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善洲家风建设探析

2017-01-24魏亲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杨善洲家风家人

魏亲延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云南 保山 678000)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杨善洲的家庭,不是书香名门世家,并没有把家教、家规、家训和家谱编书成册加以记载。但杨善洲用毕生的精力,通过以德立家和以德治家的言传身教,谱写了“好学上进、清白持家、善待家人、简朴本分、公私分明、靠本事吃饭、为民务实、清廉奉献”的优良家风。这是他“坚守一辈子、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人生轨迹在家庭中的反映,铸就了他成为当代共产党人为政、干事、做人的光辉典范,给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党员领导干部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就必须以杨善洲优良家风建设为“镜子”,进一步涵养家风。在传承家风过程中融入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和严家教的过程中体现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过程中造就责重如山、公而忘私、遵规守纪和为民奉献的大义。杨善洲家风的内涵极其丰富,其建设轨迹可归纳为“传承”“光大”和“管束”六个字。

一、“传承”是杨善洲家风的形成之源

(一)传承虚心好学的家风

杨善洲小时候体弱多病,为确保其健康成长,他的母亲按当地习俗,把他拜寄给陡坡红岩脚一个叫马莲头的草药医生,并改名为“马桩”。他七岁上私塾,先后到大寨村杨连槐老师和大平地村席文儒老师那里读了6年书。由于家境贫困,求学之路十分艰苦。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学,放学以后还要砍柴回家。尤其是在大平地读书期间,外婆家就在学校附近,他经常住在外婆家,外婆家给他两亩多地,于是他一边读书一边种地。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是,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6年私塾读完后,家里已无力让他继续深造。在家里,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练就了种地、割草、养猪和打柴的好本领。16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家里确实交不出租子,就让他到地主家打工抵债。之后,为了使他有一技之长,母亲决定让他去学石匠手艺。在7年多的石匠生涯中,他虚心好学、善于钻研、吃苦耐劳,成了远近闻名的“二石匠”。后来,无论是担任区、县、地委领导,还是到大亮山植树造林期间,为了吃透政策,了解民意,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他黄布包里的“老三样”从没离开过身,成为他的“精神食粮”。他认为学习、批文件和写笔记就是休息,这一“嗜好”造就了他“善于学习、吃透政策、精通农业科技”的“粮食书记”雅号,爱学习和重实干的品质,成了他“靠本事吃饭”家风的源头。

(二)传承自食其力,俭朴本分的家教

1.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杨善洲在说服爱人和教育子女时说:“公家给我一个饭碗,就要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的工资是公家给的,除自己基本生活开支以外,多余的就应该用到公家。公家分给了你们田地,你们就要一心一意地种好,维持好家庭基本生活。”杨善洲的爱人通情达理,很体谅他的难处,为了不让杨善洲分心,带着三个女儿和母亲过着艰苦的生活,家里粮食拮据,她就上山挖野菜补充;女儿无钱交学费及购买学习用品,她就到山上摘野果,在家编粪箕、扎扫把到街上去卖,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家庭经济带来的困难。

2.克勤克俭,把“大家”当成“小家”。第一,从办公条件看:他常年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住房里。房子里摆放一张陈旧的木桌和木板床,床板上铺垫着一张草垫和草席,草席上放着一套简单的被褥。第二,从着装看:身穿一套灰色并发白的中山装,夏穿草鞋、冬穿胶鞋成了他经常的打扮。第三,从喜爱来看:他爱抽烟,但舍不得抽纸烟,长年累月身上总是不离一包烟叶、一个烟斗,用他的话讲就叫“接地气”,不认识的人,看不出他是一个地委书记,致使他在参加会议期间多次闹出被服务员挡之门外的笑话。第四,从老家的居住条件看:房子建在山坡上,是全村最差的,漏雨就用土罐接是一贯做法。2006年,新盖起的砖瓦房,与其它村民相比也不算是好的。1995年,杨善洲退休后到大亮山植树造林,妻子及女儿考虑到杨善洲年岁已高,身体状况不好,交通不便,就医困难等因素,向亲戚邻居借了5万元钱,在施甸县城郊买了一块地,建盖了一栋新房。为了及时还清债务,妻子找杨善洲商量凑点钱帮助女儿,而杨善洲东拼西凑才有9600元,妻子说:“9600元钱哪能还上5万的漏洞?”而杨善洲摆摆手说:“我真没钱!”到最后,房子没入住就卖了还债。杨善洲把“大家”当成了“小家”,大部分工资都用在救助困难群众和公益事业上了,哪还有什么更多的余钱呀?

