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道家人生观及其借鉴意义
2017-01-24李婷
李 婷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 810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专题·
论先秦道家人生观及其借鉴意义
李 婷
(青海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 81000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人享受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困扰,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压力的激增,对金钱的渴求与追逐达到疯狂的状态,更有甚者沦为金钱的奴隶,生活幸福感缺失;多元文化侵袭,传统观念遭遇挑战,思想混乱,信仰缺失,人生迷茫。这种现实倒逼着现代人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观,如何正确思考,并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成为现代人精神层面最迫切的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成的先秦道家人生观,别具一格,内涵丰富,能给现代人提供认识人生的新视角。先秦道家人生观将生命看作是一个存在的过程,对一个新生命来讲,“生”来的时候是不能拒绝的,“死”到的时候是不可阻止的,人能做的是好好体验和享受由生到死的这一过程,生与死并没有必要被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启示现代人坦然看待生命,将生死置之度外,好好享受生命的过程,既不贪生又不恋死。先秦道家人生观认为,在人生这一过程中,囿于自然规律,基本的生存物质是必须追求的,但多则无用,生命宝贵,应分些精力在生命本身之美的体悟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上。这启示现代人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均衡化,不走极端主义路线。先秦道家人生观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发展的,贤圣之人的准则是对人有施为而不与之相争,人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自然为法则。这启示现代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与自然、他人及自我之间保持和谐,这是幸福之基。
先秦道家;人生观;借鉴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人享受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困扰。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压力的激增,对金钱的渴求与追逐达到疯狂的状态,更有甚者沦为金钱的奴隶,生活幸福感缺失;多元文化侵袭,传统观念遭遇挑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之风日益兴起,思想混乱,信仰缺失,人生迷茫。这种现实倒逼着现代人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观,如何正确思考,并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成为现代人精神层面最迫切的需要。先秦道家人生观,别具一格,内涵丰富,对于现代人如何调适自我,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观,有借鉴意义。
本文在整理分析先秦道家人生观形成的社会背景、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当前精神层面的需要,从怎样看待生死,人生该追求什么以及怎样去追求三个方面梳理先秦道家人生观,并揭示出于现代人的意义,指引现代人形成豁达面对生死的人生态度、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人生追求、顺应规律的生活与做事原则。这有利于化解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困惑,对于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重要意义。
一、先秦道家人生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百度百科搜索词条:先秦。。本文中界定的先秦时期指的是道家思想萌芽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道家思想也不例外,它由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孕育而成[1]。
(一)生产力大发展的经济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方式的推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伴随生产力发展而来的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公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阶级关系大变革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仅破坏了旧有的奴隶制秩序,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加速了统一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被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新兴地主阶层力量的强大,阶层关系的变化,奴隶制的解体,封建制度的建立,为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三)“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异常繁荣。动荡的年代造就活跃的思维,私学的兴起以及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思想家。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丰硕了华夏文化。思想界异常活跃,流派纷呈,社会沐浴着“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先秦道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之中孕育而出的,它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种,主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思想及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2]。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不似儒家、墨家门徒众多,地位也不像儒、墨那样受推崇,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用独特的智慧启迪着后代人的现实生活[3]。
