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

2017-01-23谭德礼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培育价值观

■ 谭德礼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

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

■ 谭德礼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 )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势在必行,它是关系国家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大问题。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有的放矢,重视文化传承的主体研究,特别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关系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为此,高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其文化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相关课堂教学中去;构建大学校园文化,有的放矢践行友善观,培育大学生的文明礼仪。

培育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生 文化传承

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打造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愈来愈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2017年开年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2017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更是广为代表们所关注。连续担任7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冯骥才曾说,当下经济发展太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走得太快时总要情不自禁扶扶把手,这个把手就是定力。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心中的定力[1]。教育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接受记者提问时,就“传统文化教育”等回答了记者提问。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重点工作任务中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问题,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央发文作为一项工程来抓,且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大事、全国人民的大事,更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大学生的大事。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关系着大学生本身健康成长,更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和新的核心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今天社会经济发展、共筑社会主义祖国富强、民主大厦的征途中,文化是我们前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站在今天的时代节点,从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无疑应该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工作,从中汲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治国理政思想,还需要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更需要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中华文化,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源,成为今天全中国十三亿多人民凝聚力的根本来源。正如有人说:“一民族而能立国于世界,则必有一物焉。本之于特征,养之以历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之于种种社会。扶其无上之魔力,内之足以统一群力,外之足以吸入文明与异族抗。其力之膨胀也,乃能转旋世界而鼓铸之;而不然者,则其族必亡。兹物也,吾无以名之,名之曰国魂。”[2]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因她有“国魂”,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有一贯倡导爱国主义的精神和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倡导人民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目标,因此,中华民族才能团结一致,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而这些恰恰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的来源和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的伦理观,强调以德治国,以德化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道德文化体系,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华文化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根系,不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就没有基础,就不能形成当代中国的共同价值观。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典籍丰富。以史为鉴形成的治国理念,是今天治国理政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重视对历史的总结与借鉴并且要重视实践,尤其是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今天我们面临的治国理政的实际情况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复杂,但中华文化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许多基本方面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特别是中华文化包含的,如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都可以与现代概念相衔接,而且仍然具有引领的意义。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将其放到国家发展强大、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重视,提出要具体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比如人才培育工作中。早在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在高校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新的核心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坚持古为今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有关重要讲话所表达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为在十八大以后新的历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现实视角。2013 年 8 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不仅仅如此,习近平曾经还举出了可以古为今用的15种优秀古代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4]。这些古为今用的优秀思想,从自然到社会、从国家到个人,有关生态、政治、道德、社会等内容,可以说都应该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好大学生健全人格底色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是社会公认的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发展太快,他们适应不了,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中、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尤其是心理上的不适应。要使大学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中坚力量,就首先必须对自己民族文化有认知有认同,不仅仅吸收西方的文化精华,更要好好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良好的人格特征包括:关爱、尊敬、诚实、勇气、勤奋、宽恕以及自我牺牲等,是从事任何事业都需要的,而这些人格特征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培育才能获得,后天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全方位与世界接触,特别是加入WTO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的多样性发展的形态深深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5]特别是当下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大学生可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但绝不可以丢掉自己的优秀传统、自己民族的发展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等恰好可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发挥重要的打底色作用。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间力量,青年强则国家强。但当下大学生的成长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形势的挑战,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上,有些学生存在着不自信甚至不认同的心理,言必称西方,缺少对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的认识、认知和践行,缺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事实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界民族文化中鼎立的一支,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文化,是构成全人类优秀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去努力地发现、保护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代的经济文化背景,为传统文化在当前的新发展找出更多的出路。作为大学生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结构的调整,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整体素质,更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就是身体力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统领层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恰恰是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升华。《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文明”“和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主要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内容都折射出古人的朴素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思想。学习这些质朴的思想,能够深刻领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个人层面的要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们要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都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以礼待人。

培育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6]以文化人,召唤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凝聚精英力量。培育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体验实践传统文化直接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教育中

