与先前唐传奇《柳毅传》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就像在《洞庭湖柳毅传书》的第一折和第三折所描述的那样:(柳毅云)我乃义夫也,闻子之言,气血俱动,有何不肯?只是小娘子当初,何不便随顺了他,免得这般受苦。(柳毅云)这一位女娘是谁?(洞庭君云)则这个便是我的女孩儿龙女三娘。(柳毅云)这个是龙女三娘?比那牧羊时全别了也。早知这等,我就许了那亲事也罢。(正旦做斜看叹云)嗨,可不道悔之晚兵。(唱)【后庭花】俺满口儿要结姻,他舒心儿不勘婚,信口儿无回话,刬的偷睛儿横觑人。我这里两眉颦,他则待暗传芳信。对面的辞了亲,就儿里相逗引。俺叔父敢则嗔,那其间怎的忍!吼一声风力紧,吐半天烟雾昏。轻喝处摄了你魂,但抹着可更分了你身。你见他狠不狠,他从来恩不恩。

(柳毅云)小生凡人,得遇天仙,岂无眷恋之意?只为母亲年老,无人侍养,因此辞了这亲事,也是出于不得已耳。在第一折选段中的柳毅延续了为龙女传书的无私义行,这一点也符合元代市民意识中的仗义精神。柳毅身上的“义”正是市民意识中帮助弱者的道德原则体现,并非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特殊行为,而是市民阶层习空见惯的。故而,柳毅在听到龙女不幸的婚姻之后就立即表现了他见义勇为的品性。这种真挚的仗义精神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地感染更多的观看群众。但是在见到龙女的美貌后,原先刚毅果决、义气凛然的柳毅形象却变成了犹豫不决、会被美色所动摇的世俗化人物。甚至,把母亲的年老作为一种拒婚的托词。加上身世背景的详细交代、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结局戏剧性的转折,都让柳毅变得较为“人性化”。在思想层面和市民阶层更为接近。但是,元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矛盾却无法直接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个性中显露出来。

因而,笔者认为元杂剧《柳毅传书》里的人物个性不再像《柳毅传》中那么一目了然。反而,增添了和市民阶层人物一样的内心描摹,突显了矛盾的冲突。尽管,故事变得更为曲折却易于市民们的接受。整体情节的扩充和延展,也让人物的性格更为鲜明与饱满。这一点,正是元杂剧中市民意识里“平等观念、个性自由、仗义精神”的体现。所以,市民意识在元杂剧作品中对于元代市民阶层精神方面的影响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柳毅传书》中市民意识的主要局限性

虽然,市民意识在尚仲贤的《柳毅传书》中已经有“平等观念、个性自由、仗义精神”三个主要特点的体现。但是,事实上龙女必须依赖于父亲洞庭君和叔父钱塘君的帮忙,才能解脱她的婚姻而不是靠她自身。这就恰好表明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想要实现自身意志和平等的实现,依然无法离开像钱塘君一类封建统治者形象的援助。可以看出元代社会中的市民意识尽管有着进步民主思想的萌芽,但是这种思想不能离开封建意识而独立存在,因而它的发展不能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相媲美。加上那个时代的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密切联系,也注定了元代的市民意识无法形成一种能够与封建意识相抗衡的明朗、确切的思想体系。

三、市民意识在元杂剧中的意义所在

元杂剧是雅俗文学合流的产物,元杂剧作者在创作剧曲时,为适应观众的需要,多立足于俗,但又不是恶俗,而是化雅为俗、点俗成雅,其使用典故、成语则以习见常闻者为主。出于对广大市民阶级通俗审美趣味的考虑,元杂剧的作者们在创作中会使剧本的故事性不断加强,让抽象的文陈叙述能更为直观呈现的同时也便于让更多的市民群众所接受,因而对于元代社会现实与政治制度的批判并不是元代文人所首要考虑的因素。

可是元代市民阶层的不完善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使得元杂剧中的市民意识无法形成具体、成熟的思想体系。就客观的时代背景而言,封建意识会对市民意识形成一定的抑制,无法让其顺利发展。但是,笔者认为以《柳毅传书》中的人物来说,作者巧妙的构思令柳毅、龙女、钱塘君和洞庭君等原有人物的身上加诸了和普通市民一样对婚姻、亲情、性格的生动而又细致的描述。让神话一般的人物更接地气,缩小了人与神的一种等级地位的差别。人物个性的复杂,也符合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的真实面貌。通过去除等级划分、人物自身对平等观念、个性自由、自主婚姻的传达结合勾栏中生动的表演艺术,使得元代杂剧比起先前唐传奇小说中抽象的市民意识在精神层面上更贴近下层民众。同样,市民意识不仅对市民阶层的观众在精神层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为之后文学作品中,民主思想的形成与传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1]徐雪辉.文化视角下的元杂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1-153.

G122

A

马双博(1990-),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猜你喜欢

元杂剧阶层市民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元杂剧勃兴之演剧根源探论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