二、先秦道家人生观的思想内涵
先秦道家思想内涵丰富,别具一格,论及人生观,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老子,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深刻剖析人生;庄子深入浅出,用生动的小寓言承载人生大智慧。下文将从怎样看待生死,人生应该追求什么以及怎样去追求三个方面,立足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庄二人的思想,对先秦道家人生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具体论述。
(一)不贪生恋死的生死观
先秦道家人生观将生命看作是一个存在的过程,认为对一个新生命而言,“生”来的时候是不能拒绝的,“死”到的时候是不可阻止的,人能做的是好好体验和享受由生到死的这一过程,生与死并没有被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
1.老子的生死观念。关于生死,老子有这样的见解:“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五十章),现代通行版本。。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从诞生就在走向死亡,老死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人刻意积极养生却亡的,又有十分之三[4]。我们立足于老子对生命的思考,结合现实世界,可以得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不确定的,极有可能突然走向死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死亡并不为人类所控,医学虽然日益发达,但是未能研制出让人长生不死的良方。老子认为,虽生命无常,并不完全由人掌控,但一种人不会死,那就是对他来说不存在死地的人。当生与死不被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无所谓孰好孰坏时,死便不会被冠以悲伤、恐惧的情调,对个人来讲,死便不复存在。老子的生死态度是豁达的。
2. 庄子的生死观念。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拂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庄子把生命看成是气的转变,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所有的生命都一样,都是气的聚散,所以整个天地之间是气的运作,他认为“生”来的时候是不能拒绝的,“死”到的时候是不可阻止的,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仅把生命当作是一场借用,借助身体体验生命过程,主张人直接忘却生死,不要杞人忧天,能拥有生命的时候,好好生活,好好体验和享受生命这一过程,面临死亡时,也不必过分叹息,坦然接受是最好的选择。庄子的生死态度是潇洒的。
比较来看,老庄二人的生死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老庄二人皆看到并接受了生命的无常,不同之处在于老子侧重于坦然看待生死,不把生与死分别冠以好与坏的名头,庄子侧重忘却生死,珍惜并好好体验拥有生命的时光。综合来看,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念是:生命无常,不贪生亦不恋死是最好的选择。
(二)不为物役的人生追求
先秦道家人生观认为,在人生过程中,囿于自然规律,基本的生存物质是必须追求的,可不必被物欲所累,多则无用。生命宝贵,应分些精力在生命本身之美的体悟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上。
1.追求必要的物质财富。庄子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意思就是,去迷茫的郊野,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时肚子还是饱饱的;去百里之外的,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去千里之外的,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5]。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陈为人:太行山记忆”系列之三《洗耳河感悟权力场》,载《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3期,第179-190页。。这三句话讲的是同一个意思,透露的是同一个观念: 人要想生存,基本的生存物质是必须追求的,可是一个人不应该被物欲所累。超越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是无用的,因为不需要那么多,所以便无须费力获取那么多。一个人应该任自然之性,人生追求的过程中不为物役,不去变成一个被无端的物欲冲昏头脑的盲目者。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绝不会无欲无求,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天性,需要吃喝拉撒睡,要利;同时人的社会属性扩大了人的欲求,需要社会地位以及声望,要名。可是天道也证明了人的天性需求并非欲壑难填。比如肚子饿了,会产生进食的欲求,然而每顿能吃的量就那么多,饱腹之后,珍馐于你我而言也无用。
海洋中生活着各种神奇的生物,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海怪”,也有优雅的“美人鱼”。不知你是否听说过,海洋中还有一种被人称作“海天使”的神奇物种,它晶莹剔透,娇小可爱,虽然科学家已在北极冰海和日本北海道的冰原下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这更给海天使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2. 注重精神财富的追求。庄子的思想:“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这是一篇短寓言,有这样一个人,用隋侯的宝珠去弹射千仞之上的雀,世人知道了是一定会笑他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用贵重的换取了轻贱的,而生命之珍贵又岂是隋侯的宝珠可以比拟的!这个寓言有着如何的深意呢?人生长度的衡量,往往因人而异,但用宝贵的生命去寻求什么,这是大部分人都会去思考的问题。这则寓言给出的观点是:人对基本生存物质的追求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被极度的物欲驱使,被虚荣攀比之心所引诱而唯利是图,以生命博取荣华富贵,便是悲剧,生命本不累,而为物欲所累,日渐丧失体会生命本色之美的能力,诚然是“隋侯之珠”的原型。
总结来说,天性使然,人要想生存,基本的生存物质是必须追求之物,可是一个人不应该被物欲所累,满足基本需要后要懂得及时行止,然后把多余的时间精神花费在体会生命本色之美及精神世界的发展上。
