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舆论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探析
2017-01-24高洪贵孟现闯
高洪贵,孟现闯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a.政治学研究所; b.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哈尔滨 150018)
社会热点论坛
“微信舆论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探析
高洪贵a,b,孟现闯a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a.政治学研究所; b.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哈尔滨 150018)
农民工是社会转型中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力军,理应成为新时代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一部分,但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不公平对待,影响着农民工群体政治认同,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成为近几年影响农民工政治认同的一个主要因素。微时代发展背景下,微信作为一款手机即时通信软件,被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人群所使用,微信的网络互动性、舆论传播性等特征也促使其形成独特的“微信舆论场”。作为一种网络舆论,微信舆论场因微信工具的实用性和互动性成为农民工接触政治动态、了解时事新闻和参与基层政治事务的重要平台,微信舆论有效转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角色和地位,拓宽农民工基层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微信舆论场内信息庞杂、情绪化负面舆论、功利主义舆论价值观这些潜在的负面因素以及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管手段,极大程度上冲击了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造成负面影响。从当前的网络舆情发展现状看,负面因素是农民工政治认同度和获得感形成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微信舆论与农民工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民工受微信舆论影响越来越深的大环境下,理清微信舆论场的特征内涵以及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有助于引导微信舆论的健康运作,探寻微信舆论与农民工政治认同发展的正确方式,更大程度地发挥微信舆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农民工网络舆论中的制度、价值、利益认同,促进农民工网络民主化进程。
微信舆论场;农民工;政治认同;影响
受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影响,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软件日新月异,微信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媒体软件之一。据《2016微信数据报告》指出,微信日均登录用户7.68亿,同期相比增长35%。微信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通信软件。微信平台将数亿用户通过无线网络融合在一起,对时政新闻、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在线讨论与交流,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同时微信舆论场也成为微信用户表达观点、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高达2.01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比2.9%,中国网民职业结构比例中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超过2 000万。而随着微信使用率的不断增加,现已达到81.6%,超过1 600万的农民工群体在使用微信。微信已然成为农民工在工作之外了解新闻热点、参与热点事件评论的重要工具,而微信舆论场不仅为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信息来源,也为农民工表达个人和集体意愿提供了重要方式。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和感情上的归属,由于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政治主体和政治标准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政治主体的认同度也有所不同,政治主体通过将政治行为实践到政治生活影响和作用到政治体系中进而实现其政治价值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的总和。这种政治民主化认同受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微信舆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影响尤为深远。
一、简要文献回顾
十九大以后,我国民主化进程迈入新的里程。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就需要人们积极地政治参与形成自身的政治认同,不断推进社会民主化发展。同时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微时代背景下网略舆论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微信舆论对当下社会治理和人民民主化进程影响变得日益深远。
