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MS的汽车远程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2017-01-21薛新跃刘子龙

软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远程控制继电器

薛新跃+刘子龙

摘 要:基于SMS的汽车远程智能控制系统,使用TC35I模块将用户手机和STC89C52微控制器联系起来,通过手机短信远程控制温度传感器模块和继电器模块等外设,实现手机短信对汽车发动机、空调以及车门的远程控制。该系统可以实现汽车车门、发动机、空调的远程控制,具有实时、方便、实用等优点,克服了无线GPRS信号控制系统对手机GPRS信号的要求,实现了人、车、手机之间的互联互通。

关键词:远程控制;TC35I;STC89C52;DS18B20;继电器

DOIDOI:10.11907/rjdk.162406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053-03

0 引言

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便捷、自在、品质、品味的全方位要求已经成为选购汽车必须考虑的因素。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的日渐成熟,智能家居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享受。本文将智能家居理念引用到汽车上,为汽车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思路[1]。2010年上汽推出incarNet,标志着 2010 年成为中国汽车信息化元年。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发展很快,控制方式多样化,如zigbee、can总线、GPRS等。然而,这些控制方式都有控制距离短或对GPRS信号要求高的弊端,不能做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控制[2]。本文控制系统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到GSM模块,对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微控制器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外设,从而实现车主对汽车的控制,克服了其它系统对信号限制的弊端。该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汽车的远程发动机启停、空调控制、车门控制等操作,不管人在哪里,只需一个短信就能实现人和汽车的互联互通。

1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该系统由数据传输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远程数据传输部分由用户手机、TC35I通信模块和手机SIM卡组成;控制部分由STC89C52微处理器、DS18B20温度传感器、继电器 组成,如图1所示。

工作原理:汽车短信智能控制系统内置手机SIM卡,车主发送手机短信到智能控制系统,GSM模块接收到控制短信后将短信内容自动转换为AT指令,通过串口通信方式将控制信号传输到微控制器单元STC89C52,微控制器识别该控制信号后,执行下列控制活动[4]:①采集DS18B20测得的温度数据,通过短信方式反馈给车主手机;②控制继电器开关打开或关闭车门;③控制继电器开关开启发动机,汽车点火启动;④控制继电器开关打开或者关闭空调。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硬件系统

系统硬件系统由以TC35I为核心的GSM无线模块、STC89C52为核心的微控制器模块、DS18B20温度检测模块、电源模块以及继电器模块组成。

2.2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微控制器模块主要完成与GSM模块之间的通信,可对接收到的短消息进行解释并执行相应控制,同时还可对外部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外部设备实施控制。系统采用宏晶公司研发的STC89C52单片机。STC89C52具有抗干扰性强、超低功耗等特点,内置8KB字节Flash,512字节RAM,4KB EEPROM,全双工串行口,3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看门狗定时器,具有系统编程和应用编程功能,无需专门的仿真器和编程器,给设计带来极大便利。

2.3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温度采集使用济南清风电子公司生产的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该温度计体积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广泛应用于工业恒温控制。

DS18B20采用独特的单线接口,只需一个接口引脚即可完成通信。测量范围为-55℃~125℃,增量值为0.5℃,可在1秒内把温度变为数字信号[3],温度采集模块电路如图2所示。

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有3个接口:GND接地、VDD接电源模块+5V输出端、DQ连接微控制器的P33接口。DS18B20采用单总线控制方式,DQ信号线不仅传送时钟信号,还可以传送数据信息,而且数据信息可以双向传输。将采集到的温度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无需AD转换。车主需要远程获取车内信息时,只需发送提前设定好的短信wendu到GSM模块,GSM模块通过串口将信息传递到微控制器单元。微控制器识别后发送指定格式短信wendu:36到车主手机,从而获得车内实时温度。

2.4 GSM无线模块设计

GSM模块主要完成接收并发送控制短信指令,并通过RS232串口实现和微控制器模块的双向通信。考虑到模块的驱动能力、稳定性、功耗以及性价比等因素,系统GSM模块选用西门子公司的TC35I模块。

TC35I是德国SIEMENS(西门子)公司的一款支持中文短信息的双频900/1800MHZ工业级GSM模块。该模块具有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在远程监控和无线电话以及无线POS终端等领域应用广泛。它支持EGSM900和GSM1800双频段,数据传输内容支持数据、语音、短消息和传真,采用RS232串口通信(双向数据传输);供电电压为3.3V~5.4V,可由微控制器的单片机直接供电。TC35I模块与微控制器单元和电源模块电路连接图如图3所示。

