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信仰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2017-01-24林红
林 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9)
基金成果传播
新媒体时代高校信仰教育路径优化研究
林 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 大庆 163319)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也日臻成熟,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较于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台等传统媒体,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代表已经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活跃的受众之一,深受新媒体信息的影响,这一状况给高校信仰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加之大学生处在思想发展变化的特殊阶段,高校信仰教育存在困境,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信仰危机、精神缺失。因此,重构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科学地开展信仰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动信仰教育创新,把握信仰教育面临的有利机遇,同时勇于面对严峻挑战,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因而,要明确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及其对信仰教育的影响,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隐性信仰教育,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探索强化高校信仰教育的新路径。
新媒体;高校;信仰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准确地把握大学生信仰教育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塑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信仰教育的科学性,提升高校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这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重要意义。下文将就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新媒体时代的高校信仰教育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媒体的特征及其对信仰教育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所传递出来的各类信息成为影响大学生信仰选择的重要因素,利用新媒体有效开展信仰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新媒体时代在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我们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优势,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拓展信仰教育的空间。
(一)新媒体内涵
首先应当明确“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含义和外延都不断动态变化的概念。相对于“旧媒体”中的“旧”、“传统媒体”中的“传统”而言,“新媒体”中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更为新颖的传播形式的出现,“新媒体”一词的内涵也将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借助各类网络如固定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最终传送信息至电脑、手机等终端,为广大用户提供信息和相关服务的新兴媒体。从传播机构的发展来看,新媒体指的是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媒体)和第五媒体(移动互联网),其中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媒体的终端,因此手机媒体是移动网络媒体中的终极形态。
(二)新媒体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传播,新媒体承载和传播了远远多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从表现形式上看,有静态的文字信息和动态的动画信息,还有立体的声音信息等内容。从信息来源上看,有来自政府的官方正式通知、公告,有来自集体或个人的信息, 也有来自不法分子的虚假广告、诈骗信息和非法传销等信息; 在这其中也充斥着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如旅游景点介绍、仅供娱乐的八卦消息、铺天盖地的招聘求职等信息。从信息内容本身来看,有文学作品、音像作品、影视作品、期刊论文和个人言论等。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内容的丰富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2.形式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新媒体是于众多新兴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相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新媒体形态,如微博、微信、Facebook、QQ等新兴的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移动终端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交融与互动,使得信息传播呈现跨地域、跨文化的多元、包容和开放的特征。虽然现阶段互联网信息以幂函数形态快速增长,但截取信息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吃力困难,这要归功于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和发达的信息共享功能。人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得到最有用的部分。新媒体的快捷性也大大节省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使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时效性。
3.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交互性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对信仰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而新媒体则避免了上述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中,人们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既可以发布信息,亦可以接受信息。在新媒体这种自由、不受拘束的氛围当中,大学生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更为自主地参与到信仰教育的学习之中。
(三)新媒体对信仰教育的影响
1.亟须拓展信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种类的多样性,给高校开展信仰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广泛、更为多元的信息来源。信仰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本质能够以一种隐形教育的方式渗透、充斥于网络的各类信息中,实现潜移默化的信仰教育。同时,借助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依赖性,高校可以尝试将新媒体庞大信息流中的时事热点等信息与现阶段的高校信仰教育相联系,鼓励大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再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加强高校信仰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打造立体信仰教育平台。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信仰教育的受众,尤其关注并热衷于接受新事物,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借助这些为数众多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将关于信仰教育的理论知识通过这些新媒体载体进行传播,不断渗透和扩展信仰教育的外延。可以通过建设校园贴吧、数字化校园平台等,以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向大学生传递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使信仰教育载体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更为广阔的立体教育平台。
3.倾听高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网络的虚拟性使之能很大程度地读取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中,大学生能够以匿名的方式相互交流意见,能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每一位学生都不再惧怕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从而可以通过网络向高校信仰教育工作者展示出真实的自己[1]。如果在大学生群体参与度高的虚拟网络平台中置入能引起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热点新闻,鼓励大学生在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强化信仰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信仰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获取新媒体所承载的海量信息既方便又快捷,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使得教育者的权威被消解,信仰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应对高校信仰教育困境,信仰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以何种方法解决,这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信仰教育只有走出困境,才能切实保证信仰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高校信仰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媒体时代对高校信仰教育的主要影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从书本和师长的言传身教中获取知识转变为主要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为加强高校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洪流中充斥着太多碎片化、快节奏、质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APP的出现让很多高校大学生沉溺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无法自拔,因而,不能顺利地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让高校大学生无形中变得知识片面、视野狭隘,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挑战。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信仰教育者能够通过固定的教学内容主导授课内容和大体方向,虽然教育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不高,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2]。因此,高校信仰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就是稳固传统高校信仰教育的主导地位,以新媒体教育模式为辅,合理地调整教育方法及模式以充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信仰教育的新模式。
(二)传统高校信仰教育模式被颠覆
现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化和多元化,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涌入大学校园,冲击着传统信仰教育模式。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信息、发布信息,高校信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伴随着高校信仰教育者主导地位的逐渐削弱,学生的意识形态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极易出现认知错误、认知偏差、价值观背离的现象。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并积极迎合新媒体时代高校信仰教育的需要,缓解新媒体时代对传统信仰教育的冲击作用。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大学生性格障碍和认知偏差,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难以正视自身。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加之其允许匿名,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虚拟网络中畅所欲言。但这同时出现了一些弊端,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不能自拔。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自身,逃避现实,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难以分清虚拟和现实,价值观出现扭曲和偏差