微信舆论成为近几年网络舆论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对微信舆论众说纷纭,早期就有舆论分析人士指出:“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参与水平低——当下阶段微信舆论场还没有成型。”[1]然而随着微信用户的逐渐增多,微信舆论场的形成已不再仅就微信公众平台发挥作用,微信通信聊天、朋友圈等都对舆论场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王玉珠在《微信舆论场的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一文中指出:“微信舆论场是数量庞大的微信用户对于社会现象或显示问题的描述和反映,借助人际社会网络的复杂关系交叉勾连形成共同意见,间接并隐含式推动舆论发展,产生强大的群体说服作用。”[2]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阅读特征推动了微信交流的发展,微信舆论传播也恰恰是基于用户间的评论和相互转发分享,以实现舆论的传播功效。肖文涛的《微信舆论场:特征、现状及引导策略》一文指出:“微信舆论场是指多元分层的舆论主体,以人际交往、个性展示、利益诉求等为目的,基于微信平台载体,发表生活、社会层面等议题,形成相对封闭、互动性强的舆论环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媒体,微信不仅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满足人们点对点的通信社交需求,并且不断丰富平台交流的方式,从而使其成为新兴的舆论场。”[3]微信舆论场是以追求相关意愿为目的,以微信平台为载体,以相关特定话题为切入点,以线上交流为互动方式,以转发分享为传播方式,形成不同人群相互参与相互影响的舆论圈子,这种舆论圈子被称为微信舆论场。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信使用率日渐增长,网络舆论尤其是微信舆论已成为影响农民工群体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对农民工参与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徐家林《网络政治舆论的极端情绪化与民众的政治认同》一文解释:“网络政治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政治认同,网络政治舆论的极端情绪化,某种程度上就是民众政治认同危机的反映。”“网络舆论导致的极端化情绪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环境本身的特点和网民群体行为心理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现实的根源。”[4]丁浩原认为:“政治认同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长期、稳定的感情,是公民对自身政治身份,对国家价值、道路、制度及对政府公共政策和执政绩效等方面的接纳、归属、认可与赞同。”[5]而姚慧磊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网络舆论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首先改变了公众舆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地位,其次是网络舆论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自身利益的便利渠道,最后涉及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6]而相比网络舆情对公众政治生活的影响,微信舆情离我们更近,微信开启的“全民互动”时代,通过社会参与、政治参与以获取自身价值的实现。但是微信舆论场缺乏相应的过滤机制,对于舆情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权威性都无法得到真实的考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助推者,这势必会影响各类群体政治认同的发展,尤其是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利益获取、社会公平、福利保障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共同话语,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在微信舆论场的环境下渲染传播,容易引起基层农民工的舆论共鸣,这也必将加剧社会基层矛盾,严重的话更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恶性公共事件。分析微信舆论场及其特征有利于了解农民工政治认同形成的网络环境,进一步地探讨微信舆论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产生的影响,发掘微信舆论场与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内在联系,从微信平台中了解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心理动向,进而促进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提升。
二、微信舆论场的主要特征
微信舆论场是基于微信朋友圈信息扩散而逐渐形成的既包含传统舆论的公共传播、时事评论、价值判断等特征,又具有微信软件中的新媒体特性的网络舆论场。微信舆论场作为互动圈子的社交场所,一方面涉及虚拟网络社交,另一方面也包含个人真实社交。其主要特征有:
(一)舆论议题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包容与冲突
微信舆论场的形成需要从某一议题展开,微信舆论场信息源正是基于群体之间不同的话题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价值观,体现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包容与冲突中。包容表现在舆论议题的发生是从个体价值衍生出来,再向舆论场成员的共同兴趣进行延伸;而冲突则表现在以个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交互空间中价值冲突的过渡。此外微信的参与广泛性使其成为当下互联网时代新的发声地,微信舆论场也成为参与者获知信息的新方式。
(二)舆论传播方式:人对人单向传递、分享式传播
相对于微博的扩散式传播,微信传播则呈现的是人对人的单向传递,微信舆论在微信群体中进行传播是以微信平台为基础,以微信通信功能为传播渠道,以朋友圈信息发布为表现形式,以朋友圈信息分享和评论为传播路径,从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互动性。而分享式传播从主体角度分为:信息发布者、信息传递者、信息接受者、信息分享者等不同受众群体,微信舆论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发布者”将信息源发布在朋友圈,“发布者”通信录中的若干“传递者”将信息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而生成新一轮的“次级传递者”并继续传播下去,这种“传递者”与“分享者”角色间的互动转换形成了微信独特的分享式传播模式,促进微信舆论的传递与发展。然而,这种舆论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舆论分享接收信息的不确定性,在相对封闭的舆论空间中,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容易滋生谣言、歪曲是非,进而可能会引起社会舆论危机。
(三)舆论效能发展:信息有效性和差异性的双向演变