GSM模块TC35I内置SIM卡,可接收和发送短息,同时TC35I通过RS-232串口和微控制器模块相连,实现信息从车主手机到微控制器的传递。接收控制指令时,车主手机发送指定的控制信息到TC35I内置手机卡。TC35I使用AT指令将PDU信息发送到微控制器。微控制器识别短信,实施相应的控制指令,如温度测量、继电器开关等。AT指令见表1,指令包括握手连接、网络注册、短信模式、发送短信、读取短信、删除短信等。控制指令实施完成后,通过RS-232串口发送相应的反馈短信到TC35I,然后再通过AT指令发送该短信到用户手机。通过信息的双向传输,实施控制指令并得到实施结果的反馈信息。

2.5 继电器模块设计

继电器模块由达林顿管芯片ULN2003和多个RSR-05VDC-SL继电器组成。ULN2003可以给7个继电器提供驱动,同时具有高耐压、大电流的特点。该模块由单片机I/O口发出控制信号,通过ULN2003放大后驱动继电器,从而达到控制汽车点火开关、空调开关以及车门开关的作用。

继电器模块电路接线图如图4所示。

ULN2003的输入端连接微处理器的P20、P21、P22、P23、P24数字输出接口,输出分别连接控制发动机、汽车门锁、空调电源、空调制冷开关和空调制热开关,从而实现微处理器对汽车的控制。

其中,对汽车空调的控制有别于汽车发动机和车门。空调开启之前,汽车发动机要处于启动状态,因此执行启动空调时,将先启动发动机。该问题可在程序中解决。

2.6 电源模块设计

电源为单片机、TC35I模块、继电器提供各自所需电压。稳定可靠的电源设计是TC35I模块稳定运行的关键。单片机的正常供电电压为5V,TC35I供电电压为4.2V。如果TC35I模块的电压超过4.8V,模块会自动关闭;同时要求最大电流为2.5A,最大压降为0.4V,这就要求电源模块内阻和线路电阻必须小于160m。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采用两片LM2576稳压芯片,输入电压为12V,输出电压为5V和4.2V,分别向微控制器模块和GSM模块供电。电源模块电路连接如图5所示。

3 系统功能与程序设计

3.1 系统工作流程

汽车正常行驶时,该系统关闭。当汽车熄火、车门锁住时,该系统自动上电,完成初始化。这时如果接收到车主手机发送的指令,该短消息会被TC35I模块接收,并通过串口将信息传送给STC89C52微控制器模块。微控制器对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控制外设执行相应操作。操作成功时通过TC35I模块发送短消息到车主手机[5]。系统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3.2 GSM无线模块程序设计

GSM无线模块以TC35I为核心。微控制器通过AT指令,控制GSM模块和用户手机之间的通信。在微控制器的程序中预存好相应的AT指令PDU码,以实现向用户手机发送中文短信。接收用户发来的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短消息采用TEXT模式,将短消息传送至微处理器模块,微处理器通过程序识别短消息,并控制外设实现相应操作。短消息的收发都是通过AT指令实现的,系统AT指令见表1。

4 结语

由于覆盖范围广、费用低、稳定性好等优点,短消息控制成为无线远程监测和控制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文提出的以TC35I为核心的汽车短信远程控制模块,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过调试验证,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准确、快捷地完成相应控制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商情报网. 全球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前景分析[EB/OL]. http://www.askci.com/news/201309/22/221023133764.shtml.

[2] 北京智研咨询有限公司.2014-2019年中国汽车制造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409/282319.html.

[3] 曹伟莹,王玉皞.基于GSM短信模式的温度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J].通信与信息系统,2012(12):158-161.

[4] 袁立,田亮.基于GSM网络的远程温度监测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用户,2010(4):64-69.

[5] 李健.基于GSM/GPS的车载防盗报警定位系统[D].太原:中北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杜能钢)

猜你喜欢

远程控制继电器
继电器控制及诊断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的应用
便携式继电器测试台的研制和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继电器的应用
基于GSM的远程控制系统
继电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作用
泓格科技继电器输出模块-87061PW
PLC程序设计中时钟脉冲辅助继电器与定时器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