随着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新媒体中的虚拟平台,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由于长期脱离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疏远,将虚拟网络生活作为生活的主要部分。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一些大学生还会出现价值观认知错误、违法乱纪等行为,对我们的高校信仰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青少年成长期的心理叛逆、生活经验和自发信念的抗拒、利益倾向的抗拒、受教育者自尊心的抗拒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对过去的信仰教育机制的泛政治化的逆反心理或对过度教育的抗拒[3]。
(四)传统信仰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脱离实际
高校信仰教育要避免知识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在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在感官上和心理上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时事新闻和相关热点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当今现状,呈现的观点鲜明。而相比于新媒体的大数据化,我们的高校信仰教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就显得格外单一。在内容上,许多学校单纯地教授书本知识,殊不知其所述内容和观点早已脱离时代,甚至已经被全盘推翻。在这种只按照课本授课的教学中,学生不但不能够很好地接受信仰教育还会产生枯燥厌烦的负面情绪。反观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学生能够得以各种类型和不同观点的信息,时事热点不断地补充更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兴趣得到挖掘,同时学生的视域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信仰教育路径优化
高校开展信仰教育应该是全方位渗透,既要提升师资素养,还要发挥新媒体的承载性,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育环境,注重信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提升师资素养,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突出政治功能
1.健全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新媒体时代信息泛滥良莠不齐、价值观多元化,高校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监管机制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使高校信仰教育工作更为专业化,以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而信息的爆炸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判断和筛选信息,无意识地接受了许多偏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息,以至于思想意识形态出现偏差。这时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就是筛选、鉴别和评估这些信息,使我们的信仰教育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校要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打造一支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作队伍。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性,并突出其政治功能。因此,要注重专门人才的选拔培养,向信仰教育工作者中注入专业力量,精心打造一支既具有高层次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能够准确鉴别和筛选新媒体信息,又能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在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国家,有着很强的政治倾向性[4]。例如,美国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国旗、国徽以及各种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电影、纪录片和电视节目。而现如今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借助互联网在本国宣传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信息,还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营造出自由、开放的假象。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策略,不断巩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对那些容易瓦解大学生思想文化的信息说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个大平台不断宣传爱国主义,拍摄体现民主文化、民族精神的宣传片、电影和电视剧。重视各类抗战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的宣传活动。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相关史实拍摄纪录片,编入学生教材之中,让学生铭记历史,热爱祖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二)丰富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将课堂的主动权交予学生。高校信仰教育应不再局限于灌输和说教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中,学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对待事物能够自主判断和理解,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识和原则,敢于追求自我的价值观和理念,勇于追求新颖和多元化的观点。因此,高校信仰教育者要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采用疏导沟通式、启发讨论式、情感交流式等多样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充分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各种教育模式。
2.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加强学生与课堂的交互性。相对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并且能够自主地选择教学方式和内容。学校也应该着力于将理论知识用新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在受教育时的活力。比如,可以利用慕课、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进行网络授课;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发表推文;也可以加强课程的交互性,在教学类APP上布置开放性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式的问答环节,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而在课堂中同样我们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教学,如组建情景剧剧组,搭建PPT展示平台,鼓励大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注重信仰教育的实效性,由理论转为实践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实践化方面,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做法,但究其核心无非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课本所不能教会的知识,真正理解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加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这样的核心观念,即(learn to do by doing)旨在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接受知识,明晓事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课堂上知识的教授。同样,在英国,很多高校对在校的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研究生必须有到孤儿院担任家教的经历,对学生们进行义务补课,借此提升自身素养。而日本一些学校甚至组织“上山下乡”的活动,让学生到比较贫困的山区体验生活,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许强制性的意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的技能与全新的生活态度,从而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责任,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2.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价值观。高校信仰教育除了向学生灌输千篇一律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仰的认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对勇于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给予学分鼓励。对于参与义务献血、关爱留守儿童、照顾孤寡老人工作的学生在评优上优先考虑[5]。我们甚至可以将参与社会实践与能否结业相关联,建全社会实践管理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减少对信仰教育的抵触情绪,逐步将抵触情绪转化为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在实践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重新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信仰家园。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校与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为形象具体的、与现实同步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能辐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学校教育的社区化。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配置,开展各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信仰的社区活动。引导学生们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优良品质。把普通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实践为理论依据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增长知识,得到锻炼。在社区教育中,则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开展各类特色邻里活动。将课堂中的各种课程如科普、艺术、文学、体育等融入社区活动中,实现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借此增进邻里感情形成强烈的社区意识,加强社区教育的专业性和理论性,提高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品质。因为,一个人未来能否走入正轨与家庭的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只有家庭环境良好,家长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质,才有可能成为思想品德更为优秀的人。而为了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学校也特别重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应通过学校家长联盟来建立连接纽带。
四、结语
信仰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必须坚持鲜明的方向性,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媒体环境下切实加强高校信仰教育工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1] 陈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3):62-63.
[2] 李妲.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0):33-34.
[3] 董艾辉.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障碍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51-55.
[4] 刘万涛.国际化视野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79-81.
[5] 周旺东,贺文莲.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启示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4,(2):121-122.
林红.新媒体时代高校信仰教育路径优化研究[J].知与行,2017,(11):136-140.
2017-09-24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创新研究”(JD2017007);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信仰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其消解”(201710223029)
林红(1977-),女,黑龙江青冈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0-8284(2017)11-0136-05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