以微信舆论场是在网络微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由开放式舆论,舆论信息的发展存在有效性的变化,而舆论传播渠道中的各参与者间的复杂关系使得微信舆论信息具有差异性特点。这种信息有效性和差异性之间存在双向转变的过程。微信舆论信息在认可与盲从之间转换,信息的变异度使得微信舆论呈现双向演变,在理性中找寻信息的有效性,在感性中存在信息的差异性,这种双向演变成为微信舆论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推动网络舆情向好的方面发展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舆论传播并理智面对和处理问题,舆论信息一旦出现负面、恶性的言论或议题甚至出现极端意见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在微信群体广泛参与互动下极易产生舆论危机、群体性激化等现象。
三、微信舆论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微信舆论场的公共性、开放性、便利性、即时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在农民工政治认同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微信舆论场改变了政治认同过程中农民工的角色和地位
微信舆论场是以手机为载体,微信APP为平台,进行线上互动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微信的出现突破传统媒体舆论场的形成模式,人与人线上互动交流模式使得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工在内均可以成为热点话题或者新闻事件的策划者、参与者、推动者甚至是利益相关者。微信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促使农民工群体角色和地位发生多样性的变化,农民工群体会因自身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的差异对不同的微信舆论发挥其自身不同的功能。农民工政治认同感凭借这种角色和地位的变化确认下来,在微信舆论场中表达出不同的信息结构形式。
(二)微信舆论场的封闭性推动农民工政治表达的随意性和主动性
微信舆论场的交流方式是以朋友线上交流为主,朋友圈信息分享为辅,交流对象主要是个人微信通信录,微信使用者的舆论表达仅仅局限于自身朋友圈范围,自身“圈子”的封闭性决定着微信使用者政治表达也更具有随意性,能够实现个人与朋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传播主体信息传播的主动性。移动通信设备是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联系交流和了解时事内容的重要工具,农民工群体通过对微信舆论场信息的获取可以更加熟悉掌握社会新闻动态,并且更加主动地在自己的“圈子”里进行政治表达或者信息交流。微信作为“一个实时交流的通信工具”“互动更具私密性,互动形式也更为丰富。”[7]这种私密性可以保证农民工群体舆论发声的随意性不被限制,但是就微信舆论场信息而言,一方面可能它是积极的思想观点,在朋友圈中被点赞或者被鼓励,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消极悲观的情绪表达,夹杂着不良信息在舆论场中进行传播。
(三)微信舆论场传播的广泛性有助于增强农民工政治认同感
微信舆论场的传播是一种人对人的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交流分享的对外扩散更加容易形成共鸣者或者利益诉求者。农民工群体在现实状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益保护,自己发布信息维护自身权益或者在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被第三方人群以视频、照片的形式即以微信舆论场的形式进行传送,推进其现实利益的获得;与此同时,广大社会群众同情弱势群体的这种心态,会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舆论漩涡,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通过政府行政人员的有效作为,侵犯农民工群体利益的不法分子就会得到法律惩罚,农民工政治认同感才能得以形成。
四、微信舆论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
微信舆论的传播一方面拓宽网络政治参与渠道,通过自由舆论可以充分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热情,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心理和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对农民工政治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微信舆论场自身欠缺净化能力,信息来源宽泛,内容真假难辨,加之农民工群体自我辨识能力不高等特征,农民工群体容易受网络舆论影响,尤其是在涉及农民工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易形成舆论矛盾甚至发展成网络舆论危机,严重阻碍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发展,降低农民工政治参与热情,使农民工群体的政治认同感往极端化、恶性化趋势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社会信息结构的不对称性影响着农民工政治认同
微信舆论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公民都能够拥有并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有当农民工群体真正地在微信舆论场中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时,才能形成一个公平的舆论环境,但是中国数字网络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社会信息结构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农民工的政治认同。2010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2010)证实:“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分层变迁是以‘结构化再生产’为主导特征,现实社会中原有的分层机制很大程度上被延续到网络社会分层结构中。”[8]微信使得农民工在信息发布和交流上更加便利和自由,然而政治权力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传统性使得当前社会信息发展不对称,当今社会信息的不均衡成为影响农民工舆论自由的重要因素,微信舆论场中信息间的分享与沟通并不能完全跨越现实的社会信息分层结构,农民工获取有效和可靠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这种结构分层必然会导致农民工群体的政治“发声”很难得到有效统一,价值观无法实现,目的诉求得不到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了相互矛盾或是扭曲的信息布局。这势必会对农民工政治参与以及政治认同的氛围和程度造成影响,阻碍基层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功利主义舆论价值观危害农民工政治表达与诉求
