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种业发展转型升级方略的思考
2017-01-21任延山
任延山
(淄博市种子管理站,山东淄博 255000)
产业·市场
淄博市种业发展转型升级方略的思考
任延山
(淄博市种子管理站,山东淄博 255000)
当前,传统种业正加速向现代种业转型升级,种业面临“双降”与“双升”的压力,种业进入整合时代,种业发展即面临挑战,也面临着机遇,结合淄博市种业发展优势及问题,通过制定发展思路、转型方向,从7个方面重点做好转型升级工作。
种业 发展 转型 升级 方略
近期,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农作物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方案从山东省种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及目标任务、主要实施途径、保障措施4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推进山东省农作物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种业强省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方向。种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源头,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战略性特征,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当前国家正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业竞争日趋激烈,种业最为严峻的是形成了玉米收储价格和玉米面积调减的“双降”与种子生产过量和品种数量井喷的“双升”现象,供大于求和红海市场已经注定种业进入整合时代,进入残酷的淘汰赛。作为国家战略核心产业的种业发展即面临挑战,也面临着机遇。
1 淄博市种业发展现状
1.1 种子生产及使用情况
淄博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0.4万hm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约10.7万hm2,需种量1.4万t;小麦繁种面积约0.66万hm2,主要集中在北部平原。玉米播种面积约12.7万hm2,需种量4 000 t;该市种子企业外繁1 000 t,其余靠外地调运;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万hm2,总产量392万t,需种量为700 t,设施蔬菜品种主要是外调。
1.2 品种选育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先后有27个农作物品种通过了国家、省级审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蓖麻杂交种推广到国内20余个省市区及20多个国家。鲁中农作物研究所先后有6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淄玉2号”填补了淄博市玉米杂交审定品种的空白,“淄玉14号”是山东省首个达到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的优良高产新品种,被列为全省玉米主推品种,2016年淄博市有4个小麦品种、1个玉米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山农28还通过国家审定,是该市参与选育的第一个“双审”小麦品种,截止现在,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33.3万hm2。
1.3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实现新发展,建成市种子管理站、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鲁中农作物研究所3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每年安排试验600个品系,展示品种15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0%,全市建立品种风险预警网点40个,安排部署小麦规范化育种基地0.66万hm2,年供种4 000万kg;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建成省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设备不断完善,检测手段不断增强。
1.4 政策支持体系基本确立
近来来,淄博市出台了多项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淄博种业振兴规划》、《淄博市小麦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为该市种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5 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传统种业正加速向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淄博市种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育种创新能力较低。育种力量分散,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成果转化率低,育种复合型人才缺乏。二是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企业数量相对较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种苗产业发展滞后。淄博市没有全省知名的集约化育苗企业,现有的集约化育苗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优势骨干种苗产业,种苗自给率低,大部分种苗依靠寿光市等外地供应。三是种子生产水平不高。种子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机械化水平低,加工工艺落后。四是市场监管能力不强。种子管理基层力量薄弱,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基层工作经费不足,种子投拆与纠纷案件时有发生等。五是种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2 发展思路及转型方向
2.1 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即淄博市实施的“一十百万良种工程”(建立1个设施最完备、手段先进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1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建立完善100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点,建成0.67万hm2的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育种创新、品种试验示范、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种子企业进行商业化育种,重点培育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以及特殊专用的新品种,促进新一轮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三是培育种子“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以建设小麦规范化良种项目为抓手,推进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物流现代化和信息化,实行“订单农业”,实现种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
2.2 转型方向
综合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淄博市种业要遵循“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向以下5个方面转型升级:一是生产目标上,推动种业由产量数量型向绿色效益型、由粮食种业为主向粮经饲种业并重,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二是组织形式上,由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种植向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及育繁推一体化生产经营转变。三是管理手段上,由主要靠人力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转变,鼓励种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现代种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种植全程服务。四是种植模式上,由传统的粗放式种植生产管理向精准集约化管理,推动种子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和现代化。五是市场营销上,更加注重品牌化经营,由批发零售经营向基地直供、电商销售、体验式(现场观摩会)营销转变。
