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引发的产业链越拉越长
2017-01-21韩静
马拉松盛宴的背后,交织着一张由协会、地方政府、赛事公司、企业等方方面面角色构成的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也迅速搭建起国内完整的跑步产业链,旅游、房地产、保险业、医疗、移动app等业态无不受其影响。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兴起都有它背后的故事,而城市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兴起要从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的亮相开始算起。在当时,北马作为中国首届城市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选手报名参赛,与国际马拉松不同的是,北马的“头跑”只有职业男选手参加。
到1998年,马拉松赛事报名门槛降低,普通大众选手在那时才真正开始参与这场体育盛世的狂欢。这样的参赛热情,在2007年更是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那一年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人数也首次超过一万,被业界称为是“马拉松元年”。
此后,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基本确立,发展也越发与国际接轨,一些嗅到商业价值的商家也开始参照国外赛事承办经验,有计划地挖掘马拉松背后的经济价值。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当年的“46号文”,从顶层设计上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上游制造业中装备市场火爆
马拉松产业迎来关键期,国家体育总局、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和消费的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是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则达300亿元,2016年更是涨势喜人,仅上半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就赶上了2015年全年的数量。在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刘兵教授看来,这对体育产业框架下的企业和创业者而言,无疑是抢占时代风口的利好消息。
刘兵分析称,目前而言,马拉松市场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之体育产业有政策的强力助推,马拉松辐射带动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发展的空间更是不容小觑。“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信号已经很明显,例如体育赛事制度放宽、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参与,互联网+体育的效能推动,都为抢占时代风口提供了契机,需求已经没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做文章。”刘兵认为,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永恒的引爆点,未来马拉松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趋势,而国内马拉松赛事要想跟国际上其他王牌马拉松赛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必须顺潮流而为。
当然,对于无利不起早的企业和商家来说,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带动体育消费,以确保自己在这场狂欢中分得一杯羹。《小康》记者采访中发现,倚仗马拉松经济井喷发展的大背景,跑步产业链也有自己的细分。在一些马拉松赛开展比较成熟的城市,一条完整的马拉松产业链涵盖了衣、食、住、行、游、购、娱,围绕这七项要素,又会细分出铺设面较广的利基市场,其中最大头的是体育用品销售。而具体的占比也已经有专业机构做了测评统计。
在体育装备领域我国有着超过2000亿的市场规模,占据了国内体育产业总规模的79%。逐利资本家们围绕马拉松这块“蛋糕”,也率先从装备市场发力,开始有步骤的布局。有趣的是,在社交软件微信微博,不少网友也会经常晒出自己的跑步装备。这些用钱堆出来的跑步装备从头到脚:遮阳帽、运动耳机、眼镜、速干衣、智能手环、水壶、运动鞋等产品投入都不少于3000元。
盲人调琴师张坚的跑步装备就涵盖了跑鞋、速干衣、护膝、智能手环四类商品。他告诉《小康》记者,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他不单完成了第二次广马的迷你跑,还首次走出国门参与了泰国12月18日的马拉松国际赛。张坚说,自己大部分的花费集中在了跑鞋和衣服。“一双普通跑鞋市面售价也要一千元以上,服装则五六百,加上其他护膝、智能手环的装备,平均消费3000元是一定要的。”张坚说,现在像他这样为了健康舍得投资的人不在少数。
《小康》记者走访广州北京路一带的运动品牌店发现,只要与跑步沾边的商品,销售都十分走俏。“跑鞋销量一直是第一,有时候一款跑鞋刚出新款就被抢购一空,所以跑鞋的仓储量也是不断增加。”北京路特步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说,“消费者购置跑鞋装备的支出比过去翻了几倍。即使没有进行直接消费,也有不少顾客前来咨询。”该销售人员还告诉记者,女性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体育用品市场注入全新活力,特步2017年下半年的产品开发也将集中在推出女性运动产品。这一用户产品的布局,也同样在其他品牌商中上演。
服务业中承办方站在产业“风口”
除了跑步装备市场的火爆,赞助商的追逐,资本热钱的涌入,也让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承办方站在了体育产业真正的风口。数据显示,近两年国内体育产业的规模已近几千亿,粗略估计,这块大蛋糕里,跑步市场占据了1/8,而跑步产业链最核心的就是体育竞赛表演业,它是连接体育产业上游和下游之间的纽带,也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在国内,从2012年开始涉足马拉松的智美体育被称为“马拉松第一股”。据其官网显示,2016年智美集团从1月到12月无间隙的为中国75万马拉松跑友带来了35场马拉松赛事,是国内最大的路跑产业运营商。智美体育集团总裁任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国的马拉松产业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但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赛事经营者们只有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逐步将中国的路跑文化培育起来。
