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理论及实务研究
2017-01-22葛仙梅朱铁才汕头市康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0广州市碧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060
葛仙梅 朱铁才(汕头市康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0 广州市碧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060)
新《环境影响评价法》理论及实务研究
葛仙梅1朱铁才2
(1汕头市康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51220 2广州市碧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20)
本文在分析了新《环评法》亮点的基础上,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为贯彻新《环评法》提供参考。
新《环评法》;理论;实务
概述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新《环评法》)于2016年7月2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年9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修改的《环评法》亮点颇多,不仅弱化了项目环评的行政审批要求,还强化了规划环评的具体要求,加大处罚力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新《环评法》亮点分析
1.1 弱化项目环评行政审批要求
旧《环评法》强调通过行政审批来强化项目环评执行力,使得环评注重改善项目环境质量向注重“通过审批”方向发展,环评沦为项目获得准许的工具和“敲门砖”,弱化了环评的应有功能。新《环评法》不再将环评行政审批作为项目可研报告或项目核准的前提,取消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预审等环节,弱化项目环评行政审批要求,提升了行政管理效率。
1.2 强化规划环评的地位作用
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规划环评在实际执行中未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新《环评法》明确规定,专项规划编制机构要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和审查意见的采纳情况作出说明,反之,未采纳则应当说明理由。明确加强了规划编制机关对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的遵守情况,并将规划环评意见作为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了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1.3 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旧《环评法》对于未批先建的企业处罚仅是“停止施工、补做环评,罚款(最高20万元)”,这一处罚力度显然与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项目来说过轻,导致项目环评存在较多的“先上车再补票”现象。新《环评法》大幅提升了未批先建的惩处力度,明确提出是以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1%以上5%以下”罚款,甚至可以要求“责令恢复原状”,进一步加强了处罚力度。
2 新《环评法》实务困境
新《环评法》实施半年多以来,一些现实问题依然是制约其全面贯彻实施的阻力。具体来说,主要有:
2.1 环保意识淡薄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唯“GDP”论在基层依然存在,少数干部对新《环评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还存在“先上马,后规范”,在组织实施项目建设时故意绕开立项审批、环评登记等程序。项目企业主不重视项目规划选址意见和环评审批意见,存在项目移位建设现象。
2.2 未全面执行规划环评
新《环评法》中对于规划环评的要求是地级市及以上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对县级规划环评则由省里另行规定。这就导致县、乡镇在落实规划环评方面积极性不高,在基层报批的规划中基本很少涉及到环评报告或评估意见,不利于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3 环保执法监管有待加强
环境保护面向的是社会的各个行业,环评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工业、农业,也涉及城乡建设和第三产业。目前,各级环保执法部门普遍存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素质有待提升等短板,尤其是经济高速发展和各级加大了环保监管力度,基层环保执法部门限于执法力量的不足,往往仍然还是以“行政调查取证后罚款”等传统模式,“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依然难以有效震慑违法企业对于新《环评法》的贯彻执行。
3 落实新《环评法》对策
3.1 提高公众环保重要性意识
环评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本目的在于贯彻环境保护各项政策落实。因此,要加大新《环评法》的宣传教育普及力度,提高机关干部的环保重要性认识,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增强业主守法经营理念。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媒介,加大新《环评法》在普通群众中的普及力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其自觉加入到保护环境事业中来。
3.2 严格保障环保政策落实
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现实拓展,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严格要求县级及以下政府在编制规划中纳入环评规划内容,从基层资源承载力、区域环境安全等角度编制规划环评内容。此外,还要做好关系公众环境权益、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项目的规划环评的落实。政府发改委、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在项目立项、企业登记发证环节考察其是否严格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抓好项目预审和登记,从源头严格控制污染型、高耗能型企业入驻。
3.3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环保等职能部门要担负环保工作的主责和主页,严格环评和审批,加大环保行政的执法监督力度,坚决执行“三同时”制度,严禁未批先建、“先上传再补票”现象。把项目环评作为各级招商项目的重要审核内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完善环保违法举报机制,鼓励公众、新闻媒体积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设立举报奖励和保护机制。加大基层环保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能培育,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1]陶娟娟,高志永,王凯军.从技术视角看新《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管理制度[J]环境保护,2016(44):64-66作者简介
葛仙梅(1986.7-)女,硕士研究生,汉族,内蒙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