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1-21李彦明张宋平巩代荣
李彦明,张宋平,巩代荣,张 良
(陇南市武都区蔬菜果树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南746000)
陇南市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李彦明,张宋平,巩代荣,张 良
(陇南市武都区蔬菜果树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陇南746000)
冬播马铃薯作为武都区主要支柱产业和一项增产增收的新型实用技术,是该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冬季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文章介绍了陇南市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冬播马铃薯 发展现状 对策 武都区
1 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2°48′~33°43′,东经104°34′~105°38′之间,为南北过渡性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小江南”之美称,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特别是白龙江沿岸、北域河流域蔬菜4季可以生长。年平均气温14.6℃,最热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6℃,年积温4 568.7℃,无霜期210 d,是全省气温最高地方之一,年降雨量400~600 mm,全区光照资源处于全国低中心盆地边缘,年日照时数为1 955 h,冬播马铃薯生产基地的18个乡镇,地处白龙江沿岸,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基地灌溉用水以白龙江提灌、井灌和山区的自然水为主,该水水质好,无污染。基地远离城区和道路,无工业三废,农药残留量低,冬播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几乎不施农药,而且生产期间严格按照冬播马铃薯绿色食品操作技术规程,严禁施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土壤、空气、农业灌溉水无污染,是该区发展冬播马铃薯的理想区域。
近年来,武都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及“特色产业最大化”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绿色为主题,充分利用该区白龙江沿岸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冬播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乡1村0.55 hm2,1997年达到5.53 hm2,1998年27.8 hm2,1999年540 hm2,2000年突破666.67 hm2,2015年达到0.33万hm2,目前发展到全区18个乡镇165村0.4万hm2,总产量1.2亿kg,总产值2亿元左右。
冬播马铃薯于每年冬至前播种翌年“五一”节前上市。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其平均单产2 000 kg/ 667 m2,单产值4 000元/667 m2,是种植粮食作物的3~5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产品已于2004年3月份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目前,推广的品种主要有费乌瑞它、克星、早大白、抗疫白、天引三号、大西洋、陇薯三号等,生产中大多种植的为当地品种。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加快产品销售,拓展外地市场,解决农民种植销售的问题,区上专门成立公司,负责全区冬播马铃薯销售,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外,通过该公司收购统一装箱销往兰州、天水、武威、西安、青海、新疆等外地市场,由于上市早,口感好,属菜用型,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已在西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 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2.1 成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通过多年的发展该区冬播马铃薯种植已突破0.4万hm2,种植区域涉及白龙江沿岸、北峪河流域的18个乡镇165个村,年产量1.2亿kg,年产值2亿元左右。种植区域的粮经比由2005年的7∶3调整到了目前的1∶9。如姚寨镇渭子沟村现已发展冬播马铃薯34 hm2,其中10 hm2为双膜覆盖,24 hm2为单膜覆盖,双膜马铃薯于4月20日之前上市,初市价1.5元/ kg,每667 m2收入在8 000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2.2 建立了多种多收的立体栽培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冬播马铃薯种植方式由原来的单膜覆盖变为现在的双膜覆盖,并总结出了一套以冬播马铃薯为主茬多种多收的“万元田”生产模式。集体模式为:冬播马铃薯—冬播马铃薯套种笋子(甘蓝、水萝卜)—笋瓜(黄瓜、豆角、鲜玉米)—大白菜(蒜苗)。
2.3 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实用人才
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业开发的成败。近年来武都区十分重视冬播马铃薯种植技术人才的培养,累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0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0.5万人,使冬播马铃薯这一实用技术深入到千家万户,充实了农村科技队伍。
2.4 组建了冬播马铃薯售后服务组织
成立了武都宏运薯业有限公司,制作了彩色包装箱,产品远销兰州、新疆、西宁等省内外大中市场,拓宽了冬播马铃薯的销售渠道。已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雏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种植马铃薯销售难的问题,提高了群众种植冬播马铃薯的积极性,使冬播马铃薯种植面积得以稳步发展。
2.5 获得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
经过区委、区政府及农牧部门的努力,该区冬播马铃薯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绿色标志,为冬播马铃薯打入省内外各大超市奠定了基础。
3 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混杂,产量偏低,经济效益较低
由于缺少资金,无力统一调运优良品种,供应农户,也没有良种繁育基地,农户播种的品种只能在农户之间串换或市场上购买商品马铃薯,致使冬播马铃薯品种混杂,商品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3.2 龙头企业势力较弱,市场运销体系不健全
该区虽已组建了销售公司,但公司缺少流动资金,无力大量收购外调冬播马铃薯。加之在加工、储藏等方面缺乏相应支撑,兰渝铁路、兰海高速还没有完全通车,加工、储藏、运销环节存在一定困难。
3.3 产业缺乏大项目支撑
冬播马铃薯生产缺乏大项目支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冬播马铃薯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步伐,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3.4 种薯繁殖技术落后
冬播马铃薯由于繁殖技术落后,用种量大,繁殖系数低,无仓贮设备,种薯调运、储藏难度大。
3.5 播种时间有偏差
遇到蒜苗、大白菜滞销月份,播种期可推后,影响正常上市时间,从而价格低,效益差。
4 武都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上应坚持多方筹资,重点扶持的办法,进一步加快冬播马铃薯产业开发步伐,继续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坚持以绿色为基础,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操作技术进行生产,创品牌、进超市、增效益,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扩大冬播马铃薯种植面积
该区有适宜种植冬播马铃薯的土地近1万hm2,从2016年开始,该区应每年推广种植冬播马铃薯0.67万hm2左右(其中无公害0.33万hm2,绿色0.33万hm2)。
4.2 抓好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
为了彻底改变武都区冬播洋芋品种混杂参差不齐的现状,该区应在马营、鱼龙两乡镇建立马铃薯种薯基地,以改良品种,为冬播马铃薯储备良种。
4.3 推广“双膜”栽培及3层覆盖栽培新技术
冬播马铃薯“双膜”栽培及3层覆盖栽培技术,即地膜+小拱棚、大棚+拱棚+地膜,是2017年该区农业技术人员探索出的冬播马铃薯新型栽培技术,具有提早上市时间和增加产量的优势。大力推广可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4.4 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为全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种植水平。
4.5 推广冬播马铃薯新品种
品种好坏直接影响到产量及效益的高低,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适宜该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为费乌瑞它、LK99、克星3个品种,早熟、抗病、产量高,商业性能好。应大力推广上述新品种,提升种植效益,促进冬播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4.6 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龙头企业薄弱直接影响该区冬播马铃薯产业发展,只有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工作,才能使冬播马铃薯产业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目前,冬播马铃薯龙头企业仅有经营性的1个公司,经营规模小,底子薄弱,难以全面带动冬播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加工、经销、储藏等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并不断壮大现有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参与冬播马铃薯销售工作,真正解决农民销售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