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年本质: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出发

2017-01-23伍复康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本质发展

■ 伍复康

(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江西 南昌 330036)

论青年本质: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出发

■ 伍复康

(共青团江西省委员会,江西 南昌 330036)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全面准确把握青年本质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研究青年本质有重要意义。青年本质是青年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是青年内在的特殊矛盾和稳定联系,由青年的代群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共同构成。青年的代群本质又分为青年系统本质和青年实践本质两个方面。青年本质内涵是具体的、发展的,体现了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青年本质 马克思主义 人的本质

青年本质问题是认识和把握青年的一个基本命题,在青年理论和青年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同青年往往饱受争议一样,青年本质问题在青年研究中因为理论工具和视角不同也存在诸多争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全面准确地揭示和把握青年本质提供了思维方法和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对科学界定青年本质内涵、全面考察和探究青年本质构成与特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揭示青年本质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界定。他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唯物史观为方向和武器,先后对德谟克利特的怀疑论、黑格尔的宗教本质、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逐一揭露和批判,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人的本质理论。他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包括“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三个命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劳动或实践、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三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把这三者联系起来,建立了全面考察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存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种,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由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共同构成,是类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统一。他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2]“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的类本质,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是指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类本质即劳动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的规定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即人与人相互区别的本质。社会本质即现实本质是人的具体本质。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本质也不同,其在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性是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4]。

作为青年学科研究对象的青年,它的上位概念是“人”。研究青年本质应该从人的本质切入,首先对人的本质准确理解。认识青年的本质,必须透过人的各种属性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在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青年是人类的一个群体,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青年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但是,由于青年自身特点的原因,除了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属性。“就青年的本质来说,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人的本质的特殊反映。”“青年这个社会群体的存在,首先是社会的存在。”“青年的活动的社会性是极广泛,极有深度的。”[5]青年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认识和研究青年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是揭示青年本质的思想理论基础。讨论青年本质问题,必须从青年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出发。

分析人的主体性结构,是研究青年本质的基点,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联系中认识青年本质。考察探究青年本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为指导,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把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作为内在结构最一般、最本质的属性,防止单一化、片面化、抽象化的认识。首先要从人的主体性结构着手,分析其构成成分、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并通过人的各种属性所呈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来认识青年的本质属性。人的内在结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它们随着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彼此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分别构成人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人的自身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即人和自然的对立统一;主体中个体与类的对立统一,即人和社会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6],同时,“个人是社会存在物”[7],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基本的结构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种构成要素,人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现实的、具体的统一。正像一般的人那样,自然性和社会性必然也是作为青年自身规定性的属性。尽管青年的面貌、地位、作用千差万别,但是都由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展是青年本质的客观基础,其社会行为是青年本质投射在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显现。青年,作为一个超级社会的群体,它的本质包括社会心理本质和生理本质,最终是它的社会属性起决定作用,社会属性是青年本质特性的关键之所在。从青年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青年与其他年龄群体的关系以及青年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把落脚点放在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上,寻找并确定青年的本质,是我们的基本方法。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地位关系、社会互动的状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一定差异,要从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总的特点中把握青年本质。按照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与青年阶段相对的有儿童、少年和中年、老年,或者简化为少儿和成年两个阶段,青年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与其他两个阶段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在人生不同阶段,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地位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通过二者的发展程度和相对关系,可以基本确定青年阶段和其他人生阶段的界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区别,把握住青年的内在规定性。因为,人的社会属性总是以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面貌和社会互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互动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的特点。社会互动包含社会教化人类个体和人类个体反作用于社会两个方面,二者是构成社会互动的两类相辅相成、相互整合的要素。但是,社会教化个体和个体反作用于社会并不是均衡地、不偏不倚地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的,两种因素所占比重的不平衡,使得人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例如,在儿童阶段和成人阶段,社会教化个体因素与个体反作用于社会因素的比重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般而言,在儿童时期以接受社会教化为主,而在成人时期个人反作用于社会的因素显然超过个人受教化的因素,在与社会互动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互动的状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应的差异,为我们把青年和与之相对的儿童、成人区分开来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真正揭示作为青年学对象的青年本质提供了重要方法。