而外界关心的举办马拉松,企业和政府如何盈利的问题,从智美体育集团公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可见端倪。
报告显示,上半年智美在赛事运营的版块收入同比增长了近90%,总收入达人民币1.945亿元。任文也透露,智美体育在操办一场马拉松的毛利率现阶段保持在30%左右,净利率大概实现百分之十七八,整个智美集团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保持相当不错,与国外部分运营服务商相比,日子相对好过一些。
记者通过向赛事运营方了解,获悉一场马拉松的盈利主要看收支状况,收入来源又主要细分为商业机构的冠名费、赞助、广告费、政府支持,以及对消费者的报名费、入场观众门票、衍生品销售等。支出方面则主要由赛事奖金、安保医疗等服务类项目,以及媒体资源合作组成。而除了关注经济利润的增收,任文觉得赛事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运营商,还是投资商,做体育产业的时候,花钱不一定能砸出市场。
相较于智美这样的大型赛事运营方,国内其他涉足体育服务业的企业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大部分都处于不挣钱的尴尬局面。对此,刘兵认为,国内马拉松正处在转型期和磨合期,很多操作都有待规范,除了相关联的市场经济是主轴,马拉松赛事的收益更多还是在于社会效益,城市效益。
“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而不是暴力经济,马拉松的标准与规范将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更要科学的满足需求。当然它对拉动城市其他产业消费也是明显的,因为几乎所有城市马拉松都对当地参与人数做出限制,把尽可能多的名额留给外省市,这些外省市的参赛选手在比赛地的消费就是纯粹的GDP。”刘兵的看法是,企业赞助有可能在马拉松经济中不挣钱,但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明显利益,一是广告二是政府关联,这与经济效益几乎是持平的。
那么赛事运营如何“量质齐飞”,全民健身如何“科学多元”?刘兵提到,赛事运营要达到“量质齐飞”的基本要求就要避免体育竞技的功利化,使体育竞技在科学的范围内变得更纯粹。“由于体育赛事存在相关利益者,目前的赛事运营比又较注重盈利效应,如果把功利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就会对应有的科学前提进行有意无意的忽略。”
马拉松产业链条长
受城市路跑和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各行各业也分食着马拉松经济的发展成果。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年3月分布的《2016-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研究及市场投资决策报告》,当整体的旅游产业每年增长额为3%左右时,体育旅游分支的增长率达到14%,是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在与体育搭边的旅游产品中,风头最劲的正是海外马拉松旅游,“出国跑步”已成为办理签证的最好理由之一。
以2015年朝鲜平壤马拉松比赛为例,150名来自中国的选手走出国门完成了国际马拉松的体验。一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和朝鲜国际旅行社合作,以马拉松为主题顺势推出一款与跑马结合的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其他旅行社也纷纷仿效。《小康》记者走访获悉,参与一个首尔马拉松旅游团起码要在当地停留五天,团费在4300元/人,其中并不涵盖跑马报名费。具体到国内旅游市场,异地外省参赛选手为了准备一场马拉松,需要订酒店、机票,在比赛地停留至少四天左右,比赛期间的景区游客访问量也相应会出现涨幅从而带动旅游消费市场。
同时,在大型跑步赛事中,心脏除颤设备与服务的供应是刚需,而赛后的拉伸、运动创伤的恢复也必不可少,这都给原来的产业提供了拓展机会。传统保险行业也创新性的推出马拉松旅游保险产品。国内某大型保险机构的一款马拉松旅游保险产品,保险期限为2天,报价在40元,项目范围涵盖了马拉松猝死、马拉松意外伤害身故、残疾、马拉松意外医疗、马拉松交通意外事故四个保障类型,赔付金额最高在30万元。
而备受关注的互联网科技,也成为跑步经济中的重要分支,尤其在社交网络风行的当下,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的普及应用,让体育消费迎来场景化革命。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2016年1—9月,运动健身类APP用户规模和总使用时长稳步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运动服务工具辅助自己运动锻炼。
作为长期关注体育经济的学者,刘兵认为,马拉松产业与所有的体育产业性质是一样的,发展空间大,产业链延伸也较长,对地方的旅游、城市印象、城市规划与改造、城市其他产业的影响十分广泛,产业的关联性为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可能。刘兵向《小康》记者强调,在完善马拉松产业的过程中,国内马拉松赛事要不断地塑造国民对马拉松文化的正确理解,打造出更具规范性和标准化的马拉松赛事代表,“尤其要倡导马拉松的精神和文化追求,要积极学习全球经典马拉松的文化塑造,把马拉松视作城市文化的长青产业去壮大。”
编辑/张玉荣
马拉松赛进入首届奥运会
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 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的建议,并定名为“马拉松”。比赛沿用当年菲迪皮茨所跑的路线,距离约为40公里200米。此后十几年,马拉松跑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公里左右。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折合成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女子马拉松开展较晚,1984年第23届奥运会才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
“黑旋风”席卷,马拉松热下的冷思考
有天赋不惧艰难,非洲选手承包冠军,已成为中国不少马拉松赛事的常态。除了一些专业的运动员,一些非洲留学生也加入到马拉松争金夺银的行列,帮助解决温饱,改善生活。
《小康》记者 张玉荣
2016年12月5日,温州马拉松在温州世纪广场鸣枪开跑,11353人参与了这场年底的马拉松大赛。本次温州马拉松爆出大冷,两个温州本地妹子不光强势包揽前两名,而且她们还力压肯尼亚选手。
中国人拿下金银奖牌,为何成了爆冷门?因为近年来,马拉松赛事遍布全国各地,可最终奖牌和奖金频频被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非洲选手包揽。
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激增,以至于“非洲兄弟”快不够用了!
