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盛世之秋
2017-01-23
电影是一门世俗的艺术,它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却也在接受着人们的检验。
2016年的华语电影终于终止了一直以来的票房高歌,
它像一个拐点,让一切都趋于正常。
拐点的产生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体现到具体方面,
就是观众开始对华语电影产生了不信任感,买票成本的提高,
让这种不信任感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
于是你可以看到,在后面的数据里我们会展示,
就华语片票房来说,2016年之于2015年,实际上是倒退了的。
这种倒退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
毕竟,曾经中国电影的泡沫太严重了,
凯歌高奏的氛围下我们几乎忘却了我们还有着太多的、
非常严重的不足。
所以我愿意用“秋”来形容这个拐点,秋风扫落叶,
扫掉的也可能是更多趋利的牛鬼蛇神,
让人们更可以把重心放在电影制作本身方面。
所以便有了这次盘点,更像是一次华语电影的备忘录。
票房萎靡,票补还是质量的错?
很多人会想,或许还有很多人不会想……为什么2016年内地电影的票房会自4月起出现了一个后继无力的颓靡分水岭?如果中国票房已经膨胀到了抛物线的最顶端,但按照美国现阶段的票房规律,就算到达顶端,也不可能会出现如此清晰的分水岭。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回望一下3月发生的票房大事件——《叶问3》票补被曝光。票补,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并不陌生,为了新闻宣传,为了一次次创新高,为了屡破纪录,或是为了面子好看,让投资人过得去,让公司股票不要跌,让在与电影相关的理财产品可以大卖赚钱……不少片子在票房上或多或少地做过手脚,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票补。排幽灵场是最主要的方式,早上电影院还没营业时的满场,午夜场满场,买边角位……《叶问3》的票补集齐了票补的凶猛手段,其中背后牵扯的金融关系又过于复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此被清查,广电总局最终下令彻查违规:不得票补。受此震慑,票补趋势大为收敛,表现在总体票房上,自然不断颓靡下滑。不过,中国电影的火热上升绝不可能是假象,连续9年的高速上升,并不是神话。今年票房的票房颓势,或许与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的成熟程度增加或许不无相关,2016年票房最高的《美人鱼》累积达约33.9亿元,豆瓣评分6.9分;制作费用超过10亿、与好莱坞顶级团队合作、“国师”张艺谋的新片《长城》,豆瓣评分仅5.0;王家卫监制、作家张嘉佳执导、梁朝伟和金城武主演的《摆渡人》,评分只有3.9;成龙新作《铁道飞虎》5.1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5.3分……许多备受期待、阵容豪华、制作费用高昂的电影,最后评分跳水,口碑扑街,让不少观众失望,也成为了2016年并不罕见的例子。当票房不作假,观众不常常失望时,中国电影还有准备、有条件可以再迅猛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