(三)以自然为法则的规律观
先秦道家人生观认为,万事万物有自身周转运行的规律,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的命运同样也是受自然之道制约的,人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和遵循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自然为法则[6]。
1. 以自然为法则即“道法自然”。先秦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及运转的法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现代通行版本。这句话明确表达了道是世界的本源的观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现代通行版本。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个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既无声息,又无形体,它一直都超然独立着,循环往复永不停歇,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就给它起个字叫作“道”,给它起个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断,运行不断而舒展迢遥,舒展迢遥而不脱离源根基。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间这四大,王仅仅是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万物的自然为法则[7]。分析下来有三层含义:“道”是个无形的概念,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有其自身周转运行的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了具体事物的根本;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而天道则是永恒不变的。人立于天地之间,人的命运同样也要受自然之道制约。人离开了这个“道”,就很容易思想混乱,神志不清,在生活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2.尊重自然规律。先秦道家认为,作为人,应该先观自然之道,进而行自然之道。老子曰:“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十六章),现代通行版本。老子说:“不认识自然规律多数会轻妄,轻举妄动必定惹灾凶;熟悉自然规律便能灵通,事事灵通便能公道。公道便能全面,全面便能适应自然;便是顺应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便能久远:终生不会遭受灾祸。”老子认为,能够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才具有大的胸怀,方能包容万象。纵观世间人事的跌宕起伏,都是在随法则而运转着的,在道的永恒法则面前,人向来都是顺势而生的,所有创造都是自然法则下的产物。那些目空一切,对自然规则视若无睹,逆天道而行的,早晚都是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的,这也是“道”的公正性和处世原则。所以在解决生死观、追求观后,怎样去追求是关键,我们不能蔑视天道,不能蔑视宇宙法则,需要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三、先秦道家人生观的现代借鉴意义
先秦道家人生观,在怎样看待生死,人生该追求什么以及怎样去追求这些问题上,有深入独特的思考,学习借鉴先秦道家人生观,能使我们拥有看待人生的新视角,启发我们树立豁达应对生死的人生态度,形成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人生追求,遵循顺应规律的生活与做事原则。
(一)豁达应对生死的人生态度
先秦道家人生观中的生死观念,启示着当今人们要坦然看待生命,将生死置之度外,好好享受生命的过程,既不贪生又不恋死。
1.人生观的确立从思考生命开始。人生观是指关于人生的看法和观点,其涵盖内容广泛,在我看来,主要包括生死观、追求观、人生原则等,生死观被排在首位,这遵循思考研究问题的逻辑顺序。以对一件事物的研究作比,首先要明确这件事物是什么,然后是怎么办,最后是为什么,这种顺序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当下,当我们对人生充满困惑时,应回到思考生命本身的起点,这是清晰人生追求的基础,也是明确如何追求的前提。另外,人生观的确立,实践是第一性的,这是获取感性资料,形成认知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思考,感性的认知需要思考力的加工,方能被坚定为人生态度,人生观才得以形成,所以人生观的确立从思考生命开始,这是现代人化解人生观困境的基点。
2.树立豁达应对生死的态度。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念是生命无常,不贪生亦不恋死是最好选择。这可给予现代人一些启发,引导现代人多角度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生死观。人生有生有死,这是自然之道,生与死并不为人所完全掌控。人其实是没有选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也不具备预知在什么时刻将会离开这个世界的能力。对生命体来讲,这个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又具有着不计其数的现实性。现代人可尝试审视和理解先秦道家思考生死的角度和方向,顺自然之道,既不过于贪生,也不过于恋死,用安然平静的态度对待生命,好好体验和享受由生到死的这一过程,能活着的时候就立足现实好好活,不在能拥有生命时,坦然赴死。把生与死看作是生命体的不同状态,树立豁达应对生死的态度。
(二)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人生追求
先秦道家人生观认为,人要想生存,基本的生存物质是必须追求的,可是一个人不应该被物欲所累,多则无用,生命宝贵,应分些精力去体悟生命本身之美,去发展精神世界。这启示着我们,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要讲究均衡,不可偏废其一。
1.物质与精神财富都可造就人生幸福感。人生这一历程,该如何走过?该去追求什么?这是继生死观之后,需要去认真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生观中的追求观。“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出自欧文的《略谈古今社会状况所造成的一些谬见和弊害》。,罗伯特·欧文曾这样说。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而人生幸福感的获取,不仅来自物质财富的满足,也可来自精神追求的实现,物质与精神财富都可造就人生幸福感。现实生活中,当今社会条件下,物质财富是每个社会人都会主动去追求的,或者说世世代代皆如此,这无可厚非,生存是基础,不能存活于世,就没有在世界上的其他追求可言。可是问题在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不能正确认识和追求物质财富了,把物质财富作为幸福感获取的唯一来源,把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幸福程度的唯一标准,忽略了精神追求的价值,不知道精神追求的实现同样可以造就人生幸福感。先秦道家对待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态度,指引着现代人追求必要的物质财富,注重精神追求的实现,从而多渠道收获幸福人生。