明星元素,进口内销
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马拉松,动辄冠以“国际”赛事,邀请一些肤黑腿长、爆发力强的非洲兄弟们参加。经常参加马拉松的跑友就会发现这么个有意思的现象:前面领跑及最终夺冠的选手,基本上都是黑人。
这些黑人参赛者从何而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一个名为“TAO CAMP”的马拉松团队,经营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就是曾经中国国家队的长跑教练陶绍明。
陶绍明2012年开始从事马拉松经纪人事务,他介绍,目前他所创办的“TAO CAMP”训练营在肯尼亚有3个,埃塞俄比亚有2个,乌干达有1个,总计队员200余人。
陶绍明的团队需要照顾这些运动员的吃、住、装备、训练、赛事运作和商业开发等诸多方面。“打破国外经纪人的垄断,拉低平台,提升性价比”,在陶绍明看来,中国马拉松经纪人的出现,提升了国内赛事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
“这个教练做这个事情,他很聪明。中国是出口转外销,他是进口转内销,这个做法应该说找到了创新点开发了一个产业。”著名社会体育研究专家卢元镇对《小康》记者说:“我觉得他做得还可以更大点,如果他能把中国人的马拉松运动员调教得比外国好,那就是功劳大大的。”
在商业化、市场化环境下,组委会和马拉松经纪人的合作维持着职业马拉松生态系统。黑人选手得到了奖金,马拉松经纪人从中受益并且提升了知名度,而赛事也提高了水平并且有机会冲击“金标”。
“非洲朋友参与国内马拉松赛事,对于地方政府是点缀。地方人见到老外比较少,是新鲜,看热闹,这只是明星的元素。”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何文义对《小康》记者说:其实马拉松99%的人都是在玩,大家冲着马拉松并非冲着这几个黑人来,不在于拿不拿冠军。”
奖金不菲,劳有所得
非洲朋友之所以不远万里飞到中国各地参赛,目的很单纯——挣钱。
据媒体报道,世界各地活跃着一批来自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马拉松高手,一个优秀的职业跑步运动员全年的收入可以达到20万美元,而最顶尖的运动员年收入甚至可以达到100万美元以上,只不过这样的运动员全世界不超过五六个人。
各大马拉松比赛,冠军奖金一般都是数万元,有时还是美元,这对于来自非洲落后地区的黑人朋友非常具有吸引力。据报道,以2015年北马冠军为例,肯尼亚41岁老将基普楚姆巴以2小时10分58秒夺冠,奖金是2万美金。如果基普楚姆巴能够跑进2小时9分的话,他的奖金会翻倍,达到4万美金。
在基普楚姆巴的老家,不少人还在为温饱而挣扎,一场比赛能拿到如此高的收入,无疑对他们诱惑巨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像基普楚姆巴这样的高手,收入不但有奖金,还有主办方高额的邀请费,以及赞助商的赞助费。
“非洲黑人拿奖金是他的劳动付出应得的,他们有这个天赋和能力拿这个钱。”何文义说,“99%的参赛者不在乎这个东西,训练营培训非洲优秀赛跑者属于商业行为,把人圈在一起培训去跑马拉松,合理合规合法就行。”
“就算我们援助非洲吧,这个过程必须要有的。”卢元镇认为马拉松走上国际,搞成国际马拉松,就要允许外籍参赛者来参加。“不能因为别人跑得快阻挠人家不让人家来,这样气量就太小了。唯一的办法是我们想办法跑得更快,如果能够赶超他们,他们想过来挣奖金的积极性就没有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将群众基础搞大,把竞赛水平提高,能够与他们匹敌,一方面对我国整个田径水平提升是非常有益,另一方面使得我们在国际上的信誉会大大提升。”卢元镇说。
胜利背后,艰难辛苦
国人看到非洲朋友轻松摘走国内马拉松奖牌后,他们会胜利欢呼。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辛苦和艰难?
