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与路径研究
2017-01-21范玲汪东陈达祎林成淼高轶
范玲,汪东,陈达祎,林成淼,高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杭州 310012)
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与路径研究
范玲,汪东,陈达祎,林成淼,高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杭州 310012)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再生资源的“资源属性”功能下降,无效低端再生资源产品供给已较难适应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再生资源的“环境属性”功能上升,再生资源废弃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带来的二次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需标本兼治。文章分析了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四个方向和六条路径。
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浙江省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和再生资源大省,主要资源对外综合依存度达78%以上,再生资源产业有效破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这对制约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矛盾。“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1],如何放大再生资源“资源属性”的战略支撑功能,减小再生资源“环境属性”的社会环境影响,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在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支撑浙江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对建设“两美”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再生资源为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注入强动力
经过几十年发展,浙江省已成为全国再生资源产业的重要省份,再生资源回收量、销售收入以及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15年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量2252万吨、销售收入约84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和16%,规模以上利废企业数量约占全国10%。再生资源成为浙江省制造业原材料供给的重要来源,2015年浙江省42%的钢、46%的铜、59%的铝和62%的锌均来自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纸张、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80%、50%、60%,有效缓解区域资源匮乏压力,为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大大增强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再生资源特色产业基地拥有竞争力
依托传统产业发展基础以及沿海港口等区位优势,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快速成长并呈现块状发展态势,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废旧纸张、废旧纺织品等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化发展渐成规模,形成台州市路桥区废旧金属、宁波市江北区废旧铜、台州市黄岩区废旧塑料、台州市三门县废旧橡胶、杭州市富阳区废旧纸张、温州市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等十多个再生资源特色产业基地,拥有3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2个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基地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占有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已成为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力量。
1.3 “互联网+”、“两网融合”模式展现新活力
在省内再生资源传统回收体系建设推进较为困难的背景下,“互联网+”等新技术为再生资源回收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目前浙江省已出现“虎哥回收”、“9贝壳”等多个“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平台,通过线上网络系统与线下物流体系结合,在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取得积极成效。据估计,“虎哥回收”每年约可回收废旧家电150万台,废旧纺织品5万吨。此外,倡导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相结合的“两网融合”工作开始得到政府部门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关注,杭州市等地的环卫部门及部分利废龙头企业正积极开展“两网融合”建设工作探索,实现垃圾减量化的同时促进再生资源产业更好发展。
2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再生资源回收率相对较低,回收体系有待健全
浙江省缺乏覆盖省域的系统性、整合性回收网络,2015年省内再生资源回收比例仅占40%,且回收利用量波动不稳定。再生资源回收以社会化个体回收为主,规模以上企业的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15%,导致不同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水平差异较大,出现“有利品种抢着收,无利品种没人收”的现象,废纸、废金属等价值较高的品种回收率达75%以上,而废铅酸电池、废玻璃等分散、低值、环境影响大、市场机制难驱动的公益类再生资源品种回收率仅为25%左右。
2.2 优质高端产品比例不高,产业附加值有待提升
由于回收与加工环节衔接松散,再生资源主要流向中小企业、个体加工户,在低层次上进行简单的分拣、拆解、加工,再生资源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再生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随着产品价格下降、人工成本上升、环保政策趋严,诸多利废企业面临利润空间压缩,2015年浙江省超过1/4的再生资源企业净利润为负值,企业平均净利率-0.36%。浙江省再生资源企业对高值化利用的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浙江省规模以上专业从事再生资源设备研制的企业不超过20家。
2.3 二次环境污染防控压力大,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有待改善
浙江省存在大量无管理、无组织的无序回收,再生资源回收、分类环节不规范,回收站点用地大多以租赁为主,设施简陋、粗放分选、影响市容、污染环境,成为“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重点整治对象。中小企业、个体加工户为增加产品利润空间,缺少应有的环保防治设备和措施,往往选择环境成本外部化,废旧品随意堆放、处理技术粗放,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含重金属溶液、废油等不经处置直接排放。
2.4 行业监管和政策制定不到位,产业发展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浙江省80%以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是“夫妻店”“小作坊”,造成资源分散、价格竞争、无照经营企业行政管理难等“历史遗留”问题,行业中“企转个”和“不开票”现象十分突出,且环保投入少、经营成本低,对正规利废企业造成冲击[2],导致“劣企驱逐良企”。正规利废企业亟待省内扶持政策。2011年后企业增值税税率上升,安徽、江苏、江西等周边省份提出相对优厚的地方税收条件,部分大型企业出于合理避税、赢取利益,选择在外省设立企业,导致资源和税收外流,造成市场畸形发展。
3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方向
3.1 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由国外国内资源并举向国内资源为主方向转变
随着国内大量消费产品更新换代,国内再生资源产生量会呈现急剧攀升,“十三五”时期浙江省要处理好国外再生资源、省外再生资源和省内再生资源三者之间关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平稳有序转型。严格控制进口再生资源总量,逐步提升国内再生资源占比,全面保障省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省内回收网络体系向系统性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加快提升省内再生资源回收率。大力限制省外再生资源在浙江省进行初级加工利用。
3.2 控制再生资源初加工总量,推动再生资源利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
目前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再生资源“环境属性”功能大大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的二次环境污染防控要求大大提升,需要处理好再生资源总量、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降低再生资源的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浙江省亟需做好再生资源生产加工顶层设计,遵循“控总量、提存量、优增量”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品种再生资源产能产量、产业关联性、环境影响等情况,对不同品种再生资源分类施策,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由“五花八门”向重点优质资源方向转变。
3.3 加快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再生资源产品由低品质向高效益方向转变
再生资源产品低端化和低效益是制约浙江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浙江省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再生资源产品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需求量不断提升。低端再生资源产品需要做“减法”,清除过剩产能、消除二次环境污染、排除企业不良竞争压力;铜等重点战略资源和优质再生产品需要做“加法”,补齐短板,扩大供给,加快技术提升改造,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培育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乘数因子”,推动再生资源优质产品“几何式增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更好地适应和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