2.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讲究均衡。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讲究均衡,不可偏废其一。一方面,人存于世,需要去追求必要的物质,这是一切追求的前提与基础。可是现代人没有必要成为物欲的奴隶,成为只知道追求物质的单向度的人。当今社会,更不能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尺,要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精神层面呈现出的是贫瘠,甚至都没有机会去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需要,现代人不辞辛苦去追求物质财富,最后却发现,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为换金钱牺牲掉的健康、快乐、自由、个人精神追求也无处找寻了。面对当下窘境,我们需要的是保持清醒,恢复理智,仅追求生存所需的必要物质,不被物欲牵引,金钱诱惑,陷入不需要的物质追求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可以自由地去追求自我的精神渴望,但是个人的精神追求不能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无端妄想,更不能沉迷于自我的精神世界,不能夸大精神的追求,忽略必要生存物质的创造。生活不在别处,在否认物质必要性的情况下,单方面的精神追求并不能带来幸福。
(三)顺应规律的生活与做事原则
先秦道家人生观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万物而无侵害,贤圣之人的准则是对人有施为而不与之相争,人在生活中,要善于把握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自然为法则。这启示着当今人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与自然、他人及自我之间保持和谐,这是幸福之基。
1.生活有道。生活亦讲究道,现代人在料理日常生活时,同样可以参考先秦道家别具一格的人生哲学。人存于世,需要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更需要处理自我身心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可以很好地安身立命于世,是否能够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而且这也是一个人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是有道可讲的,料理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既然生活有道,有规律可循,就要拿出尊重道、尊重规律的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们去观察、认知世界时,虽然无法知道这些规律为什么会存在,无法给出一个终极解释,可是不得不承认,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了解世界、认识规律,尊重顺应规律。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服装等顺应四时变化,与自然之间要保持平衡。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维护共生关系,与他人要和谐共处。平和自我的精神世界,接纳理解自己,要保持自我身心和谐。这些都是生活之道,平衡和谐是这个世界的要求和走势,相安才能无事。
2.生财有道。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贤圣之人不储蓄积累什么东西,他因辅助他人而本身加倍富有,因赐予他人而本身加倍增多。天然的规律,有利于万物而无侵害;贤圣之人的准则,对人有施为而不与之相争,老子的智慧在当下仍然值得借鉴。在现代人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应学习借鉴老子的做事之道。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只有提供有利于别人的商品,更好地服务他人,才能更好地获取金钱,越替别人考虑,生产出来的商品就越有市场,财富的获取便越有道可言。另一方面,如果某件商品很有市场,但是并不有利于人,而是有害于人,这样是有悖于天道的,将不适合用来积累财富,并且也不会是一项长久不衰的生财之道,否则会“货悖而入者必货悖而出”。因为每个人最后所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实实在在创造的。以上这些是从先秦道家人生观中学习借鉴的生财之道,也是做事原则。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优秀文化的指引。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现代意义的挖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转型期,人们容易陷入思想混乱,人生迷茫状态中,只有及时给出一个人生观的思考路径,一个宏观层面的人生观引导,才会对人们重新思考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助力。
[1] 王京烈.中东政治思潮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J].西亚非洲,2002,(6):40-47.
[2] 刘元强.儒道禅宗休闲哲学与休闲体育价值观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2):64-67.
[3] 张丹.《了凡四训》与道家的超越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90-91.
[4] 张惠军.老子人生观之探析[J].文教资料,2009,(16):96-97.
[5] 王瑞强.逍遥游与创作自由[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3(7):57-59.
[6] 郭泓.《老子》道论思想蕴涵的生态哲学及其启示[J].榆林学院学报,2005,(1):15-16.
[7] 庞昌伟,龚昌菊.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98-104.
李婷.论先秦道家人生观及其借鉴意义[J].知与行,2017,(11):55-60.
2017-08-07
李婷(1992-),女,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B22
A
1000-8284(2017)11-0055-06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