二、青年本质是青年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

青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群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青年有没有共同属性,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论。有人认为,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和和平建设时期的青年,改革开放之前的青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和新世纪的青年,西方国家的青年和当代中国的青年,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低学历青年和知识分子青年,官二代、富二代和农二代、穷二代青年,18岁的青年和35岁的青年,他们有着显著的异质性,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确,这些不同对象的内心精神世界,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都有显著区别,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对象的上位都是“青年”,青年的上位是“人”,这里每一种概念的外延都比“青年”更小,但内涵都比“青年”更大。例如,“农村青年”不但包括了“青年”的规定性;还包括了“农村户籍或者在农村居住、工作或者活动”的内涵,“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都具有“青年”的共同内涵,又具有相互区别的内涵。

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今中外的一切青年,都存在共同的规定性,表现在青年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青年的本质不是一个自在的抽象物或者永恒的、唯一的实在,而是看作“具体的普遍性”,它的存在“始终是此时此地的存在”[8]。青年的本质必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青年都具有的属性,无论从历时态看,还是从共时态看,都存在于任何青年之中[9]。认识青年的本质,首先必须从“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展开讨论,即对青年的类现象进行考察,也就是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社会形态等多种青年现象中去考察,抽象出各类青年所共有的并且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

青年本质是青年内在的特殊矛盾和稳定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标志和特殊规定性。考察青年的特殊规定性,要从“类”事物的“特殊矛盾”着手。青年是社会人口的一部分,与社会其他年龄层人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一般意义上的青年来说,它的规定性是人的生命的发展状态,是人生的一个阶段。“青年”的对立和对照物是“少年”“成老年”等,离开了“少年”“成老年”,“青年”也就不成立。青年本质是由与其他年龄阶段如成年、老年或少年相区别的特殊规定性亦即自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它是青年所具有的、区别于儿童少年和成老年的特殊矛盾。

青年是进入成年人社会生活的开始阶段,将接受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完成社会角色转换和社会适应,以社会正式成员的身份,拥有成人的全部社会权利和义务,担当社会生活中与特定职业、地位相联系的角色。青年学研究专家黄志坚认为:“青年则是处在从依附性向独立性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学习、准备以至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过渡。”[10]F·马赫列尔指出:“社会化是一个吸收社会承认的规范和价值并进而促使个人为承担社会角色作好准备的复杂过程。”[11]“通过过渡性状态,青年从继承的状态走向自己所计划的状态。”[12]这个青年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一个“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青年作为社会化的客体已经有较高的自觉意识,当“主体的自觉”和“客体的自觉”无法达到相互一致的和谐(理想社会尚未成为现实),就会引起对立与冲突。社会角色与青年过渡的既定目标发生冲突,青年与社会的关系处在一种若即若离、有时是严重对峙的状态,这构成了青年内心的实质。过渡性就是中介阶段性,它表现为一个同时属于两个群体、两种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文化的错综复杂的综合体。这时,青年的全部矛盾就在于融入与排斥的冲突。从政治社会化过程看,青年要实现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往往要面对政治思想的前倾趋向与现实社会难以接纳的矛盾、政治热情与政治冷漠的交替并存的矛盾,甚至遇到政治地位与政治“边际人”双重性、政治行为客观效果双重性等问题。从经济社会化过程看,社会资本以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多个维度,以家庭、关系网络、社会信仰、信任和互惠的方式和载体形式存在,加剧青年财富地位的分化。从文化社会化过程考察,青年必然地、历史地受着既定文化的熏陶和培植,通过实践和教化直接或者间接获得人类文明成果,接受和习得现存社会规范,在同社会文化的联系、对立之中,享受着与社会文化客体对立统一的成果[13]。

除了以上讨论的青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化过程中必然面对和包含的矛盾冲突,还有青年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矛盾、青年个体与青年群体的矛盾等等,青年的这些特殊矛盾决定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青年本质的内涵所在。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既然青年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特殊矛盾,那么,在这些特殊矛盾中贯穿始终并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根本矛盾就是确定青年本质的核心。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按照所处人生阶段来分类,青年群体与其他群体首尾相接,没有清晰的边界,青年不存在区别于成年、老年和少年的特殊规定性,如果要承认青年本质,就必须承认少年本质、成年本质和老年本质等。事实正是这样,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虽以人生成长阶段划分,但更重要的区分是社会关系背景。儿童的各种社会关系是被动地建立起来的、非独立的,被动性、依赖性是其主要特点。成年和老年的各种社会关系虽然是能动的、独立的,但是已经建立和完善起来。只有青年的社会关系特点才是开始能动地建立和完善自我独立的各种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矛盾。

