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示范引领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2017-01-24毕京京
■ 毕京京
改革创新 示范引领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 毕京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这次国防大学与青岛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来到这里以后,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浓厚的融合氛围。我们感到,青岛市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站位很高,叠加了“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三大国家战略;思路清晰,探索实践了“军地共商、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发展路子;特色鲜明,聚焦海洋、海军、海防三大方向,打造军民融合样板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这次国防大学与青岛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来到这里以后,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浓厚的融合氛围。我们感到,青岛市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站位很高,叠加了“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三大国家战略;思路清晰,探索实践了“军地共商、产业共融、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的发展路子;特色鲜明,聚焦海洋、海军、海防三大方向,打造军民融合样板示范区。特别是西海岸新区率先启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试点区,开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北海舰队、山东省军区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上作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今天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总结青岛的经验和做法,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富有创新的思维谋划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作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习主席治国治军、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方略。这个重大战略,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国情军情,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
(一)国家由大向强对军民融合形成强劲的战略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历史一再表明,大国崛起的成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协调提升的结果;大国崛起的失败,实质是各种实力之间的正向反馈机制遭到破坏的结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崛起的大国,如何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经济崛起与军事崛起之间的关系,这是关乎国之兴衰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立足国家总体发展全局,对军民融合进行系统的战略布局。在国家战略层面,作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国家战略体系,充分彰显了以举国之力实现强国兴军的决心意志。在军事战略层面,将军民融合提升为军队建设发展的战略指导,强调军队建设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为军队建设发展确立了基本指针。在体制构架层面,提出要建立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加快构建“三个体系”,为军民融合提供体制保障。在战略规划层面,提出要制定并实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围绕“六大体系、八大领域”进行军民融合任务布局。在短短几年间,习主席对军民融合进行了全方位设计和布局,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指明了发展路径、勾画了行动框架。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将步入一个快车道,迎来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世界发展大势对军民融合造成持续的竞争压力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革。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整体实力相对下降的势头仍在延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围绕世界及地区秩序主导权的角力异常激烈,西方大国加紧反制新兴大国,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呈升温趋势。目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动能依然疲乏,经济下行压力挥之不去,世界经济在一片低迷中苦苦寻找方向,亟待发掘能够激活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新增长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异常活跃,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技术迅猛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高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正逐步转向民用领域,民用部门逐步取代军事部门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开路先锋”,许多民用新技术取得新突破,并展现出巨大的军事应用前景。2016年3月的“人机大战”举世关注,展现出人工智能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无限空间。在创新浪潮中,中小微企业日益成为活跃的创新主体,不断孕育出许多颠覆性创新,世界军民一体化发展正进入一个“创新引领、多点突破、体系重塑”的全新阶段。一些国家力图通过有效的战略运作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把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到军事领域,以谋求和维系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对手意识、竞争意识,不仅要顺应世界大势、赶上时代潮流,还要力争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风尚。
(三)我国军民融合的创新实践要求加快推进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以大气魄、大思路、大手笔坚定不移推进军民融合,军民融合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加深、效益不断显现,军民融合渐入佳境,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气象。我感到,主要有这么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二是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步发力。三是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协同发力。军民融合筹资方式逐步多样化,除了财政投入主渠道以外,风投基金、资本市场融资、政府产业基金、政策性金融等多渠道逐步形成。四是多元化的人才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在军民融合大军中,又加入了“三支队伍”:一支是海外归国人员,今天参会的好几位企业家都是海外知名大学毕业后回国创业发展;一支是年轻的创业者,现在一大批80后、90后活跃在创新的最前沿;一支是军队转业干部,本轮军改不少军队干部离开部队投入军民融合事业,已经成为联系军民的天然桥梁。我们要积极引导和保持这一有利的发展态势,乘势而上,一鼓作气,真正使军民融合战略落地生根见效。
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新任务新课题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意见》着眼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出八大领域的融合任务。我们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找准融合点。当前,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聚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
