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与宗教问题应对浅析
2017-01-24巨艾提伊明
巨艾提·伊明
“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与宗教问题应对浅析
巨艾提·伊明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宗教信仰也交织着很多矛盾。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理论研究;要警惕敌对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对我分化渗透;要及时预防研判,防止出现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对外交往上要坚持文化先行,发挥文化软实力,对内要注重国内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要加大民族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一带一路;民族宗教;文明发展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国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战略构想。其宗旨是打造发展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方式是共商、共建、共享;任务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标是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所涉区域幅员辽阔、国家间关系复杂、民族宗教各异、文化差异巨大,缘政治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宗教信仰也交织着很多矛盾,这些多元化差异又常常和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互相叠加、纵横交织,更加呈现出一些错综复杂的状况,切实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应对。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民族宗教问题的优势和挑战
(一)沿线国家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
“一带一路”涉及国内18个省区市、亚欧非65个国家44亿多人口,沿线国家民族宗教情况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这些国家民族部族矛盾尖锐复杂。周边有的国家政府及世俗政权处于弱势,控制力不足,有的地方、部族势力甚至割据一方。二是宗教极端势力呈急剧上升态势,对我国边境地区公共安全分化渗透严重,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三是近年来,我驻外使馆屡遭暴恐威胁,一些重大投资项目被当地宗教极端势力袭扰,我国承建人员被绑架勒索事件层出不穷。
(二)我国与沿线国家民族宗教的相通优势
从民族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民族主体,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维度。一带一路”战略的涵盖范围圈定了我国18个省市区,囊括了西北、西南的诸多民族地区与多民族省份,在陆路边境地区有30多个民族跨国界而居。跨界民族群体与境外这些国家中的民族间彼此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在相互交流和贸易往来方面有明显的人文优势,对当下的跨境合作意义重大。
从宗教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宗教信仰也是相同或相近的。陆路上,新疆、宁夏等地的民众与阿拉伯国家民众一样信仰伊斯兰教;海路上,过了金兰湾,就进入了穆斯林占主导的“马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伊斯兰教信众、佛教信众与“一带一路”上其他国家的信众,虽然有国别与民族差异,但共同的宗教信仰能为人文交流乃至多领域合作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与路径。这种基于宗教的往来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也是更好地落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条件。
由于宗教与民族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宗教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渗入到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的宗教对民族产生的影响也是相通的。
(三)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战略研究急待加强
目前,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关于基础设施、能源、贸易、新兴产业、产业链分工布局等经济领域的较多,政治和意识形态,尤其是民族宗教方面的理论研究显得较少。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侧重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也显得较少。实施“一带一路”将我国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成了前沿阵地和关键枢纽,同时沿线西亚、北非各国,基本上都是伊斯兰国家,民族宗教情况十分复杂。如果我们对其民族宗教问题重视研究不够,重大理论和战略研究滞后,不提前预判应对,必然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推进产生不利影响。
(四)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敌对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对我国分化渗透
一是跨境的民族宗教认同意识有可能增强,必将从不同程度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二是在开放的环境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随着民族认同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对外排斥性;三是民族分裂势力可能以其民族宗教信仰为掩护或借口,以打着民族宗教旗号加强对我国相关民族地区的渗透;四是敌对势力和部分逃往国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可能假借投资资助、探亲访友等诸多名义,对我国进行危害民族团结和社会统一的宣传与破坏活动。
(五)“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引发民族之间新的利益矛盾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各民族经济状况的先天差异和既定的发展机遇、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民族有可能处于利益加剧分化状态。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延伸和深入,各种开发项目将会在沿线少数民族地区陆续投建和落地,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将对各民族原有的传统风俗、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等社会传统秩序造成冲击,引发新的矛盾。更加之由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广等原因,在日常交往交流中,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或间接伤害民族感情、歧视少数民族、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情况,从而导致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产生。
二、应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民族宗教问题的举措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宗教工作是全局性工作。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党的宗教基本原则。为使“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民族和宗教工作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必须坚持文化先行,切实发挥“文化自信”的软实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先行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和而不同、增进友谊。“一带一路”所涉国家文化差异很大,尤其是宗教交织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着眼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现实情况,全面审视民族宗教问题的利弊因素,让文化先行,充分讲好历史、讲好传统、讲好友谊、讲好亲情、讲好互尊。本着尊重差异、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因势利导,抑负扬正的原则,促进心灵相通,感情亲近。只有切实拉近距离,建立友情、开展务实合作,方能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能让中国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好全方位合作。
(二)加快国内沿线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相对比较的经济优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利用好我国自然、人力和文化资源,打造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将丝绸之路从传统的“商路”提升为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带”。中央和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让资源开发更多地惠及当地,实现更多人的就业和增加收入,鼓励重大产业项目向民族地区优先布局,支持民族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优势产业转移,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从而形成相对比较的经济优势。同时,要紧紧把握住中央统筹安排的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快贫困地区人口脱贫步伐,既要精准扶贫,又要结合当地实际,形成具有带动效益的产业、可靠的致富门路。
(三)全方位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沿线各民族地区不仅要利用地缘条件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还应持续不断地加深与祖国东中部地区的融合发展,充分融入全国经济大局中。通过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双向互动,增进新疆与内地及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充分畅通民族地区人口有序流出服务管理的途径和渠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信任、包容的大团结、大融合格局。构造更加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和充分支持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大范围双向流动,增进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全方位的交流交往交融,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进行。
(四)坚持开展“去极端化”,警惕和严防“三股势力”的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必须树立与“三股势力”做长期斗争的各种准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程度将不断提升,要积极做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信”,以“正信”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团结信教群众,让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依靠力量。加强边境防控,严防“三股势力”以各种名义和方式进行渗透和破坏,防止境内一些具有宗教极端思想、分裂主义思想的群体被煽动,死灰复燃形成新的内在隐患。我们要密切关注并研究全球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影响和国际恐怖主义上升的态势,防御敌对分子带来刺激的影响。尤其要对一些打着民族宗教旗号向我国搞渗透的敌对势力,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留下任何可趁之机。为此,还应积极主动地与周边国家签订完善共同打击、防范“三股势力”的多边合作协定,建立跨国打击“三股势力”的联动机制,着力消除境外的“种子”和境内滋生“三股势力”的土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扫清障碍和阻力。
(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多边关系发展的人才培养力度
“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扮演更多国际角色。我们既要拥有一大批熟知国际游戏规则的精英,也需要一大批熟知宗教、对国际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对各民族历史的演变发展有所了解和把握的,能运用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知识为“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有针对性工作的各类人才。因此,应当加强规划,鼓励国内的有识之士到国外顶尖大学攻读学位,学成归来为国服务。要加强人才预测,做好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培养一批建设“一带一路”的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推进优势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应引进一些公认的区域问题专家和学者,充实我们高校师资,在国内培养熟悉“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社会文化的区域性人才,形成既能“请进来”,又可以“走出去”的培养教育人才格局。要加大国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建合作计划执行力度,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民间资本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沿线国家市场,开展与周边国际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项目,推动更多广播电视节目落地中亚国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形成跨国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全方位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本文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工商联主席)
责任编辑:王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