3 转型升级方略
为了实现淄博市农作物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建议从以下7个方面做好转型升级工作。
3.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种业的创新,实质就是品种的创新,而品种创新要靠是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建设,从目前淄博市种业科技体系建设来看,该市育种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鲁中作物研究所、淄博禾丰科学研究院3家单位,要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争取财政项目资金,支持市农科院开展育种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品种资源选育与保护等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二是积极搭建淄博禾丰种、淄博博信种业龙头企业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平台,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机制,提升种业人才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种子企业良种选育、营销、信息、科技人才、服务等体系。三是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整合现有商业化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使种业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商业化育种主力军。四是管理部门要引导育种重点方向。组织科研量重点解决目前品种的“三多三少”(即 “高产品种多、优质专用品种少,粮食作物品种多、经济作物品种少,资源消耗型品种多、资源节约型品种少)问题,培育推广一批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多抗广适、优质安全、特殊专用的新品种,争取到2020年,淄博市再审定5个高产优质经济品种。五是完善配套育种设施建设。在该市禾丰种业建设高标准育种温室以及示范、观光、体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占地26万m2的核心示范区。六是探索引进建立院士工作站,提升该市育种水平及育种前瞻性方面的研究。
3.2 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和风险评估能力建设
淄博市地处鲁中地区,北部为高肥水平原地区,南部为山区旱地,在地域地形气候等方面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具有独特优势,该市现有3处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下一步,要着重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一是重点进行育种试验田基础设施、田间观察、实验室、储藏室等业务用房建设,补充购置仪器设备。二是农作物品种跟踪评估与风险预警项目建设。以市和区县种子管理机构、育种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固定试验示范点为重点,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市建立100处新品种展示和风险评估网点。通过对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和异常气候条件下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的鉴定,筛选出适宜淄博市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对不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提出风险警示,规避农业生产用种风险。三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开展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中心建设。依托现有蔬菜标准园,建设5处名、优、新、稀、特蔬菜新品种对比、栽培示范基地,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蔬菜主栽品种的一次更新换代。
3.3 抓好繁育标准化与加工储备供给能力建设
一是以建设小麦种子标准化基地工作为抓手,推进淄博市种子生产加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引导种子企业按照“整村推进、一村一品、集中连片、统一供种、合同回收”的原则,建成小麦标准化繁育基地0.66万hm2。二是充分利用淄川、博山南部山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自然隔离条件,建立大白菜、甘蓝等蔬菜种子生产基地133.3万m2。三是种子加工能力建设。扶持种子企业更新加工设施,引进建设大型种子加工生产线,逐步推广种子分级、按粒包装等技术,提高种子加工规模和质量,建成3个种子加工生产基地,年加工能力达到4万t。
3.4 培育种子龙头企业
一是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引导支持种子科研单位、企业资源整合重组,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集约化、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种子企业。二是支持工商资本投资种子行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种业整体水平。三是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培育种子“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逐步构建起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重点培育育繁推一体化“名牌企业”1~2家,全面提升该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3.5 加强种业信息化发展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一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构建的种业大数据平台,共享种业发展信息资源,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推进品种测试、试验、审定、登记、保护、引种备案、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和信息发布查询,引导企业和种植者科学选用适销对路农作物品种。二是鼓励种子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现代种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提供种植全程服务。
3.6 种子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市、区(县)两级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种子企业自检与行政监督抽查相结合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二是鼓励扶持种子企业开展检验室能力资格认证。
3.7 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
一是研究制定有利于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引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达到标准的种子骨干企业纳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优先给予扶持;财政、金融等部门支持种子企业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改造,大力扶持种子企业从事科研繁育和品种开对种子科研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和信贷支持。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中央、省有关规定要求,建立市级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每年政府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综合运用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重点用于人才引进、种质创新、品种区域试验体系、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发展等方面,对选育出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品种给予财政奖励补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种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