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为防止微信泄密和暴露个人隐私戴上“紧箍咒”
—— 军地双方要把防止微信泄密作为必须课
2017-01-24魏岳江
■ 魏岳江
网络安全法为防止微信泄密和暴露个人隐私戴上“紧箍咒”
—— 军地双方要把防止微信泄密作为必须课
■ 魏岳江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四十四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等。这是我国出台第一部关于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网络安全治理从此有法可依,建设网络强国的制度保障迈出坚实一步。
2011年初,腾讯率先推出一款能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撑网民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这就是微信。自2012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微信作为一种即时交流工具,因其包月包年打电话、玩微信价格便宜,加之手机又是随身携带的必备通信工具,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有事没事刷刷朋友圈、点赞、发消息等,已成为很多网友生活中的新常态。
据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我国现有6.97亿微信用户,61.4%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随着微信在社会上广泛使用,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微信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尤其是国家机关、政府机构、军事秘密的特殊部门公务人员,微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泄密渠道。
一、毋容置疑,手机是泄密的“传话筒”,而微信又离不开手机这个载体进行传播,当务之急军地双方必须警惕手机和微信泄密
手机的通信过程,就是使用手机把语言信号传输到移动通信网络中(电信局),再由移动通信网络(电信局)把语言信号变成电磁频谱,通过通信卫星辐射漫游传送到受话人的电信网络中;接收到无线电磁波,转换成语言信号接通通信联络。手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的电磁波信号转输到通信卫星,再传播辐射到受话人的手机中所产生的电磁频谱,人们只要利用侦察监视技术就能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跟踪目标,并且能对目标进行定位,查清楚使用手机人的方位以及所讲述的语言,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因此,持有手机者,则应强化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平时,军地双方公务人员不要在微信内谈论国家大事、军事机密,特别是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官绝对不能用手机通信、微信下达指令,否则易暴露自己的行踪,带来杀身之祸。如:自2004年秋季俄罗斯政府提出与车臣武装组织谈判之后,车臣分裂主义分子头目马斯哈多夫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手机打出或者接听许多电话,并且还时不时地发送短信,可是他却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自取灭亡;车臣匪首巴萨耶夫在总结车臣前“总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毙命的原因时称,“出卖”老马的并非此前外界盛传的“奸细”或者特工,而是他与外界长期保持联系的手机;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萨达姆之所以在其家乡提克里特被美军抓获,就是因为萨达姆与妻子定期通电话,从而暴露自己的行踪;本·拉登的得力助手阿布·祖巴耶达赫也是因为使用手机暴露了自己藏身之地而落网。面对手机、微信泄密层出不穷,许多发达国家的情报部门、军方和重要政府部门,都禁止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尤其是微信,即使是关闭的手机也不允许带入。这是因为,手机在带电关机的状态下,通过专业设备仍可获得该手机周围一定空间的声音。对间谍情报机关而言,手机犹如一个天造地设的窃听器,因而成为党、政、军等要害部门泄密的新生隐患。尤其是手机的功能和微信存储容量的增加,进一步增加了手机微信泄密、手机微信隐私被窃、手机丢失后的信息欺诈等的危害程度,同时通过操作系统登陆互联网,也增加了手机感染病毒的危害,还有手机上蓝牙技术的采用更造成了其信息的不安全。因此专家指出,唯一的保密办法就是在必要时将手机的电池取出,彻底断绝手机的电源,不然就将手机放在远离谈话场所的地方,避免遭到窃听。由此可见,微信更易泄密,而且泄密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空间领域广泛,不受时间、空间、人员限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
二、地方政务、军队军务局部微信群、电子邮件既提高工作效率,也便于上下级之间交流沟通、上传下达指示,但一定要注意“保密”二字
