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
2017-01-23张祖红
张祖红
摘 要: 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与专业的技术,为了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实施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得到了广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共同的关注、认可与重视,在不少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然而,从现代学徒制实施来看,其发展较为迟缓,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瓶颈 对策措施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具备必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能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其主要特征是与用人单位协力合作,学校采用授课模式传授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一、国内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并无实质性的区别,都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调“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其实它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是始于世界各国的手工业生产,由此而演变成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其典范。中国的学术界虽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学徒制”,真正掀起“学徒制”热的是在以现代学徒制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之后,但并未有统一的概念,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派:一是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二是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指出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师傅、教师联合传授,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认为其既是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种职业教育制度,指出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形式,工学结合是关键,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前提。自实施现代学徒制以来,各职业院校进行了广泛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如部分学校开展订单班,要求各企业人员参与制订培养方案,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这种学徒制在大型企业具有可实现性,可一旦过个3-5年的景气期,企业积极性就会降低。也有学校兴办校办工厂,建立个别专业厂校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厂校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必须依托于成长性企业,作为教育家的校长不一定是好的企业家,如何确保企业顺利经营目前无制度保障。所以上述成功案例都有其特殊性原因,无制度可循,无法推广到其他学校与企业。
二、高等职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
1.认知上的瓶颈。实现现代学徒制利益群体主要是政府、校方管理者、教师、企业、家长及学生,在理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未能做好充分思想认识及相关研究准备。其一,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没有从当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新视角及教育关系上重视现代学徒制;其二,社会长期以来“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深刻了解;其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不高,在思想认识上未能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当作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其四,校方管理者缺乏革新精神与动力,惧怕现代学徒制实施带来的管理上的变革。
2.政策和法律法规上的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政府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职业教育整体环境和企业参与等支撑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徒制已经在不少地区实施了实践探索,虽然教育部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但从国家层面来讲:一是缺乏具体推进策略和创新措施,特别是对于企业产权机制和激励机制比较欠缺;二是缺乏对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
3.评价机制上的瓶颈。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势必会对教学评价体制改革提出新挑战。实施阶段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评价制度,学分认定、校企合作监督、管理和评价,教学计划制订诸多方面流于形式,缺乏双主体过程管理,对学生学习实践组织、检查、指导与沟通交流、考核等学习过程缺乏全面科学的评价。
三、我国现代学徒制对策探索
1.政府完善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加强企业引导与监督。借鉴德国、英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政府层面也应当形成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组织与运行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加强政府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及评估监督。政府落实企业培训经费来源,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安排专项基金,支持教育事业,完善培训质量考核,建立成果显著的企业。
2.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评价体制。改革现行教学组织模式与评价体制,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制。建立以目标考核、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有益于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具体评价体制如下: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设计,结合工学特定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适时反馈,沟通确保学习过程质量得以有效控制;二是搭建学生学习与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优秀设计师、技能手等的评比组织各种竞技类比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激励学生成长;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习评价,突出学生沟通能力、文化自觉、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评价。
3.改革现行企业实习制度,制定工学交替育人模式。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职业教育,工学交替周期都较短,如德国学徒每周3-4天需要接受岗位技能操作训练,其他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与普通文化的学习。这种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职业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明显突出。我国可以加以借鉴,将一学期分为四个小学期,间隔展开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
四、结语
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实训内容由校方与企业共同制定,既符合企业需要,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在真实情景下操作与使用工厂生产设备,了解最新工艺、设备与行业发展动态,学习专业新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感受职场氛围,加快学生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03:74-77.
[2]郑丹.浅析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