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2017-01-24吴一亮

中国军转民 2017年1期
关键词:军工军民效应

■ 樊 威 吴一亮

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 樊 威 吴一亮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从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军民两用”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军民结合、以民养军”,再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赋予军民融合以新的时代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在新的历史阶段,军民融合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面临许多新的发展课题。

军工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属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最紧密结合的交叉领域,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充分发挥好、利用好军工行业优势、规模效益突出、组织体系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战略规划引领等五大优势,贯彻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引领相关领域的横向资源整合,推动相关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的创新力量源泉。其中,“军工”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现有十二大军工集团,涵盖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涉军企业,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

一、发挥军工行业溢出效应的作用和意义

发挥军工行业溢出效应,有利于形成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助力,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一)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有利于形成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军工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也在逐渐加速,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将成为“十三五”的主旋律之一。军工行业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的领域。我国军工领域就军民融合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在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面临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在航空动力、关键元器件、关键材料和基础软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瓶颈。要推动军工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必须彻底打破军民分割和军工经济封闭发展的状态,既充分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又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民间和社会,才能充分收获军民协同创新的战略红利。发挥军工行业溢出优势,推动民企高技术参与国防建设、国防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颠覆性技术协同创新,为解决五大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在国防工业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提供了新手段。

(二)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有利于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助力

发挥军工行业溢出效应,充分激发和释放军民的创新活力,一方面推动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创造民品市场新供给;另一方面,推动民用高新技术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创造国防能力新供给。通过推动军工溢出效应的发挥,有利于解决军民供给分离,国防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难和“民参军”门槛高等瓶颈问题,增加有效供给,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充分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军民供给分离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军转民”、“以军养民”、“寓军于民”等,都没有将军民两个体系加以融合,尤其是军工科研体系和市场的距离比较远。发挥军工溢出效应就是实现军民要素关系上的互动,在军工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系统,推动两大系统间人才、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全要素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打破军地分割的格局。二是充分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有助于破解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瓶颈问题。发挥军工溢出效应,就是要构建有利于国防科技成果技术溢出的制度机制,通过建立分类分级的定密、脱密、解密、降密标准和程序,以及可转民用国防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合理激励机制,打破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瓶颈问题。三是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有助于打破制约民企参军的门槛。

充分发挥军工溢出效应,就是要打破民参军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推动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合格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质量体系认证和保密体系认证等“军工四证”联合审查,搭建装备采购信息发布平台,逐步打破不平等的军品免税政策等,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发展格局。

(三)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有利于推动“双创”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大学生、农民工、小微企业的事,更应作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集团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是军工行业是推动“大创新”战略的重要领域。军工集团是高铁、大飞机、新一代核电等一系列“大创新”的主要实施载体,更是推动“双创”实现突破的重点核心领域。发挥军工溢出效应,就是要找到带动核、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等六大军工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和新理念,推动军工“大创新”的有效实施。因此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本身就是“双创”的一个重要形式;“双创”战略又可以在军工行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大创新”战略实施。二是发挥军工溢出效应,需要“双创”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2017年是军工改革和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之年,重点是要打破封闭的军工体制。“双创”战略鼓励有特长、有技能,有成果的军工体制内人员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带动一批军工企业员工创新创业,既能够部分解决军工集团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又能充分释放国防军工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提供了发展新动力和创新的新活力。

二、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考虑

(一)总体思路

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就是要发挥军工行业的创新要素集聚、规模效益突出、组织体系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战略规划引领等五大优势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立足军民融合发展,通过构造“军转民”和“民参军”平台,一方面实现军工企业对地区经济、行业发展、产业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可推动军工企业的创新发展,实现“军工带动区域经济”、“军工带动国企发展”、“军工带动科技协同创新”、“军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军工带动老工业基地发展”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形成相互促进、互为支持的发展格局。

(二)发展原则

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即建设机制、打造平台、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务求实效。通过发挥军工溢出效应,实现1+1>2的综合效果,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为富国强军提供有力支撑。

全要素,是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涉及到创业创新、产业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人才、技术、管理、资金、模式等;多领域,是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涵盖各个产业领域;高效益,是通过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获得政治效益、国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改革方式上,坚持改革创新,不拘一格,先易后难;在发展内容上,推动人才,技术、产业、管理、投资等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三、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方向

