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急医疗队的组建与培训
2017-01-21黄燕梅徐朝艳成守珍
黄燕梅,徐朝艳,成守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急医疗队的组建与培训
黄燕梅,徐朝艳,成守珍
(Key words) 应急医疗队(emergency medical team);组建(construction);培训(training)
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频发,种类多样而复杂,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科学高效的灾害救援和管理,可增强社会和民众防灾、减灾和抗灾能力。作为华南地区一所医学院校附属大型综合医院,为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援能力,2015-09,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了一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志愿者应急医疗队(以下简称应急医疗队)并实施有效管理,现介绍如下。
1 应急医疗队的组建
1.1 组建背景 我院地处广东省省会广州市,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近年来,医院在注重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了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援,包括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暴发流行、2006年广东省云浮市玻璃厂爆炸、2008年南方冰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等的医疗救援,以及2010年亚运会、广州国际马拉松、金砖五国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赢得当地群众的肯定与高度赞誉。基于此,我院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举办灾难医学培训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引入西南医学中心在灾难医学培训救援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中国大陆境内建立一个具有专业水准和行业影响力的灾难医学培训平台。
1.2 组建方法 在医务处和医院团委的组织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队初期以定位为院内应急医疗队为近期目标。队员选派按照自愿原则,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好,能随时参与应急医疗任务。首批应急医疗队由神经外科、心内科、骨科、妇科、儿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药剂科、影像科和后勤部门等科室的85名志愿者组成,包括男34人(40.00%),女51人(60.00%),年龄55~22岁,平均(39.23±4.49)岁。其中医师30名(35.30%),护士45名(52.94%),其他医务人员包括药剂师、行政后勤人员、担架工共10名(11.76%),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6名。
1.3 应急医疗队的日常管理
1.3.1 多部门协助 医务处负责应急医疗队的日常管理,并指派专人具体负责,包括队员管理、培训和演练的组织、应急启动等。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负责培训课程设置、操作指导、考核管理。药学部负责药品的贮备与管理,设备科负责制定仪器调配方案,后勤处负责物资和后勤保障工作。应急医疗队设队长1名,副队长2名,同时,建立应急队微信群,以加强培训老师与队员间的联系,便于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
1.3.2 科学分组 按照不同学科,我院将应急医疗队85名队员分为六大组,分组原则是:同一个科室尽量不分在同一个组;术科系统和非术科系统适当搭配;医师、护士和担架员搭配;每组医师4~5名,护士8~9名,担架工1~2名。为保障灾难救援与现场救治的顺畅和有序,每组队员内部都进行了职能分工,根据队员的医护类别、科室不同、年资高低等,组内分工负责检伤分类、重伤抢救、轻伤抢救、医疗供应、后勤保障工作,以便能应对外伤、休克、烧伤、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威胁生命安全之重症伤病员的救援工作。
1.3.3 合理排班 为提高响应速度,落实人员到位,医疗队实行双排班制,每月安排两组队员为一线班,两组队员为备班(特殊情况才启用),两组队员休息。每位队员在一个季度内需待班一个月(保障手机24 h畅通,当需启动应急医疗队时,当班应急医疗队队员能在20 min内回院参加抢救)。
1.4 各类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由医务部门牵头,结合既往南方地区发生过的灾害事件,先后修订了多项常见群体灾难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大规模烧伤、大规模爆炸伤、群体食物中毒、大规模踩踏事件、恐怖袭击(砍伤)群体伤害、建筑工地坍塌事件群伤的应急处理和转送等,组织队员们学习相关理论外,并以情景模拟演练的形式进行实战训练,同时结合以往参与应急救援实践,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2 应急医疗队的培训
2.1 培训师资的组成 师资队伍由院内外灾害救援专家组成,其中院内师资主要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及烧伤科医疗护理骨干担任,院外师资则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灾害培训导师担任[2]。
2.2 培训课程的设计 应急医疗队培训课程在创伤急救、心肺复苏、紧急救治、检伤分类、医疗后送等五项现代灾害医疗救援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进行精心编排。医疗队的年培训计划由医务科与急诊科共同修订,每个月第二周周二晚上18:30-20:30安排一次理论培训或技能训练课程,每6个月安排一次情景模拟演练。由于应急医疗队中有来自非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如药剂师、行政后勤人员、担架工等,为了确保全体队员对灾害应急有全面的认识,要求全体队员均参加所有课程的学习,考核上则有所侧重,来自非临床一线的队员偏重于实践技能的考核,而来自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队员则需要接受理论及实践技能多层面的严格考核。
2.3 培训内容及方式
2.3.1 理论授课 包括国内外灾害应急救援的现状与面临挑战,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批量伤病员急救的组织管理,院内安全转运与标准化交接,现场检伤分类和使用检伤标签,灾害时期的医院紧急事件指挥系统,医院应急处理,伤亡人员身份识别与追踪,灾害通讯,常见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理等。
2.3.2 技能培训 包括分诊、事故指挥分析系统、高质量心肺复苏、半自动除颤仪、各种基本创伤技能、创伤救治和包扎、骨折处理、紧急解救法、困难气道管理、创伤缝合、张力性气胸减压、环甲膜穿刺、骨髓内穿刺、止血带、创伤评估、脊椎固定、危重伤员转运等。导师主讲、指导和示范,学员动手参与实践。
2.3.3 桌面推演 以桌面推演形式开展培训(图1),具体做法是在室内利用急诊平面图、流程图、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模拟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流程,交互式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使救援相关人员熟悉岗位职责,掌握应急处置程序,提高医院职能部门指挥决策和各部门科室协同配合的能力。
2.3.4 模拟演习 通过情景模拟演习医院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以检验和巩固队员们所学理论知识(图2)。如实地演习模拟飞机坠毁购物中心后有近50名伤员先后到达医院急诊科的场景,模拟应急系统如何工作,需要哪些部门,各部门如何沟通保持系统流畅运作,训练队员们的专业判别能力,专业的检伤标准,在大规模伤员齐涌而来的时候,如何做到临危不乱,有序开展施救。