所谓素养,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修养,是在素质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不断理解、深悟、提高、丰富、完善和完美的过程。文化素养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修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大学生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不断学习、环境熏陶,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气质和修养。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仅仅需要大学生自己主动自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知认同和在日常行为礼仪中体验,也需要其他力量的关心关注投入,形成合力。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必须行动起来,当然重点是学校。学校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他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话,覆盖了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一)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积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各个院校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大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其次,制定相关政策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要拿出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比如,现在不少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开设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效果并不好,学生为了学分而选,教师为了工分而教,这种现象一定要用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整改,培育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真兴趣和真热爱。作为教育教学的相关部门要修改教学计划,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再次,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最后,积极培育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学校一定要有全局观,从国家社会发展的角度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重视师资的培训,在大学里面要有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师做推动,这样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在引导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才有主导力量。

(二)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相关课堂中去

近年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渐成共识,在高等院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甚至是流于形式,有的大学仅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开设几门选修课。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道德精神的课程,应当设置为必修课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哲学》等课程。而且在当下要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打通,融入到其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不单单体现在简单的吸收引用上,更重要的是要能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转变。尤其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仅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也是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的行为,是落到实处的举措。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论支撑主要还是以西方心理学理论为主,不少心理学老师也积极推广西方心理学相关理论, 从西方引进的许多主流的心理疗法和心理教育对我国心理治疗与教育的确具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就应该慎重评价。比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从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到关于自我的认知、接纳等,我们在讲授中基本上都采用美国为主的心理学家的观点,如:奥尔波特(G·W·Auport)的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詹姆斯(James)的主体我和客体我、库利(Cooley)的镜像自我、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的前后台、约翰(John)和哈里(Hary)关于自我认知的乔韩窗口理论等等,这些心理学大家的理论自成体系,有其重要价值,但对于一般公共课的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就是“大炮打蚊子”,无的放矢。如果我们适时地引进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浅出地介绍,可能效果就不同了。有许多心理问题是那些量化的研究完成不了的,就如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指出的“阴影”是个道德问题一样。很多心理问题与道德、社会是息息相关的,非常复杂,单纯依靠西方心理学是难以应对的。因此,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应用就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失为一个重要的举措。

(三)构建大学校园文化,有的放矢践行友善观,培育大学生文明礼仪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是重要的内容之一。《礼记·典礼上》有“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7]由此可以看出,上古时期就崇尚道德,讲究有恩必报。礼崇尚有往有来,往而不来,不合乎礼;来而不往,也不合乎礼。人遵从礼就能安定,不遵从礼就危险。所以,礼是不可以不学的。礼,是讲究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亦言“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都显示了中华民族赞美的无比宽阔的襟怀。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有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沟通障碍,甚至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产生严重后果。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中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践行友善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体验到中华优秀文化,学习以礼待人、厚德载物,消除认知障碍,学会人际交往、适者生存,以达兼容仁爱品格。我们曾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导大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教导大学生尊敬老师,从师生见面问候语开始、上课不能迟到早退、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学会听课、培育自己的独立分析思考能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指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培养包容他人的行为习惯,处理好室友之间的关系。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制作醒目的警示标牌于校园各个地方,提倡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在教室、图书馆,提醒学生不要大声喧哗,在饭堂用餐文明排队,在宿舍应该规范行为。在广东天气炎热时间比较长,有的学生着装比较随便,我们就提醒不能奇装异服、要落落大方,比如禁止穿拖鞋进入教学大楼、图书馆、办公室等。从点滴开始、从细微做起,以情动人,体验中华优秀文化。

总之,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积极探讨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具体原则,用足政策优势,培育教师队伍;编写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重要历史景点等,让他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1]张 敏:《“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03/14/content_15751915.htm

[2]张 谦 刘苍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1995年版,第12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

[4]熊 玠 :《传统文化是独特战略资源》,载《学习时报》,2016年6月16日 。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7]徐 寒: 《四库全书精华 精注精译》(1), 北京:线装书局 2006年版,第273页。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7-03-30

谭德礼,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应用伦理学。

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编号:粤教高函〔2015〕133号)、2012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编号:GD12XMK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