中国有个摄影爱好者来到肯尼亚西部的一个小镇——埃腾,当地人口只有4万人,海拔2400米。使埃腾闻名世界的,是这里的马拉松跑者们。这个小镇素有世界马拉松冠军之城的美誉。
当他跟拍早晨的训练时发现,外面冷风嗖嗖,普通人还在睡梦中,马拉松选手们就已经开始跑步了。
在探访世界冠军Wilson的过程中,摄影者如此描述他的蜗居生活:整个房间只有6平方米,用一张窗帘布一分为二,窗帘布里面是一张1.2米宽的单人床,窗帘布外面的地上摆了5只那种黄颜色的,咱们装食用油的水桶。
这样6平方米的蜗居,一个月租金是3000肯先令,折合人民币215元。而这种居所和生活状态并不是Wilson一个人的,几乎是运动员的标配。
为了参加巴黎的马拉松,Wilson全家砸锅卖铁,卖牛卖羊,终于帮他筹足了路费。由于没有跑鞋,他的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帮他买了双跑鞋。那次比赛,他获得了第二名,赢得3500欧元的奖金。还了父母赞助的路费,他还剩3000多欧元。
Wilson曾在世界多地包括中国赢得了冠军和奖金,他家人的生活随之得到改善。然后由于疾病伤痛,今年40岁的Wilson从跑步生涯的巅峰,跌入人生低谷。他渐渐退出了国际马拉松比赛,后来跑的比赛都是些名气不大的赛事。
国内马拉松该不该请“外援”?
有天赋不惧艰难,非洲选手承包冠军,已成为中国不少马拉松赛事的常态。除了一些专业的运动员,一些非洲留学生也加入到马拉松争金夺银的行列,帮助解决温饱,改善生活。
据报道,来自肯尼亚的宁波大学生威尔弗雷德,通过跑马拉松月收入可达2万元。然而,在他看来,中国马拉松比赛竞争日趋白热化,有越来越多的非洲选手来“抢生意”了,即便是在县级市举行的马拉松,也能看到不少熟悉的“非洲面孔”。
越来越多“非洲面孔”出现在中国马拉松赛场上。到底该不该邀请这些“外援”来参加?
2016年6月,中国田协连续出台三个文件,包括《马拉松经纪人管理办法》、《关于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参加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的管理规定》及《关于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奖金设置及发放规定》,通过这三项规定,对国内马拉松比赛邀请国外运动员进行引导和规范,中国田协不鼓励所有的国内赛事都邀请外籍优秀运动员。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解释:赛事主办方盲目邀请外籍运动员参赛并不会给品牌带来很大正面影响,还搭进去一笔不小的经费,有舍本逐末之嫌。“马拉松带给爱好者的应该是更多的参与性,而不是表演性,与其在明星运动员上投入大量的财力不如把资金更多的用于为参赛者提供服务和保障。”
中国女子长跑传奇运动员孙英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举办国际赛事邀请高水平运动员是必然的,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民间马拉松赛事还是应该给我们中国的跑步爱好者多一些空间。”
要不要恐慌?“这个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很多马拉松贴着竞技体育的标签,做的都是大众体育的事,现在很多人没那么在意第一名第二名。99%的参与者只要快乐就行了,没有必要盯着1%的人。”卢元镇说。
要不要限制?一些专家学者也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卢元镇说:“马拉松比赛有国内比赛国际比赛,国际比赛不邀请国外选手是不对的。国内比赛奖金本身也很低,(国外选手)过分鹤立鸡群对于组织工作、群众影响、社会心理的影响可能不大有利,适当规范下是应该的。”
“国际的赛事就让它国际化,限制反而显得小家子气。让他们来跑,符合奥林匹克精神,国际精神。”何文义说,“地方有发展经济发展旅游的目标,有需要请过来一些演员,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我们马拉松给奖金应该的,没有什么价值上不好的东西。”
时评专栏评论者苑广阔则认为:之所以要对这种现象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方面是赛事组织者邀请国外选手参赛,要额外花费一笔不菲的经费,同时对赛事品牌带来的正面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马拉松赛事应该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普通跑步爱好者参与,为普通长跑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参赛保障和服务,而不是把经费都用在少数几个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上。而几乎每项赛事的名次和奖金都被国外选手拿走,一定程度上也压制和国内跑步爱好者的参赛热情。 编辑/韩静
世界纪录2004年才设立
原本马拉松比赛没有设世界纪录,只有世界最好成绩。但国际田联(IAAF)为了刺激公路比赛的发展,决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设立马拉松、竞走等公路比赛的世界纪录。
除此之外,运动员只要在裁判的监督下沿正确的路线比赛即可,如有特殊原因,还可在裁判员的监督下离开赛跑路线,但如果不在监督下离开就会失掉比赛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