三、青年本质由青年的代群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共同构成

青年本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青年本质要揭示青年存在的整体性、统一性,它必须反映以下四个关系:一是青年与自然的关系。青年以自然为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以自然为改造对象,是自然的继承者和影响者。二是青年与自我内心的关系。处于过渡期的青年,能否正确处理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融入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冲突,获得内心的协调与和谐,要加以分析。三是青年与社会的关系。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指出,“青年是社会重大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通常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寻求融入现有秩序或成为改变这种秩序的一种力量。”[14]青年究竟是社会的未来力量,还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社会如何赋予青年期待和希望,必须在青年本质中回答。四是青年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青年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有不同的评价结论,有人认为,由少年到成人过渡时期的青年,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代表着生机和活力;也有人认为,青年容易产生多种问题,其中,还有大量的青年妇女、乡村青年、城市青年、残疾青年、青年难民、职业青年、失业青年、青少年罪犯以及居住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青年人,等等,被联合国在《青年领域的进一步规划和适当后续行动》中界定为需要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的弱势青年亚群体*参见联合国大会:《青年领域的进一步规划和适当后续行动》附件,第 59 段。。不同群体的相对关系和比较,也要在青年本质中加以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出发,笔者认为,青年本质由代群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共同构成,是青年的代群本质和青年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代群本质又是青年系统本质和青年实践本质的统一。

青年的代群本质,即一般本质,是青年从人的本质异化出来的本质,是区别于少年儿童、中年和老年的关键之所在。“代”是以时序为标准对人生阶段进行的划分,就单个人而言,特定时期属于特定的“代”,一生将经历不同的“代”;就一个家庭而言,“代”是对家庭成员结构的垂直划分,在传统大家庭模式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将经历从低而高的“代”的升级;就一个社会而言,“代”是按年龄对社会成员的平层划分。“群”是以社会资格获得和社会化程度为依据,把社会作为一个平面,对社会群体所作的圈层划分。“代”和“群”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对社会成员进行归类和划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交叉。青年的代群本质,就是指青年作为社会的一代人和一个群体,区别于其他年龄层次社会成员和处于其他社会地位的群体的本质。

研究青年的代群本质,要遵循系统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既要揭示其系统本质,又要揭示其实践本质。系统本质可以分为功能本质和结构本质两个方面。青年的功能本质和人的功能本质一样,都是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劳动创造对象世界。青年作为生命体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具有生命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经历一个同化和异化矛盾运动的过程,而作为社会动物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又具有个体社会化的一般规律,经历一个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分化的过程。青年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自己和改造世界,成为一个自己想象的样子,建立一个自己想象的世界,为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化积蓄能量。青年的结构本质要从青年作为人和劳动实践主体的结构进行分析,人作为劳动实践能力的实体结构是人的肉体和工具的组合,马克思把它称为“肉体器官”和“非肉体器官”的组合,肉体器官是指自然的生理的人,非肉体器官是指肉体器官的延伸,过去我们把它称为工具,现在我们把它称为文化。离开了工具或者文化,人类不仅不能从事劳动实践,而且无法实现从自然物向原初人类、文明人类的进化。青年也即是这样的一种“肉体+文化”的超生命结构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内,肉体部分占主导地位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而文化部分更加有助于我们对青年代群本质的理解。

如果系统的方法是着眼于青年的横向剖析,那么,历史的方法则是一种纵向联系的思维。从生命个体发展时序纵向考察青年本质,青年已经超越了前一个阶段,但又还没有进入后一个阶段,不再是儿童,但又还不是成人,正在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格化、社会化出现不平衡的特征,成熟的过程显得非常复杂。青年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寻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协调统一、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实践过程,这个过渡和统一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劳动、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来完成的,反映了青年的实践本质。

和青年代群本质相对应的,是青年的社会关系本质。人生从一开始就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并发展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从青年期开始,伴随青年社会化的进程,青年面临社会对青年的选择和青年对社会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青年被先验地约束在社会中心和社会主流之外,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和物质生活弱势地位,但是,青年具有去边缘化的向心性,将努力克服社会排斥、不断向社会融入。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带动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带动青年的其他关系发生变化,随着青年在经济政治发展、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的变化,青年的社会偏离及与成人社会紧张的对抗关系也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处于不同家庭、职业团体、阶层的青年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青年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青年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体。