(三)传承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善于感恩的家规

1.当好“大孝子”。他经常对女儿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连人都不是。”尽管杨善洲是一个出了名的“工作狂”,但他还是经常给年迈的母亲买一些喜欢吃的东西,利用到家周边调研的机会给母亲或托人帮忙转给母亲。有时由于工作忙,忘记买了,还主动向母亲道歉。1990年,因工作忙没有回家过年,春节过后,杨善洲忙里抽闲回家看望年迈的母亲,正准备返回林场时,看到母亲送别自己时摇摇晃晃,站立不稳,他及时放下行礼,扶母亲就坐,去找医生救治。为了尽孝道,就在母亲的屋内搭建了一张简易木床,整夜守在母亲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直到母亲安详地离开人世。[2]

2.夫妻相敬如宾。1996年至2005年间,杨善洲的妻子因胆结石和肺气肿住院,这两次都是杨善洲从大亮山上赶到医院,陪伴守护在妻子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了29天。然而,杨善洲生病却不要妻子去陪护。就在杨善洲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妻子到医院看望他,他却说:“你身体不好,还会晕车。我住在医院,有医生照顾,不会有问题,你就放心吧,以后别来了!”妻子说:“我来瞧你一眼,等你好了我就接你回家。”妻子日日夜夜守候杨善洲三天,但他忍住病痛折磨,生怕妻子担心自己。

3.善于感恩。杨善洲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石匠师父和干妈家的好,没有忘记乡村淳朴群众的好,更没有淡忘是共产党的教育培养,才有了自己的一切。他经常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深深地镌刻在杨善洲的内心深处,他把感恩共产党和感恩人民,集中体现在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之上。

二、“光大”是杨善洲家风形成之魂

家庭是其成员精神成长的摇篮,发扬光大优良家风,关键在于涵养家风,做到以德立家和以德治家。杨善洲一辈子以正心诚意和修身齐家为基础,以为民、务实、廉洁和奉献为归宿,把《党章》刻印在心上,把“家国情怀”有机地融入到了家风建设过程中,以自身忠诚、干净和担当的人格魅力滋润着家风,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一)为民服务一辈子

杨善洲的工作笔记,记录的绝大多数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具体情况和感受体会,这就是杨善洲的为民情怀。比如他说:“有人问我,你一辈子勤勤恳恳地工作图个啥?我说,我不图名、不图利,我图的就是老百姓说我没有白吃国家发给我的工资、公粮”,“我出身雇农,解放后,共产党给我分了地,使我家过上了好日子,还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党员干部,我现在不能光想着自家,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不考虑别人的疾苦,那么我在开会期间讲‘我们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话不就成了骗人的鬼话吗?”正是这样,他才一辈子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群众排忧解难,把服务人民和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务实进取一辈子

杨善洲要求领导干部贯彻好群众路线,作风要扎实,不做“漂汤油”。例如,针对增百致富调查工作不实的干部,他严肃地说:“工作不是凑数字,要实事求是地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使老百姓富起来,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来发展产业,不能徒有虚名。”“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家乡的乡亲们不止一次要求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一个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家乡,但毕竟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做点实事。”他经常教育干部“要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挥,群众才会服你。”……他做到了。

(三)廉洁从政一辈子

杨善洲严以律己,讲纪律守规矩,一辈子“不搞特殊化、不收任何礼”。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家属坐林场配给我的车必须付车费,因为这车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我不在领导干部岗位上了,但原则仍要坚持。”“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要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我任职以来,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但我没有捞。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拿着工资为人民服务再要钱,那怎么成?”杨善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无私奉献一辈子

