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017-01-21常玉峰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角色

常玉峰

摘 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动态指导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课堂中信息反馈的动态评价。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角色;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指导,在交流和合作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

1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从“单向传授”转到学生的“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作为一节课的设计师,首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从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虑,从整体上确立有助于自主探究、发展能力的教法和学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表现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水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负责组织学生活动的开展,并随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自我判断,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不断引导学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自主构建新知识,不断地将教学的交往引向深入。而这一切的实施得有教师开放性的课堂设计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行为策略,教师精心的设计和课堂有序地组织,往往会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高涨。

2 对课堂中信息反馈的动态评价

在教学中对学生评价是必要的,但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评判。比如,一堂课教师不时地问:“这样对吗?”经常又由教师来决定对与错、好与坏,学生觉得没必要去判断,因此思维常常处于等待状态,学生就会逐步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思维就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因此教师要多提供学生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但当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时,语言的点评要讲求艺术性:

1、教师的语言评价要有赏识性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哪怕学生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教师的指正也要讲究策略,在讨论中的语言评价应始终是积极性的和支持性的,都得赏识学生他们在进行任务过程中的每一点显著的努力、进步或成功。在强化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时,教师也不要简单地用“说的真好”、“说的真棒”等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而应该从学生的话语中,捕捉主要的信息,呼应学生说话的角度,并指出回答好在哪儿,让同学知道老师的赞赏是有根据的,也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学生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喜悦和自信。当然,赏识也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附和,不管学生的回答对和错,也不管回答的质量等级,都予以讨好,而应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发言的正确肯定。

2、尽量采用学生回答中闪光的东西,并帮助其明确化

学生在回答中的用语或观点,都是从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来思考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只要有闪光点,教师应尽量吸收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来,即认可学生的观点,切忌把教师预设好的答案全搬给学生,而不顾学生的接受心理,学生的心理认同。在课堂提问中,当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些冗长时,教师可以对这个答案进行解释,以使其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当学生在回答中说出了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时,即使不是很切题,但教师要紧紧抓住其闪光点, 帮助引发话题或拓展开去,对它做进一步的讨论或讲解。

3、从学生的回答中把握学生的思维,并作相应的指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一方面为自己的“帮助”找到针对性强的基点,使教学基于学生的困难之上。另一方面,要以有效指导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兴奋点,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实现对话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

矛盾式指导 教师利用文中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来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我教学《读<伊索寓言>》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几个例子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接着让学生从九则寓言中找到作者之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之后,我提问:文中第三段为什么说“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到,它至少给与我们三重安慰。”?教师的这一点拨激发,启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发了学生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得以深化。教师的这一指导真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纠正式指导 在围绕问题的探寻过程中,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教师要把绣球抛给学生,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引发学生的讨论,教师作一些带有暗示性的提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深入思考,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在课堂中对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教师一定要敢于指出来,当然,采用的方法可以多样性。我在教学《胡同文化》中,有一位学生说:“北京人爱吃萝卜白菜,说明他们生活比较俭朴。”对于他的观点,我心里不赞成,就向同学们征求意见,并要求说明理由。就有同学指出:“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北京人爱吃萝卜白菜,就像过年的时候人们爱吃饺子一样,这是一个习俗问题。”马上就有同学回答:“我觉得更是当时北京人的一种心态,只要生活中有白菜萝卜就满足了。”经过几位同学的讨论,大家加深了对语句的理解,就容易理解了北京人大白菜文化的内涵。而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开展,只因为教师的这一隐性的纠正式策略,因此教师的纠正关必须把住,否则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受到挑战。

拓宽式指导 学生的思维有时比较单一、狭窄,这时,需要教师打开思路,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范围和方向,使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能得以开展和深入。

如:教学《我为何而生》,教师设置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理解?而学生找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这时,教师有意识地提示:文中的其它段落是否也有这样的句子呢?学生搜索到其它的句子。教师然后围绕学生提的难点进行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更多的拓宽指导应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在概括《胡同文化》中的胡同特点时,学生在有中心句的段中概括出要点,而有一段没有中心句,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而学生没注意到,把这部分内容遗漏了,教师就提示“是否还有其他特点呢?”来引导学生发现。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可能只局限在一方面,不完整,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从多角度旁敲侧击,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向性,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看问题更全面。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角色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