融媒体时代,打开了我国军地双方“闭门开会”,为网民、官兵参政议政、重塑官民、官兵互动提供新途径,拉近上下之间、网民与官员、军官与士兵之间沟通的距离。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8月中旬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作出统一部署。《通知》进一步明确在政务公开中,政务舆情回应责任,要求把握需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对政府及其部门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民生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政务舆情等,各地区各部门需重点回应。基于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对网民提出的质疑、疑问及关心的敏感问题进行及时回应,以平等的身份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对各种谣言进行及时辟谣,并把微信朋友圈、微博作为舆论宣传主阵地,向群众宣讲国家政策、答疑释惑、排忧解难。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微信也如此。推进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在推进政务公开、网上参政议政、政务舆情回应中,政府官员要做到该公开的要说,不该公开的不要说,尤其是涉及国家、商业机密的决不能透漏一点信息。有的政府机关、企业都建立对口微信群,便于下达通知,做到群内通知片刻群员都知晓。然而,有的单位强行让下属单位负责人进行实名制加入微信群,如此一来各个单位人员具体详情就无保密可言。殊不知,上级下达的指示、通知等,全互联网的高手都能知道。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基于此,政府部门建立局部微信群,还是以单位编码为好,最好不写名字,这样既适应工作需要,也便于不暴露个人隐私。公开性的通知、指示可以在微信群内公布,不便于公开的还是采取原来的办法,发机要件或通知下属单位来领取,确保保密万无一失。
电子邮件既是政务的传播途径,也是泄密的重要渠道。时至今日,人们传递信息、上传下达文件除以各种即时通工具外,最重要的就是利用电子邮件。发电子邮件,邮箱是肯定需要的,但是邮箱不是保险箱。你为邮箱设置的密码,“黑客”几分钟就可以攻破,即使不懂这种技术,网上的密码破解软件很多,随便下载。美军雇用一些黑客专门从事计算机漏洞测试的工作。技艺高超的黑客总是操纵和利用多个服务器发起攻击。一旦他们成功侵入目标电脑,他们就马上进入你的电子邮箱。如果是普通邮件,则无关紧要,但是如果是国家、军事、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后果就不堪设想。据统计,约有30%的泄密案件祸起网上,而电子邮件泄密是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外媒报道,2016年3月,“维基解密”创建了一个包含30322封希拉里电子邮件的搜索档案库。这些邮件均来自希拉里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所使用的私人电子邮箱服务器。美国总统大选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正调查希拉里用私人邮箱发送机密信息这一行为是否违反联邦法律。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八条:任何个人和组织发送的电子信息、提供的应用软件,不得设置恶意程序,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
微信内曾经被删除的短信、邮件、备忘录等,都可以轻易恢复,成为一个新的泄密途径。实践证明,当你把自己的手机转让或者送人时,手机微信可能会把你的隐私暴露无疑!你在微信上进行的删除操作,其实只是表面上把信息抹去了,实际上还可以被恢复。利用专门的软件可以把你手机微信里面已经删除的信息看得一清二楚。有人会问,我把微信里的涉密资料删掉,然后再上网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你虽然在表面上“删除”了,涉密信息实际仍“躲”在微信里,只不过你看不到而已。只要稍懂电脑技术,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把你删掉的东西复原。所以,要注意,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能用涉密手机微信上网。
三、微信朋友圈的“拉票圈”“晒照片”“同学照”等易暴露个人隐私,防止被不法之徒利用,进行威胁、恐吓和诈骗等
个人隐私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近年来,个人隐私泄漏、网络诈骗等逐渐高发,引发民众和舆论强烈关注,并反映出对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的隐忧。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近年来,警方查获曝光的大量案件显示,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收集、转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网络安全法作出专门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基于此,网络安全法作为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聚焦个人信息泄露,不仅明确了网络产品服务提供者、运营者的责任,而且严厉打击出售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对于保护公众个人信息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
朋友圈是暴露个人隐私的敞开的一扇大门。微博微信,是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信息传播工具,现已由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发展到政府与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4G、5G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更新换代,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点开微信微博,看看“朋友圈”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新时尚”。如今,才艺比武、公益之星、五四青年,各式各样的拉票活动以一股热风席卷微信朋友圈。曾几何,再也感觉不到朋友圈的初心是抒发内心情感、交流分享的港湾,却不知不觉地将我们带入变质、变味的“拼人脉”的圈子阵地,将朋友圈变成了“拉票圈”“同学圈”“老乡圈”。有不少人抱怨,开通微信微博以后,有时候朋友圈内会经常出现拉票点赞,有的发话让大家投票点赞,说啥这是我儿子,这是我亲属家的孩子,请各位朋友帮忙投票。更有甚者,朋友圈中有些指名道姓要求你帮助对方领导参与网络投票,有时候你出于面子不会忽视他的请求。