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研究

2017-01-21马晓飞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语文策略

马晓飞

摘 要:素质教育的呼声近几年愈来愈强烈,我们在肯定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不得不面对传统教学遗留下来的种种后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所做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阅读文本的角度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策略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方法。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尽管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自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质疑了。

1 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文体特点: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的主要特点是以记叙为主,采取综合表达的方法,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但一定要有集中的人物。 2.叙事的记叙文:不一定有集中的人物,但一定要有完整的事件。(记事的六要素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观察逼真、绘景绚丽、语言优美。4、状物的记叙文:没有完整的事件和集中的人物。但是它们知识性强,内容新鲜,描写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培养策略: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比如很多记叙文可以从课文题目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写人的记叙文如《我的叔叔于勒》可针对题目质疑“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写于勒?作者会运用怎样的手法去写于勒?通过于勒的故事想表现怎样的主题?写景的记叙文如《济南的冬天》学生也会根据题目问道:“济南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写济南的冬天?”以事件命题的文章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生质疑时,让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发问。学生会问:遇难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遇难?有人营救吗?结果是怎样的?一下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就读懂了。

2 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文体特点:关于对议论文文体基本特征的认识,我们引用魏晋南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所说的话来加以强调和说明。议论古代称“论说”。刘勰认为:“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这就是说,古代的圣哲贤人的精辟言论叫做经,而阐述经典、叙释哲理的叫做论。就是说经是原典,而论是阐述发挥。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培养策略: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这三要素进行质疑,会对文本理解的更加深刻。以一篇文章为例,最典型的是吴晗的《谈骨气》: 引论部分:开篇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解释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本论部分 :用三个事例分别证明论点——文天祥的“富贵不能淫”;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威武不能屈”。结论部分:解释当今无产阶级的骨气并发出号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三要素提出问题:文章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再去细读文章,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在引论和本论之间有“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他积极的教育意义。”引出下面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有“孟子的这些话,虽然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他积极的意义。”进行过渡。在第一和第二例之间,有“另一个故事”、“还有个例子”进行过渡。这些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个部分分别回答了三个问题:引论部分解答“是什么”的问题;本论部分解答“为什么(要有骨气)”的问题;结论部分回答“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三个事例都是概括叙述的,每个事例的后面都有几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阐明了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把事例紧紧地扣在论点上,是论点和论据联系的纽带,否则就就事论事,论点和论据脱节了。

3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文体特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培养策略: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这样几点: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学生就此生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比如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有这样一句话:“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如果只教给学生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学生就会死记答案。如果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用这种说明方法”的问题,就会进一步体会到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会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会对这种事物的特征把握的更加准确。再如讲授《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看了很多的石拱桥,有学生就问到石拱桥看上去好像一样,又好像不一样,那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也就势问学生:“是啊,石拱桥又有怎样的特征,为什么要具备这样的特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再去阅读课文就会对事物的特征把握的更准确了。

参考文献

[1]王恩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语文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