杨善洲为了给群众谋利益,“自讨苦吃”一辈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刚参加工作时,不明白什么叫革命,也不懂得怎样为人民服务。后来在党和人民的教育和培养下,我才逐渐成长起来,我要用一辈子的实际行动兑现我的入党誓言,我真正退休就是我咽气的时候。”他经常教育党员干部:“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而是为人民谋幸福和福祉,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一刻也不能安宁。”“共产党员不要做盆景,而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他教育家人说:“国家发给我了工资,我就要为国家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怎么能够只想到家庭、想着你们。”杨善洲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他的这些教诲鞭策着家人、鞭策着杨善洲本人,同时,也鞭策着身边的党员干部。

三、“管束”是杨善洲家风形成之要

(一)管好自己,回报社会,为家风传承树标杆

1.用好公权,老老实实为群众办事。杨善洲1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为了维持生计,经常带他上山挖野菜、草药等山货到集市上卖。时来已久,他目睹了大亮山满山森林变荒山的过程,深感痛心。他曾说道,大亮山生态的破坏,我们是亲历者,自己也有份。不恢复其生态,大亮山周边的群众怎么生存得下去?到我们有能力时一定要还债!于是,他把退休以后的归宿定位到了大亮山、“为家乡群众办点实事”这一基点上。他在转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曾带领原保山地区林业局技术人员,徒步24天,在大亮山考察调研,论证生态修复的可行性路径,制定了实施计划和方案,上报云南省林业厅。他放弃了中共云南省委组织安排他到昆明安享晚年的厚意,深入细致地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说话要算数,我要到大亮山种树还债去!”他退休后的第三天就上了大亮山。在育苗资金不足时,他就到镇里的集市、县城的街道及保山端阳花街上去捡果核。女儿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地委书记,捡果核不光彩,劝他不要再捡了。杨善洲却说:“是不是你们觉得丢面子了?不要老想着你们的父亲是个地委书记,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们感觉我给你们丢面子了,那以后不要说我杨善洲是你们的父亲!”女儿流着泪说:“爸爸,是我说错了。”[3]严厉的家教就是这样练就和涵养的。

2.舍“小家”成就“大家”,回报社会。杨善洲对群众用钱“散”,对自己生活却很“抠”是出了名的。在下乡调研的过程中,只要看到群众缺衣少粮等困难,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时兜里没钱就向随行人员借,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但是,家里的房子漏雨,爱人捎信让他凑点钱给家里修房,他却只寄回了一封信和30元钱。他在信里说:“我实在没钱,这一点,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作证。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吧,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4]这就是杨善洲的家国情怀在家风建设中的充分体现。

3.不搞“特殊化”,不占公家一点便宜。这是杨善洲对自己和家人一贯要求的铁律。在他工作生活的“词典”中,找不到以权谋私的词语。他经常告诫自己,手中握的是人民交给自己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公家的,必须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决不能用来谋私利,他真正地做到了。例如,1970年,因家里口粮短缺,靠野菜掺杂粮过日子。该乡民政干部下乡时目睹到此现状,送去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解决其家庭的燃眉之急。杨善洲得知后责怪爱人说:“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领导干部家属决不要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我要攒齐了还给公家!”他就是这样一个公私边界极度清晰和分明的人。其实,他对家人也深感内疚,在日记中写道:“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5]

(二)管好家人,练就“自强、自立、自信、自净”的家风

杨善洲给自己定下了“凡是违背党纪国法的事坚决不做;凡不是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坚决不要;凡是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干”[6]的行为准则。同时,经常告诫家人:“要靠本事吃饭,清白做人,做到自强、自立、自净。”虽然不常回家,但他对家人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