3.4 做好转型和转移,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由单一资源型产业向多元化产业方向转变
随着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再生资源的“资源属性”功能大大降低,省内的再生资源需求数量不断下降,再生资源产业过剩产能需尽快消化和转移。再生资源产业平稳转型可有效改善产能过剩情况,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向再制造、再生资源利用装备制造等高效益、高水平方向转型,提升再生资源产业附加值。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再生资源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引导再生资源产业分类、分层次转移产能,促使再生资源实现资源、产业和市场的全球性布局。
4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路径
4.1 坚决淘汰一批污染产能,甩掉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最大包袱”
浙江省部分散落在园区和基地外规模较小的废纸、废橡胶、废塑料等行业加工企业,由于疏于行业监管和环保治理,环境污染,社会影响极坏,成为行业发展最大障碍。浙江省要严格控制再生资源初加工生产规模总量,摸清浙江省再生资源污染产能和企业,建立污染产能淘汰机制,更新不同品种再生资源产能淘汰的行业标准,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存量产能,淘汰一批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再生资源产业属于环保型产业,同时也是环境污染防控和治理的重点行业,浙江省要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工作,支持企业和园区进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降低再生资源产业的负面影响和环保成本。
4.2 大力提升一批低效产能,参与国际再生资源大循环
在充分利用国外进口再生资源原料的同时要加强国外进口再生资源总量控制,优化进口再生资源的质量和结构,鼓励创新海关监管机制,对接园区“圈区管理”,逐步建立管委会、海关、商检、环保、公安“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对废五金、废电机、废电线电缆等第七类废物进口拆解加工企业实行入园“圈区管理”,园区通过吸纳企业入园、重组兼并等方式,提高产业集聚度[3],加快低效产能和企业推进节能、环保和技术改造提升,大大提升低效产能效率和水平,提高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3 积极发展一批优质产能,促进省内再生资源“吃干榨尽”
全面建成浙江省内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体系,引导行业优质资源和产能配置到省内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支持浙江省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鼓励中小企业、个体户以“加盟店”的方式加入龙头企业。出台“以废养废”政策,将部分再生资源产业税收用于公益性再生资源品种回收利用专项基金,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再生资源品种回收模式。探索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等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4],鼓励企业发展“互联网+”分类回收的新型回收模式,发展流动回收、智能回收装置、逆向物流等新型交易模式,完善生活类、产业类、服务消费类、公共机构类再生资源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城市垃圾清运回收网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的两网协同和融合,以同时被认定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和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杭州市作为试点地区,围绕“两网合一”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和城市垃圾总量的减量化、无害化开展试点工作。
4.4 鼓励消化一批过剩产能,加快再生资源产业顺利转型
鼓励浙江省再生铜加工等过剩再生资源产能向再生资源利用下游深加工产品和制造业转型,发展再制造产品和高值化利用产品,做强再生资源下游制造业,延长再生资源产业的资源链、产业链,提升再生资源产业的价值链,形成回收、拆解、初加工、深度加工、高值化利用、废料回用等“吃废”和“变废为宝”耦合产业链。鼓励再生金属资源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浙江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废旧电机、废电线电缆、废金属、报废汽车和废旧电子电器破碎分选等技术装备。
4.5 梯度转移一批过剩产能,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合理布局
鼓励开展再生资源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再生资源进口企业到国外投资,建立海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国外开展进口再生资源回收和初级加工。鼓励浙江省企业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推进区域协作和产业大循环,实现利益共享。鼓励部分过剩产能向周边区域梯度转移,引导产业分类分层次转型,引导部分再生资源品种加工生产企业梯度转移到江西省等周边再生资源加工集聚省份。
4.6 优化完善一批新增产能,把好再生资源产业准入关口
优化再生资源产能增量,加大支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装备制造等新增优质产能和产品,提高附加值高产品比例。强化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管作用,严把再生资源产业准入关口,加强新增产能准入标准管理,严格以环保、节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废钢铁、废铜、废铝等再生利用行业准入条件,坚持高标准严格限制污染、低效和过剩产能,原则禁止企业重复建设低效扩能项目,规范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利用浙江省现有的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装备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发展能够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高端装备项目,推动新增利废企业和产业向集聚化、优质化、高端化方向转变[5],有效提高浙江省利废企业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科技部.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6.
[2] 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问题剖析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2(8):64-69.
[3] 李健,唐燕,张吉辉.中国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94-100.
[4] 张越,谭灵芝,鲁明中.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激励政策类型及作用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5(2):88-92.
[5] 卢伟.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12):33-35.
Research on Direction and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Recycling Resources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FAN Ling, WANG Dong, CHEN Da-yi, LIN Cheng-miao, GAO Yi
(Zhejiang Developmentamp;Planning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2, China)
With 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resource property” function of the recycling resources is weakening while the supply of invalid and low-end recycling resource products can hardly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nd manufacture industry. By contrast, the “environmental property” function of the recycling resources is emerging and strengthening so that it needs fundamental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econdary pollution caused by abandon and recycling of renewable resourc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cycling resour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by taking the problem as a guiding, the paper comes up with four directions and six approaches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he recycling resource industry.
Zhejiang; recycling resourc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X32
A
1006-5377(2017)11-0023-04
201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省资源产出率评价与主要提升路径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B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