去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后,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先行展开,现在“脖子以上”的改革基本完成。最近,中央军委又召开了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脖子以下”的改革全面启动,军民融合相关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推进。军民融合本质上是一场深层次的制度变革,要加快构建好的制度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好的制度创新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年搞农村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把土地收益“剩余索取权”赋予广大农民,短短的几年间,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粮食产量大增。这就是好的制度创新激发出的巨大活力。国外的例子也有,198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著名的拜杜法案,将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的专利所有权明确赋予研究机构和小企业,极大地加速了美国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所以,我们要注重激励与约束的平衡,加快构建有利于强化开放竞争、强化资源共享、强化创新激励的制度机制,使国家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和利用。
(二)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高端产业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我们地方政府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军民融合能够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多大作用。事实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凝聚着最顶级、最尖端的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颗“明珠”。推动产业发展军民融合,释放军工产业的高端引领和带动作用,往往能够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硅谷”,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和创新的策源地,就是因为受益于军事科技,它早期发展的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军用的,后来转化为民用,逐渐创造出了一大批新的行业和产业。如今硅谷的GDP已过5000亿美元,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计,其GDP排在世界第22位,这里诞生了4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我国的“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等国家工程,也有力拉动了高端产业和产业群的快速发展。经过建国60多年的发展,我国军工系统和军队科研院所沉淀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创新资源和技术,一旦加速向民用领域开放共享,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就会催生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要很好把握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军队战斗力不断提升的最终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军民两大体系创新资源互动共享,为创新驱动开辟新途径、注入新动力。要注重发挥军民融合对创新驱动的多重作用。要发挥好需求牵引作用,需求是技术创新之母,发挥军事需求对一些重大前沿科技、颠覆性创新的强制拉动作用。要注重释放技术转移效应。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和转移,刺激民用科技进步,可以直接提升民用科技创新能力。要注重激活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集聚的高技能、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一旦流向民用经济领域,会对民用科技创新形成有力推动。要注重释放设施共享效应。国防科技重大科研试验设施向民用领域开放共享,会直接推动民用科技创新。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就是以色列。这个只有800万人口的小国,迅速崛起为全球创新的“大国”,其奥妙之处就在于军民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深度互动。以色列施行义务兵役制,所有适龄青年必须服兵役,高素质的新兵不断充实到军队研发部门,年轻人退伍后又回到企业和大学里继续从事研发工作,然后再将技术成果返还军队,这种军产一体的技术循环体系支撑着以色列的技术创新。今天,我们特别需要研究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军民融合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立足国情军情,推动实践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出以来,军地各级都积极响应,大力推进。我们感到,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必须立足国情、军情,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搞好军民融合发展的定位,因地制宜地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以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青岛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承担着探索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等重要任务,已经开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率先启动建设全国首例军民融合创新试点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实践探索中取得良好成效,我们要很好地学习、总结这些经验,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作出贡献。
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理论创新。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期,各种矛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就需要理论研究先行。我感到,是不是有以下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理论内涵,军民融合的成本、风险、收益及合理边界;二是国防能力提升、经济转型升级与军民融合的内在关系;三是如何形成军民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四是如何强化军民协同创新,激发颠覆性创新;五是军民融合的方式路径,各领域融合以及区域融合的有效途径;六是军民融合的评价评估问题,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军民融合的成效进行监测评估;七是军民融合投融资问题,如何形成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协同发展的格局;八是军民融合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如何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化解融合阻力,等等。希望大家围绕这些问题潜心研究,力争推出一批理论研究的精品。
凝聚多方力量,加强军地协同。我们的研究工作也要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加强协同攻关。近年来,我们中心与国家有关部门、军队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协同攻关活动,收到了很好效果。近几年,我们编撰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系列年度报告,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防司、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军委战略规划办等军地主管部门的全程指导和有力支持。我们主办的《军民融合》期刊自2015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军地各界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次我们与青岛市共建“国防大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青岛研究院”,就是与地方政府开展军地协同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协同攻关,发挥各自优势,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本文系国防大学副校长、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毕京京中将在国防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年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