功利主义舆论价值观是舆论屈服和依附于现实主义中的利益,并且服务于权力和金钱。“权力至上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使得网络舆论氛围随金钱和权力摇摆,类似于网络炒作、名人效应,等等。功利主义舆论价值观表现在:一方面是微信舆论场中的“线下操作”,信息资源掌控者或者传播者为谋取不法利益或是为了达到一些不良目的,发布不良商业、政治信息,编造微信网友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农民工受害等网络谣言,发布具有煽动性质的社会信息,通过操纵网络舆论来实现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大部分基层人群具有随波逐流的性格特征,微信舆论场的互动原则是“感性多于理性”,“真理掌握在多数人一方”,而这一心理极易被人利用,造成网络舆论动荡。舆论在出现“曲解”或者“错误”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多数人的政治认同。此外这一心理也会被不良信息或是垃圾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所利用,将视线转向农民工群体,以牺牲基层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从而为精英阶层或者某个政治群体又或是个人谋取相关利益。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微信投票问题,人们基于社会人际关系,在微信舆论场中进行相互交流,但是却往往疏于对信息的准确性的追求。在功利主义大环境下,网络舆论价值观匮乏,农民工群体很难对网络舆论信息做出有效辨识。农民工网络舆论政治心理相对较弱,网络舆论政治认同感不强,危害着农民工政治表达的诉求。
(三)微信舆论场内的极端情绪化消解着农民工政治认同
微信舆论场具有线上评论功能,由于评论内容具有公开性,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参与热情,但另一方面常常会出现为了引起舆论关注,评论内容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势头,间接地影响着热点舆论的传播,在缺少理性思考下舆论发展趋势越来越坏,这也成为网络舆论暴力以及极端化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
群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舆论事件参与人数的多少与理性判断往往呈反比,即:聚集人群情绪更难以控制,使非理性因素扩大化,引起民众的情绪化与冲动化。 “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激情”,“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者绝对谬论”[9]。由此可见,微信舆论场中多数点赞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最优方案。舆论能否获得支持与认可,不是依照相关规范性文件而是基于人们的集体意识,在于微信舆论能否在夹杂现实利益和道德观念的思想中迎合微信网友的利益点和关注点,从而达到传播讨论的舆论共鸣。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使得社会情绪化加深,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成为社会挫折感最深的群体之一,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社会矛盾以及不良言论的传播更易引起社会舆论动荡。“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当然会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方式。但是在短期内,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往往是扩大收入的差距。经济迅速增长的成果往往被少数集团所垄断,而由此产生的弊害却会由多数人去分担。”[10]这种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不公平、不平等的社会利益分配势必成为网络极端情绪化形成的导火索。引起舆论危机的另一重要现实因素就是政治“腐败”,部分公务人员不作为现象以及官员腐败现象引起政治舆论危机,尤其是涉及农民工利益的官员“腐败”极易成为微信舆论热点并引起舆论风波,腐化政治系统的民众认同基础,消解农民工群体政治认同。
(四)微信舆论信息监管与规范的缺失阻碍农民工政治认同
一方面,微信舆论信息由于具有相对封闭性和发布信息的隐私性等特征,使得微信舆论信息监管存在隐患,尽管微信舆论接受屏蔽和举报,但是微信个人信息的封闭性成为管控的死角,故也成为滋生极端言论、虚假谣言的发酵池。这种被动性的监管无法更为有效地推动微信舆论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涉及农民工利益的公共事件时,微信关注的倾向也会因人而异,其信息的单向性传递以及传播的广泛性也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越来越快,网络舆论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阶段法律体系对此领域并未涉及,导致监管失位。一是舆论道德规范缺失。微信舆论容易出现为达到不法利益目的而恶意造谣、重伤非利益相关者,对受害者带来利益损失和精神损害。政治认同就是对政治合法性的心理感受,而道德规范是形成认同感的重要基础,舆论道德规范的缺失也是一种政治认同的缺失。二是微信舆论场制度规范的缺失,由于制度保障的缺乏,缺少对微信舆论的不当言论的限制和惩罚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着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感。
四、总结与讨论
农民工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群体,关注农民工政治认同对于促进基层政治民主化发展,保护农民工政治权利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下经济市场决定的网络舆论发展也处在转型期,由无序的网络舆论秩序环境逐渐转向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秩序。在这转型期中。农民工政治认同受微信舆论的影响也逐渐凸显,更多体现在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消极负面影响中,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受限于自身能力和文化水平,对当下的微信舆论辨识能力还比较薄弱,保护农民工政治权利,促进其政治认同发展,亟待整合微信舆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整合积极影响,转化消极影响,实现农民工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微信舆论场现已成为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网络方式,因此积极引导微信舆论场的良性运行,提高农民工政治认同,也就成为推动新时期农民工政治民主化的必要措施。但是由于信息结构发展的不对称,舆论价值观的扭曲,极端情绪化的发展以及监管信息手段的缺失,等等,这些都会对农民工政治认同造成一定的影响,故应正确引导微信舆论场的健康运作。