2.4 成效 医疗队队员来自医院临床各科室、医技及后勤部门,尽管大部分队员缺乏急危重症救治的实战经验,但经过培训考核后,队员们能熟练掌握灾害急救相关知识和常用五项基本急救技能,通过应急事件场景实战演练,队员们能较好地分流和处置伤病员。在国庆、春节等长假期及2016年强台风拟登陆广州期间,应急队队员均在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3 讨 论
3.1 发展灾害医疗救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灾害救援体现的是非常态时的处置能力,考量的却是常态时的准备工作[3]。灾害救援内容广泛,我国的国情、军情和灾情决定了灾害救援必须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4,5]。目前,国家的灾害救援体系是以各类专业力量为主,其中医学救援主要依托发生事件区域内大医院的急救力量[3]。面对日益增长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需求,各地区急救中心是灾害医疗救援的主体,如果发生大规模灾害事件,势必要动用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4]。医院作为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筹备应急计划,确保医疗工作从初期混乱恢复到有序至关重要[6]。作为华南地区一所医学院校附属大型综合医院,如何合理统筹救治力量和提升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以应对日益频发的突发灾害事件显得尤为重要。
3.2 队伍发展与建设是应急医疗救援的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及广泛的社会破坏性等特征[7,8],要求应急医疗队员24 h待命,因此,应急医疗队伍的人数及实战能力需要不断壮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在救治人数、伤害类别、严重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全面注重理论和技术层面的培训和实际演练[9],需着眼不同环境、条件、灾害事件,从理论、技能、实战演练等多方面加强对医疗队员们相关应急救援能力的培养,以确保队伍在突发事件中,能胜任多种威胁生命安全之重症伤病员的救援工作。
3.3 完善的组织管理确保应急预案落到实处 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社会性、突发性、紧迫性等特点,如何有序、高效、安全地救治批量伤员,一直是各级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10,11]。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是计划、组织及协作。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可使突发事件中的各项工作得到及时的组织、协调和控制[12]。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医疗救援领导小组,并定期组织培训及演练,提升应急医疗队队员们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保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应急医疗队自成立至今不足两年,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培育医院的志愿文化,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应急医疗队中;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借助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合作,引入西南医学中心在灾害医学培训救援方面的先进经验,力争打造一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有效救援、技术高超”的医学应急医疗队伍,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以适应新时期应急救援和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1]李宗浩, 李秀华. 护理灾害救援的发展和使命[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8): 901-902.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6.08.001.
[2]黄燕梅, 熊 艳, 刘强强, 等. 浅谈某综合三级医院应急医疗的组建与培训[J/OL].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2(3): 146-147. DOI: 10.3877/cma.j.issn.20 95-9133.2016.03.005.
[3]王与荣, 胡小南. 谈应急医疗救援队建设[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10): 938-940. DOI: 10.396 9/j.issn.1008-9985.2010.10.018.
[4]刘文青, 公 斌, 郭树森. 加强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军民融合力量建设的研究[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 3(11): 635-637. DOI: 10.13919/j.issn.2095-62 74.2015.10.010.
[5]贺 祯, 高 嵩, 李 伟, 等. 军民融合灾害医学救援的问题与对策[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10): 954-955.
[6]谭映军, 马 兴, 李运明, 等. 灾害救援中医院层面应急计划的筹备与实施研究[J]. 重庆医学, 2017, 46(20): 2861-2863.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0.044.
[7]岳俊伟, 张 婵, 穆 强, 等. 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院前急救的规范性组织和管理[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10): 545-547. DOI: 10.13919/j.issn.209 5-6274.2015.10.002.
[8]聂绍发, 吴亚琼, 黄淑琼, 等. 我国卫生应急决策机制研究现状(二)[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 34(2): 1-3.
[9]袁志芳, 刘 筑. 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专业救护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43(35): 4838-4840.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4.35.051.
[10]张小莉, 孙爱玲. 医院内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组建与运作[J].护理学杂志, 2012, 27(20):13-15. DOI:10.3870/hlxzz.2012.20.013.
[11]王翠玉, 王 玲, 林腾珠, 等. 平战结合成批伤员急救预案的组织与实践[J]. 当代护士旬刊, 2017(6):119-121.
[12]魏丽丽, 修 红, 张宏岩, 等. 突发群体爆炸伤救援中护理工作的组织管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15,15(4): 485-486.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5.04.029.
(2016-10-24 收稿 2017-03-06 修回)
(本文编辑 付 辉)
R197.8
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9.015
510080 广州,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成守珍,E-mail: szcheng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