随着微信群范围的不断扩大,从开始的几个群发展到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研究生群、朋友群、同志群,等等。如此一来,群多了带来的不只是信息量的增多,而是群内人员的不断加入,把有些几十年没有见面的同学好友也拉进来了。殊不知,微信微博将您们的个人信息和生活圈、工作圈暴露在世人面前,为网络诈骗推波助澜,提供便利。诈骗分子通过微信微博获取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详细信息后,再实施精准诈骗,令人防不胜防。更有甚者,有的可以伪装您的亲人、朋友等微信头像和电话号码进行诈骗。2016年以来舆论关注的山东两名大学生遭电信诈骗死亡案、清华大学教授遭电信诈骗案,都是因为信息泄露之后的精准诈骗造成。无论网络诈骗花样如何翻新,都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平台、网络发布平台、电子邮件等渠道实施和传播的。
微信上传照片是暴露个人工作生活圈的一大隐患。有的网友动不动在朋友圈上传照片,甚至全家福;有的单位开会、领导讲话、主席台照片随时上。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涉密单位和个人一定不要上传照片,否则涉密变成不是秘密。2012年11月20日,英国圣詹姆士宫在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新官方网站上公开了威廉在皇家空军基地的一些照片。但几小时后被英国国防部发现可能会泄露军方机密,这些照片被临时撤下,在增加安全防护后重新公开。2009年12月16日,22岁的“台军联勤司令部”女兵陈学葳在博客上发布自己在寝室掀起迷彩上衣裸露胸罩以及“比中指”的照片引发外界强烈抨击。此后又发现一批照片,疑似又是台军阿兵哥把军营区照片放上网,其中包括军方才有的兵棋台,也被贴上网络。台军认为这件事情要比脱衣自拍严重,涉及泄漏重要军事机密。上述两则照片泄密案例警示我们:导致泄密的“蛛丝马迹”就隐藏在每个人身边!中国古语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毛泽东主席强调:“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们一些同志警惕性不高。有的政府机关、官兵在营区内照相,将涉密装备、设施和资料等当作背景一一摄入镜头;有些工作照、资料照不仅有涉密场景,还配有部队活动动向的文字说明。特别是新装备部队,有的官兵感到新鲜,有时会偷偷拍照。一旦这些照片上传微信,就会造成泄密。
军迷是泄露军机的隐形大患。有的军事迷为了观看我军新型战机试飞,在机场外长期蹲点,并将拍摄的图片发朋友圈分享。有的官兵在军营阵地偷拍照片,或者利用野外训练机动中偷拍照片,并把照片上网或通过微信微博推送。据说,有时我军举行军事演习,许多军事迷赶往演习地域,在现场附近的山头上架设望远镜和照相、摄像设备,观察、记录演习场景,并把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作为炫耀军事知识的资本上传微信。据了解,有些军事发烧友甚至会不辞辛苦、实地勘察,帮一些网站、军事论坛进行一些野外测绘工作。可能这些网友很多是无意识的,因此应该加强测绘、保密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热爱国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炫耀武力是军队的事,痴迷军事不可炫耀军事知识,分享军情不能泄露军事秘密。即使有的照片删除也容易破解或恢复,不能保证信息安全;就是对移动存储设备作格式化处理,复原原文也不是难事。
微信是“间谍”搜集情报的新领域。2016年上半年,广东省国家安全机关组织实施“南粤行动”,相继侦破了“大山里”的“听风者”、船厂“谍影”、营区里的“伪装者”等间谍案件。从这些间谍案件来看,微信给境外间谍机构策反、窃取情报推波助澜。2015年3月10日,媒体曝光大连国家安全局以给国家军事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的罪名,对向境外提供“辽宁舰”500多张照片张某采取强制措施。据韩某交代,他进入重大军工项目生产现场拍照是受一名“记者”的指使 ,这名“记者”实际上是境外间谍人员。2014年3月,一个陌生的微信用户主动联系他,自称记者,以需要新闻报道材料为由,指示韩某到某军工企业就业,表示提供军工项目的照片就可以获得资金。在这名境外间谍人员的指使下,韩某利用工作之便,多次进入敏感区域,拍摄大量军事目标照片传到境外,并到北京对国防配套产业技术项目推介会现场进行同步录音和拍照,又专程前往葫芦岛拍摄了另一项重要军事目标。短短几个月,韩某因此获利超过9万元。经查,韩某共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重要军事目标照片数百张。面对泄密渠道不断拓展,泄密人员贫民化,确保国家信息安全,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给泄密者戴上“紧箍咒”。
祝福微信是暴露双方个人信息的罪魁祸首。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时,祝福信息和图片正由手机短信向微信祝福转变,个别政府官员自编独具特色的祝福短信或利用网络编写电子贺卡时,有时会注明自己的单位职务,甚至在短信或贺卡中泄露单位、部队番号。因此,在发短信拜年、节日祝福时,编写独具特色的短信未尝不可,但是切不可涉及国家、军事秘密,还要严格做到不拍摄和发布涉密视频或图片。最好发短信方式时,不涉及单位,祝福语言后面只把自己名字写上即可。
[1]《人民日报》: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N].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4月21日.
[2]裴永刚.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的阅读引导模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第9期第45-47页.
[3]耿银平.新媒体有利于推动全民阅读[N].《光明日报》,2015年4月23日第8版.
[4]廉维亮.《民建中央参政议政工作发挥特色优势,迈上新台阶》[N].《人民政协报》,2015年10月2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M].新华社,2016年11月8日.
魏岳江,驻京某部高级记者,人民网、新华网有作者谈兵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