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特点及原因探略

2017-01-21李梅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次结合”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能否顺利走下去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探讨“第二次结合”概念的提出,以及这次结合的特点,并且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从而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艰苦奋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一方面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的“第一次结合”的成功。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执政后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有序的进入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就迫切需要解决。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概念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与道路。

由于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第二次结合”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必然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的历史任务。所以,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一伟大实践的特殊点及其成因,对于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面对和处理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新情况,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特点

(一)“现在进行时”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第一次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任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成为“过去完成时”,在封闭的历史时空里永远记录在册。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当实践的目的、方式以及主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相应的认识也要随之改变,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就开始进入第二个历史阶段,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相结合。

时至当下,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的特点,我国仍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必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第二次结合”作为一种“现在进行时”看待,不断创新结合的方式,丰富结合的理论,社会主义才能保持活力迸发生机。

(二)内容丰富多样

革命战争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是革命的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一次相结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所以原理与实践结合所产生的成果大多数侧重于与战争相关的理论,或者说更多的是毛泽东天才式的军事战略理论,例如“统一战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正是这些不拘泥于教条的战略战术,才使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革命,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当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但其中大部分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方式、方法和结论解决实践问题。例如用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把政治与精神当成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而这些不正确的指导原则也必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和平时期治理国家并不像战争时期夺取政权那样目标单一,手段强硬。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这时依靠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凸显的尤为重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确解决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产生的理论和经验的态度问题,使人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坚持实践,依靠实践,总结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第二次结合的新方式、新方法、新途径,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新进程。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特殊性分析

(一)客观环境——时代主题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时,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革命与战争是当时时代的主题。随着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出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对立,二者对世界发展趋势及方向认知也截然不同。这一时期,新中国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划分泾渭分明,试图通过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高度的社会主义化从而快速迈入共产主义,但是这种忽视客观规律的做法却适得其反,极大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在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刚刚露出新的端倪的80年代初期,就正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判断,并根据国际形势和特征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做出“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并进行大胆探索,充分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实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

(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发生变化

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时,中国共产党还在为完成革命任务和夺取政权而奋斗,虽然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结合”的形态中处于主体地位,但在整个社会中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是一个革命党的角色。由于旧社会的黑暗和旧政权的腐朽,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民众始终能够站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处境,相同的革命对象和目标。正因如此人民群众才无条件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马克思主义,这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当革命的任务完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时,共产党已经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就使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从客观上说这样更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但是执政的地位和长期执政的社会保证,又容易使其滋长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倾向,从而慢慢地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也会淡化。因此执政党必须时刻谨记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共产党人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的忠告,创新党的执政理念,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在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着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由领导地位发生变化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真正促进和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三)实践对象——人民需求发生变化

在以战争为主题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足够的保证和满足,所以只能产生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和根本政治地位改变的需求,而像经济、文化、政治参与等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则对人民群众来说显得并不那么迫切。因此当时中国老百姓的需求特点是相对单一和稳定,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中国共产党人就密切联系群众的特殊需求进行理论宣传与实践指导。这样连续有效的革命活动不仅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造了十分有益的环境。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环境等物质文化需求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更是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这种多样丰富和复杂变化的需求,迫切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理论,并不断通过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去保护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前进的动力,时时刻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进程。

4 小结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的完美结合,才为我们进行“第二次结合”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就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目标框架,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又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比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生态环境恶化;随着文化的多元碰撞而带来的信仰缺失、价值观紊乱、社会关系物化等等。因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是当下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

2.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参考文献

[1]王让新,邓淑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特殊性、长期性和历史经验[J].求实,2010,04:8-10.

[2]姜术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王让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4]仇小敏.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488-492.

[5]周显信.毛泽东倡导“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与逻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2-16.

作者简介

李梅(1993-),女,河南陕县,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