推动发挥军工溢出效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就是要突出发挥军工企业的创新要素集聚、规模效应突出、组织体系健全、产业体系完善、战略规划引领等五大优势,在六个重大上加强谋划:推动一批重大融合产业的发展、推动一批重大融合工程的建设、推动一批重大融合项目的建设、推动一批重大平台的建设、推动一批重大融合机制的建设、推动一批重大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推动一批特色产业发展

结合地方特色、行业特点,在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及其它军工行业、配套产业的上下游,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区。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等相关央企为龙头,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为依托,发挥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国际化、市场化”为目标,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重工、兵器集团等相关央企为龙头,以三线地区为依托,科学把握当前国内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现状和趋势,以“高端化、产业化”为目标,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国际市场竞争。

(3)新能源产业。以中核建设、中核工业、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等相关央企为龙头,以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依托发展新能源产业,以“绿色低碳、环境友好”为目标,扎实推进国内能源结构优化和国际能源市场拓展。

(4)海洋产业。以中船重工等相关央企为龙头,以沿海港口城市为重要支点,以“经略东南亚、辐射深远海”为目标,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打造国家竞争力新的制高点。

(5)生物医药产业。以中核工业等相关央企为龙头,以西部地区为依托,依托资源优势、强化资本扶持、促进智力集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弯道超车创造新的机遇。

(6)大数据产业。以面向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为急需,以各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支点,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和政治优势,统筹党政军企数据资源开展项目建设,满足维护国家安全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7)现代物流产业,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参照产业援疆等特殊支持政策,在新疆兵团试点开展军民融合的国家物资编目系统研究。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物流体系和设施,提高军事物流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完善国家托盘箱应用标准,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二)落地一批需求牵引的工程

以“着眼长远、夯基垒台”为原则,采取大工程模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创新动力。

(1)军民融合基础工程。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按照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加快形成基础设施保障和协同应急能力,统筹交通、空间、信息、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军地需求,按照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原则,建立军地交通、物流、信息、科技、资源、服务保障共享与协作机制。加强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健全军地应急行动协调机制,调整优化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结构,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国家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2)世界一流军工企业塑造工程。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军工企业开放发展,坚持盘活存量、做好增量、主动减量的原则,遴选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军工集团及其二级企业,系统推进军工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探索军工企业资本金投入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优势,加强和完善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投资效益。

(3)持续推动“十二五”重大工程建设。面向国防和经济社会两个需求,继续推进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工程、二代导航、大飞机工程、“蛟龙号”深潜器、快中子反应堆等重大工程。以重大工程带动学科融合和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的总体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三)打造一批示范引领的项目

统筹规划和部署,组织实施一批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建项目贯彻国防要求试点示范。

(1)信用中国建设项目。着力破解“四证”问题,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当前,发挥创新型参军中小企业的瓶颈问题体现为军方对民口企业的可靠性缺乏信心,导致关键部件不惜冒着被植入“硬件木马”等仍不敢使用国内产品。依托“信用中国”平台,对参军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质量、进度、成本审查,实行动态追踪和公示惩戒,调整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装备承制资格制度。着力解决简化市场准入程序,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的难题。改进对军品科研生产单位的支持政策和军工产品免税报批程序,完善参军企业退出制度和安全保密、能力保持、任务转接机制,建立军品企事业单位信用评价制度。

(2)三沙建设项目。面向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现实急需,以三沙地区建设和南海地区利益保护为核心,激发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创新创业积极性,按照“市场驱动、军地协同,人民战争”的模式,将三沙市地区及其周边海域迅速发展成为营商热点和战略枢纽,为南海地区的长治久安铸就定海神针。

(3)三线建设项目。依托三线建设时布局的军工企业,以国防专利转民用数量年均增长20%的目标为牵引,试点改革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以专利成果转化、拉动区域经济为考核导向,改变“成本+收益”的价值导向。