四、青年本质内涵体现稳定性和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既然青年本质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青年社会群体中,是古今中外的一切青年社会的共同属性,那么,青年本质的内涵是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和僵化的呢?“青年本质是青年具有的最为一般、普遍和稳定的共同属性”与“青年本质的发展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和统一的,青年本质是具体的、发展的,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承认青年本质内涵的普遍性、稳定性与青年本质的发展性是密切联系的,是全面准确把握青年本质的基础。

本质是既定永恒的,还是能动的、发展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以前的传统哲学都认为,本质是一个静止的、僵化的概念,本质是既定的、永恒的,没有形成、生长、发生的变化发展过程。黑格尔突破了传统的本质观点,认为本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过程,并在过程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全面展开自己的规定性。黑格尔将本质理解为在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使得传统哲学中所把握的外在的、既成的、静止的、僵死的本质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运动的、变化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得实体和本质能够合为一体,真正达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从而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基本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作为一事物内在地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内容和发展状态。但是,事物的本质不是先天就确定好的,是事物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形成的。本质是本质属性的综合体,而本质属性是一个发展的体系。世界是运动的、发展的,整个世界内的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也都是在运动和发展着的。在辩证逻辑里,事物之发展即概念之推移,是一个从简单概念向复杂概念的无限进展的过程。

青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青年本质的发展性是由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变化所决定的。马克思强调:“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15]人的劳动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及在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发展变化,于是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呈现的人的社会关系本质也必然不断发生变化。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变的青年,社会发展为青年发展创造物质文化基础,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影响着青年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中,青年的特点、需求、地位和作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青年的变化必然引起青年本质的变化。马克思说:“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6]青年社会关系本质的变化会引起青年社会关系的变化,青年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导致青年社会关系本质的变化。这也就是说,青年本质的变化造成青年存在的变化,青年存在的变化也会导致青年本质的变化。因此,青年的社会关系本质与青年的社会关系存在也并不是处处、时时相一致的。

青年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青年本质既是整体的、统一的又是复杂多样的,青年本质的内涵也会随着特定社会关系中“青年”群体分化而不断展开和丰富发展。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由于青年的社会关系本质体现于人类社会内部关系之中,青年社会群体是分层次的,根据家庭、职业、地域、团体、信仰、民族等等背景形成不同的亚群体。社会关系本质并不局限于单个的青年个体,各种不同的青年群体存在方式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本质,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关系特征[17]。我们在研究了青年的一般本质之后,还要更进一步研究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青年本质,即具体社会形态下的青年本质,这是更为具体而深刻的青年本质含义。例如,根据不同的政治制度,区别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青年的特质;根据不同的社会制度,区别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全球化信息时代青年的特质。如果我们把按照历史维度对改革开放前后的青年划分开来,“改革开放后的青年”和“改革开放前的青年”本质内涵都包括“青年本质”内涵,但比“青年本质”内涵更丰富,两者除了具有“青年本质”的共同内涵,还有相区别的差异内涵。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说,改革开放后青年本质内涵有了新的发展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否定性变化,而是使得青年本质内涵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的发展性变化。

总之,青年本质的体系既处于稳定状态又处于发展状态,是青年在过去时间内发展的结果,不仅现在在发展,将来还会继续发展,稳定中有发展,发展中有稳定,体现了稳定与发展的统一,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当然,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受到认知能力、科学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青年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人们实践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人们将从不同的思维和视角,从青年对象的不同侧面认识青年本质。青年本体的发生和发展是无止境的,因此,对青年本质的揭示也是长期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本质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1][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67、141-1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9页。

[4]聂立清 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3期。

[5]陆建华:《论青年的本质》,载《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第4期。

[6][7][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122、24页。

[8][11][12]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175、197页。

[9]吴鲁平:《试析青年本质的规定性》,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

[10]黄志坚:《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13]张志祥:《青年本质的文化阐释》,载《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联合国大会:《到 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载《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

[17]韩民青:《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载《文史哲》,1997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7-05-02

伍复康,共青团江西省委副书记,博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和管理学。

猜你喜欢

本质发展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追根溯源 突出本质——聚焦微积分创新题
设计的本质
童年的本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