一是推进舆论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认同。制度认同就是人们对相关制度的认可与信任,形成围绕制度保护自身权益的政治情感。制定相关的网络舆论法律制度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网络合法权益,为农民工自身政治利益提供法律保护,从制度上减少舆论危机的发生,建立相关网络舆情制度、舆情监督制度、舆论新闻官制度、增设政府微信平台和公众号决策等。时时关注微信舆论动态,及时澄清舆论场谣言,使微信舆论场健康合理发展,加快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的正规化进程,提高农民工制度认同。
二是强化舆论道德化建设,形成价值认同。加强微信舆论价值观的建设,推进网络舆论文化建设,实现价值认同。完善网络道德伦理体系,养成言论自由下的言论负责意识。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网络舆论互动习惯,正确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实现政治认同。通过网络微信知识的普及,有效整合社会信息结构,公平合理分配信息资源,加大政府扶持,进行线下线上舆论宣传,提高道德认识度。
三是引导舆情民主化建设,实现利益认同。政府应加强对微信网络舆论的线上监管,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规范。政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采取政府和微信平台相互合作的方式,制定公开透明且能够保障人们隐私安全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认可进而推动农民工的利益认同。同时提高政府舆情管控能力和舆论回应能力,完善网络舆论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此外,还应着力建设回应型政府,发挥政府服务型功能,为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舆论平台,保障农民工的自身利益,获得该群体的利益认同。
四是加强监管信息常态化建设,维护政治认同。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也被称为“微信十条”。事实上,新规对互联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规定信息分布者和传播者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制度更能让舆论民众知道即使在虚拟世界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需要在微信平台上理性表达与传播。其次,流言的产生是因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舆论群体在获取舆论信息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舆论信息更新速度慢,又或是传播的舆论信息不能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等等。因此,要加强时政类新闻信息的供给,这样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公众的舆论公共信息饥渴,能有效改善时政类信息的供求失衡,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舆论公众的知情权。此外,网络管理意味着要依法进行管理,要按照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对不实、有害信息做到层层过滤和把关,严格控制微信平台上舆论信息监管的力度,以此来巩固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只有不断推进农民工关于微信舆论场的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利益认同,推动农民工网络民主化的发展,提高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升农民工群体的政治认同。
[1] 袁舒婕.空间封闭当习惯微信舆论难成场[EB/OL].(2013-09-25).http://www.chinaxwcb.com/2013-09-25/content_277627.htm
[2] 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的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7):146-150.
[3] 肖文涛,陈江芳.微信舆论场:特征、现状及引导策略[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7,(2):53.
[4] 徐家林.网络政治舆论的极端情绪化与民众的政治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174.
[5] 丁浩原.提升网络舆论场政治认同度[N].吉林日报:学习实践,2016-11-15(6).
[6] 姚慧磊.网络舆论对政治生活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169.
[7] 王玥,郑磊.中国政务微信研究:特性、内容与互动[J].电子政务,2014,(1):67-77.
[8] 程士强.网络社会与社会分层:结构转型还是结构再生产——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
[9]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4.
[10]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家美,校.华夏出版社,1988:58.
高洪贵,孟现闯.“微信舆论场”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探析[J].知与行,2017,(11):92-97.
2017-09-16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微时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及提升路径研究”(15ZZD0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城市新移民政治认同研究”(16ZZD01)
高洪贵(1973-),男,黑龙江庆安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政治学理论和社会学研究。
D669.9
A
1000-8284(2017)11-0092-06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