(4)边海防建设项目。加大边境地区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力度,同时对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公路建设、口岸建设、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等给予倾斜照顾。开展边境政策对比研究工作,对标越南等国的边区优惠政策,出台我方针对性扶持政策,原则上保证对我方人员优惠支持不低于邻国标准。根据当地区位发展,资源禀赋等优势,鼓励条件合适的军工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依托专项工程基金,携带优质项目落户边疆。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军民企业合作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发展产业集群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科技成果、企业运营情况等信息,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强化军工、民企间的合作,通过优势资源互补实现效率最优。

(5)海洋战略保障项目。以“中核集团+海南”为试点,按照“立足海南、经略南海、服务‘一带一路’”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海南省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岛、国际旅游岛、打造南海战略前沿和“一带一路”窗口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着力推进实施核蓄风光生态游,适时启动海南核电二期工程和陆地小堆及浮动堆建设,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核特色医养结合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在人才培养,维修保养、备品备件等领域实现军民深度融合,依托核电壮大装备能力建设,以建成核强国的“中核梦”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搭建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以浙江、广东、深圳、江苏等地为试点,探索构建虚实结合、内外有别的军民融合综合业务平台,打通军地多方协同合作、资源共享、需求对接、制度衔接的军工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军民共用设施、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军队人才、军队保障社会化等基础信息库,实现跨军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军工资源溢出决策咨询、科技金融服务、技术交易与转移转化、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区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

(1)金融服务平台。针对涉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采取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模式,构建市场化运营的投融资平台。

(2)人才中介平台。针对军工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构建专业化的中介服务队伍,解决企业的市场进入及与军队的需求对接问题;建立“成果转化顾问”队伍,解决军工企业的成果向地方转化问题。按照“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原则搭建“民参军”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着力缓解满足军工企业高知识需求、低支付能力与市场化人才高价值回报、高流动率之间的矛盾。实现创新链的有效铰链。

(3)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针对军、民品市场二元分离、壁垒严重的问题,搭建“知识产品市场”,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措台,以创新孵化器或者创业园的方式,为催化军工行业获取外部资源、实现价值外溢搭建双向通道,实现产业链的贯通。

(五)建立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

在战略地位突出、军事需求明确、引导带动作用显著、军工发展与区域经济结合有一定基础的地区,立足改革创新,重点围绕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推动发挥军工溢出效应的新体制机制。

(1)加强顶层机制设计。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百年宏伟蓝图为愿景,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落地为实践目标,以体系工程的思维开展军工资源溢出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工作,围绕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体系设计、路径规划和监督评估的全过程,重点开展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府际协调、标准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军工行业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地过程中真正发挥核心驱动作用。

(2)创新需求对接模式。着力破解军事需求不明确、不及时,军民需求对接不畅的问题。借鉴委政务大厅模式,在大数据平台上开通民口企业申请军品采购、联合科研等渠道。支持民口、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和维修保障领域拓展,建立先进民品试用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小而美”企业,逐步引导由一般配套向分系统和总体提升。改进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对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性技术提前谋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3)探索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运用PPP模式、企业债券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在推动军工溢出效应发挥的过程中实现军民融合投融资模式的率先突破。

(六)探索一批重大创新发展模式

以中央各项重大战略决策的落地实施为指引,统筹协调空间布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战略定位,对接相关军工企业集团,根据特色主题选择试点示范、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潜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生成一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

(1)一带一路模式。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主题,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为重点,鼓励军工企业“走出去”,将其作为中央确可掌握的战略性力量,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2)京津冀模式。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以环境友好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重组,推动区域经济的升级换代。

(3)珠三角/长三角模式,以打造创新驱动引擎为主题,以国际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医药生物等产业,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创新动力。

(4)东北模式。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主题,探索将军工央企的“纵向管控”与地方政府的“区域治理”相结合,探索建立新型政商关系,逐步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

(5)三线模式。以打造支柱产业为主题,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三线地区的资产优势和历史积淀,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工业体系中“东接沿海、西撑沿边”的战略支柱。

(6)战区模式。以服务战斗力生成为主题,根据五大战区的不同作战任务,分区域构建国民经济动员力量,军队需求对接平台,军队后勤服务保障产业,促进军民融合向“专业化、实战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樊威,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协调发展司干部;吴一亮,博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与协调发展司处长)

猜你喜欢

军工军民效应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