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虎信仰之变迁

2017-01-24李丹蔚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注疏白虎图腾

李丹蔚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白虎信仰之变迁

李丹蔚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白虎信仰作为四灵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期,最初是作为一种图腾被人民崇信。由图腾崇拜逐渐发展演变为神灵信仰,其中必定经历了一个由兽化神的过程。

图腾;白虎;信仰;驺虞

老虎作为一种猛兽,最初是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而随着社会信仰形态的变化,老虎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变为一种信仰,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前人已有很多关于四灵信仰的研究,本文选取白虎为切入点,拟从远古氏族的虎图腾崇拜开始,梳理其发展演变为神灵信仰的过程。

一、虎图腾崇拜

汉民族对虎图腾的崇拜,有学者认为源自于伏羲氏。“据刘尧汉先生考证,伏羲氏本是远古羌族虎氏部落祭司、酋长,‘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世代名号。’古羌族崇虎的伏羲氏后来由天水(成纪)一带沿渭河向东发展,经陕西、河南,依黄河流域至淮阳,创造了华夏文明,较早地与土著华族融合,成为中原华夏族的主体。”《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氏“教熊罴貅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由此可知,黄帝麾下有崇信虎图腾的部落存在。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县西水坡发现了三组仰韶文化时期用蚌壳摆成的图案,其中均出现了虎的形状。这足以证明生活在六千多年前的中原人民已经有了虎图腾崇拜的习俗。

古代巴人有五姓,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尊为廪君,即如今土家族的祖先。《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黔、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驹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南夷族发动的一场以失败告终的部落战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西南之夷族往往自称白虎后裔,而现代考古也发现,巴郡故地多有虎纹兵器出土。《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大暤,吴任臣与郝懿行的注均认为他是伏羲。据此可以推断,巴人也源出于伏羲。而如今,西南地区的土家族就有崇拜白虎的习俗,这应该是源自其祖先廪君巴人的白虎图腾,其源头也许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族对虎的崇信。

二、白虎信仰流变

上古氏族因虎之勇猛无匹,崇信虎图腾,但老虎终归是山林野兽,生性残暴。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老虎害人的记载,如:《西京杂记》卷三记载:“秦末,有白虎现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猛虎伤人,武松打死恶虎便被奉为英雄。但在古代,老虎依然是普通人心中不可战胜的力量象征,因而他们认为,虎之凶猛,活人犹恐避之不及,何况恶鬼乎?

《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后汉书·礼仪志中》注引《山海经》曰:“驱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櫑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

在上述记载中,“虎”为百兽之王,会吞食恶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便常为小孩子缝制虎头鞋、虎头枕等物事,除了为孩子辟邪驱灾,还有祝福其虎虎生威之意。这证明在中古时期,虎信仰已经十分流行了。

虎信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亦有所体现。古人观测天象,以为西方七宿犹如猛虎,便称之为“西宫白虎”。《史记·天官书》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史记正义》进一步解释道:“觜三星,参三星,外四星为实沉,于辰在申,魏之分野,为白虎形也。”

《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孙星衍援引《白虎通·五行篇》注疏云:“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古人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不同地域的物候特点来决定四方属性。西方萧瑟,乃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而金性肃杀又主变革,与西方相宜,因而西方属金,金色白,故称白虎。

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星宿四象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内篇》卷十五之《杂应》篇描绘老君出行时便有“二十六白虎”相伴于右。后来,二十八星宿及其所从属的四象逐渐被人格化,上升为星君,正式纳入道教神仙体系中,《太上黄箓斋仪》中便记有白虎西斗七星君。白虎有时又会以凶神形象出现,如《协纪辨方书》卷三引《人元秘枢经》曰:“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切宜愼之。”

三、白虎与驺虞之辨

白虎在古代亦为象征仁德的瑞兽,而驺虞是神话传说中的另一种象征仁义的瑞兽,形若白虎,尾巴很长,不履生草,不食生物。其实“驺虞”最早是一种官名。《周礼·春官·钟师》:“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贾公彦疏释曰:“今《诗》韩、鲁说,驺虞,天子掌鸟兽官。”

驺虞形象最早应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诗·召南》有《驺虞》一篇,《毛诗》传云:“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在古人的描述中,驺虞与白虎的形象极为接近,故驺虞极有可能是白虎形象的一种演变。

古人将驺虞当作仁兽,是王者施行仁政的象征。《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二年九月,周王橚来朝,及献驺虞,百僚请贺,以为皇上至仁,格天所至。”而白虎在古代典籍中亦多有所载。

《宋书·符瑞志中》曰:“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

《埤雅》卷五:“驺虞,尾叅于身,白虎黑文,西方之兽也。王者有至信之徳则应。不践生草,食自死之肉。传曰:‘白虎仁。’即此是也。夫其色见于白,其文见于黑,又义兽也。而名之曰‘虎’,则宜正以杀为事。今反不履生草,食自死之肉,盖仁之至也。故序《诗》者曰:‘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山海经》曰:‘驺虞,五采毕具,尾长于身,乗之日行千里。’”

在《埤雅》的记载中,“白虎仁”即驺虞。《宋书·符瑞志中》“白虎”一条中,则记载有“晋安帝隆安五年十一月,襄阳言驺虞见于新野。”此处便将“驺虞”归于“白虎”条中。而《通典》卷三十三中“郡守”一条的注中有“至隋开皇七年,又别颁青龙符于东方总管刺史,西方以驺虞,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记载,四象之中的西方代表变为了驺虞。可见在古人眼中,驺虞和白虎也是相混淆的概念。人们信奉驺虞为仁兽,实则是白虎信仰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迁移。白虎可为仁兽,但虎本性凶猛,人们需要一个完全剥离了虎杀伐本性的瑞兽形象,驺虞便作为仁慈的“白虎”诞生了。

从最初的虎图腾崇拜到成为神灵信仰的过程,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形态的变化与信仰本身的功利性特征有关。老虎作为一种凶猛的野兽,因展现出甚于人类的力量,而使其成为了古代氏族部落的崇信对象。随着五行观念的产生、天文学的发展和道教的兴盛,白虎变成神兽,作为驱邪避灾、主杀伐征战的象征,被人们刻画在日常生活中。又由于人们信仰的需要,白虎信仰也发生了迁移,演变出一些相似的神兽信仰。

[1][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9).

[2][晋]常璩,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3][汉]应劭,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1(1).

[4][晋]葛洪.西京杂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5(1).

[5][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5).

[6][南朝·梁]沈约等.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7][宋]陆佃,王敏红校点.埤雅[Z].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

[8][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36(12).

[9][清]允禄等.钦定协纪辨方书[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11册.

[1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1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毛诗正 义)[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12]袁珂.山海经校注[Z].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

[13]伦玉敏,黄浩.土家族白虎崇拜与汉族虎信仰之关系溯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63-68.

C951

A

李丹蔚(1991-),女,汉族,重庆人,四川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俗文化文献。

猜你喜欢

注疏白虎图腾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关注食品安全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
白虎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白虎消痤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