1.要求女儿从简办婚事。1968年,杨善洲大女儿杨惠菊结婚时,因工作忙没参加婚礼,只寄回30元钱。按照当时的物价,这钱远远不够,还是邻居和亲戚帮忙,东拼西凑了45元钱后,才勉强把这场婚事办了。1985年,二女儿杨惠兰结婚时,他因工作忙没有回家参加婚礼,但“婚事从简、不请客收礼”的嘱托到家了。有一天,他回家看望母亲,目睹外孙的尿布装在一个纸箱里,深感愧疚,掏出100元钱,叫家人找一个木匠做一个木箱为外孙装东西。这个木箱,就是杨善洲送给女儿结婚的“大礼”。1993年,三女儿杨惠琴结婚时,他依旧坚持婚礼从简,因时代不同“慷慨”地给了女儿1000元钱,办了10桌婚宴,参加了女儿的婚礼,使家人“体面”了一回。

2.要求家人不能要别人一分钱的东西,清白做人。杨善洲一贯教育家人:“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有一次,在甘蔗基地工作的农场职工送给女儿杨惠琴3根甘蔗,拿回家时,遇到杨善洲回来,他问女儿:“这是哪里来的?”女儿说:“是农场的阿姨给的。”杨善洲脸色一变,严厉地说:“赶快送回去。要记住,别人的东西就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女儿委屈地把甘蔗送了回去。

3.要求后代靠本事吃饭,做到自强、自立、自信。杨善洲的三个女儿,老大在家务农,老二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为公办教师在家乡教书,老三靠自己的努力考到保山烟叶复烤厂工作。这三姊妹,从未沾到杨善洲的一丁点光。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跟着杨善洲到大亮山植树造林期间。与大亮山林场签下了承包茶地生产5年的合同,由于他年幼且受不了荒山野岭的寂寞,同时,又看到其他年轻人外出打工效益好、收入高,就想出去闯一闯。按照相关规定,违约要交300元的罚款,但杨福李没钱交。杨善洲听到此事后,对孙子说:“交钱不交钱不是我说了算,是规矩说了算,如果你暂时没钱交,就先打个欠条给林场,我用工资垫给你,等你有钱了再还给我。”杨福李本以为杨善洲会网开一面,却遇到一个铁面无私的“铁包公”,他只有忍气吞声地和工友借钱交了相关罚款。后来,他在家人的帮助下,靠贷款买了农用车。杨福李说:“靠自己的劳动挣钱这钱才用得踏实。”正是由于杨善洲以德立家、治家,严管家人,才会造就出自强、自立和自信的好家风。

4.要求家庭成员讲规矩,守本分。杨善洲认为,群众坐“顺风车”是为民服务,家人搭“顺风车”则是以权谋私。无论是他在任职期间,还是到大亮山植树造林20多年间,一直坚守这个“规矩”。例如,二女儿杨慧兰在保山读书时,放假遇到杨善洲到施甸出差,女儿要求搭一下“顺风车”回家,而他却说:“这是公家的车,你坐不合适,我给你10元钱,你坐公共汽车回去。”1994年,三女儿杨惠琴即将分娩,杨善洲妻子身体不太好,但又不放心,要进城看望。女婿央求杨善洲,请林场的车子去接一下,杨善洲答应了。等驾驶员把妻子接来后,杨善洲却掏出376元钱执意交给驾驶员,让他拿回去交给财务人员付这次的油费。

5.把家风的传承、光大和管束责任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临终前,曾把家人叫到病床前说道:“我这一辈子没有给家人丢过脸,你们要争气,要自强、自立、自信、自净,不要给我丢脸。我这辈子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资产,仅有一块手表,还是参加白马庙面粉厂竣工仪式时发的纪念品,这是公家的东西,我死后,一定要把它交给组织。”“我死后家里不接礼、不待客、不浪费、不铺张,悄悄地来,悄悄地去。”

[1]许陈静等.重情重义习近平[J].环球人物,2015(06).

[2][5]杨惠兰.父亲这棵树[J].云南林业,2011(02).

[3]张严平等.地委书记退休种树[J].中国减灾,2011(02).

[4][6]杨惠兰.父亲这棵树[J].创造,2012(06).

猜你喜欢

杨善洲家风家人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家风伴我成长
李雪健:感恩、 大爱、顽童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学习杨善洲 发扬善洲精神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