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定位的思考

2017-01-21闫燕

体育科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竞技

闫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定位的思考

闫燕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定位,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定位

从1986年教育部下文,1987年启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至今已整整28年。在这28年中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的趋势是好的。但与此同时,高校在办队近30年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下称《意见》)[1]的指导性文件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前发展目标相差甚远。

制约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要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首先要准确地定位。从核心因素来看,就是如何进行独特且有价值的定位。本质上要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判断(现在何处?),从而达到期望的未来发展定位(去向何方?)。简言之,就是在对当前形势基本判断的基础上,确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未来的发展定位。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分别输入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相关的关键词,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和国内外关于高校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从中汲取对本研究具有高度运用价值、经验和启示,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研究的内容,对国家、地区地方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相关负责的官员及学校体育专家、高校负责体育的领导及高层管理人员等专家进行访谈。

1.3 实地调查法

本研究对于在举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方面具有特色的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运动队、清华大学跳水运动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运动队、华东师范大学健美操运动队、上海金融学院击剑运动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冰壶运动队、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7所高校的运动队进行实地调查,力图揭示具有共性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2.1.1 高层领导高度重视

近年来,高层领导对高校高水平运动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我国的竞技体育面临着改革的需要。能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只是极小一部分,绝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面临再就业。要是他们在参加训练和竞赛的年龄段中没有接受或仅仅接受不完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对他们个人今后的发展,也对整个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产生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所以,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必须要有高等学校的参与,不仅帮助现有运动员完成高等教育,同时需要通过建设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承担国家奥运战略的任务。(2)以学生运动员为主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需要。为了改变以往以专业运动员为主参加4年1届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格局,从2005年起由教育部为主承担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所以需要通过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中选拔大学生代表队,完成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

2.1.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待加快建设

由最初的不足百所发展到目前272所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办队高校数量超出5倍多。由图1结果显示,从1995年开始,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几乎翻了一倍,2005—2010年发展直线上升,2012年达到最高峰。可见,近年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数量在不断攀升。

图1 1987-2012年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的数量变化Figure 1 Quantity Changes of the Universities Constructing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1987-2012

虽然办队数量在继续不断攀升,但272所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仅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4.12%,本科院校的32.34%。以上海为例,从调查中发现,上海17所高校在18个项目中办高水平运动队,涉及56个项次。目前其中只有8所高校,9个项目,14个项次的运动队可以在全国高校范围中视为“高”水平运动队;只有4所高校,5个项目的运动队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视为具有“较高”水平的运动队。而直接由高校自己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屈指可数。

对于竞技体育来说,28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段。按照奥运会4年1届计算,有7个周期。自1984年我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仅获得15枚金牌,到200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第27届奥运会上获得28枚金牌,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总共只花了16年时间,而且在此之后逐步稳固了在国际奥林匹克舞台上的领先地位。

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28年中形成目前的规模和水平确实不能认为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状态。就目前态势来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需要稳步扩大规模,而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提升办队质量,加快建设,才能加快赶超国内先进水平,进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步伐。

2.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1 发展定位有待于进一步匡正

2005年《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

这一目标反映了高层领导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对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定位的要求。但由于这一目标逾越了大学章程所赋予的高校的职能,对大学仅有动员、鼓励,缺乏制约作用,而且短时间内也难以显现举办高水平运动队对学校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造成高校对于办高水平运动队,特别是建设真正“高水平”的运动队的内动力不足。从对高校负责体育的领导及高层管理人员调查中得知,大学校长们对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并不一致,他们更多地思考举办高水平运动队对学校的发展带来哪些积极作用。即使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意义认识比较清晰透彻的校长们也认为,应当给予重视和支持,但是不可能超越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而相当数量的校长们则认为有高水平运动队,能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中取得成绩更好,没有也无关大局。

2.1.3.2 所受的现有竞技体育体制的制约有待于逐步得到解除

除大学自身主观原因以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还受到现有竞技体育体制中的某些因素的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与是否是奥运或全运项目有关,非奥运或非全运项目的发展受制约较少,发展空间就大;与省市体工队是否也办队有关,要是省市体工队也设项办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全国性高等级比赛的机会就少,发展机会就少。通过表1我们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健美操队由于是非奥运、非全运项目,上海体工队不办专业健美操队,加上自身竞技水平比较高,因此既代表全国大学生、上海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比赛,也代表上海参加全国体育大会比赛;又如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队由于是奥运、全运项目,上海体工队办专业乒乓球队,因此即使自身水平比较高,也无法代表上海参赛,发展的难度比较大。

表1 7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较Table I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of 7 Universities

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加快发展有待于整个国家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而目前至少需要某些政策的松绑,尤其是组队参赛权方面的政策,以便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拓宽空间。

2.1.3.3 举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理念有待于强化

毫无疑问,大学体育应当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应当看到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不仅是为了代表学校,乃至代表城市和国家在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它同样肩负着营造校内的体育氛围、引领广大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吸引他们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除此之外,高水平运动队能在国际大学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

所以,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念有待于强化,高水平运动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应当有,是应当将其建设好,使其在促进学校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3.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身份有待于明确界定

具备怎样资格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大学生运动会或大学生单项体育比赛对于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判断是否具有参加大学生比赛的资格,不仅要看他是否拥有大学学籍,而且要看接受高等教育是否是他的“主业”。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现役专业运动员在部分高校接受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这当然无可置疑。但是他们不是全日制学生,只是在训练和比赛之余到学校就读,采用的是“函授”或“送教上门”的方式,换句话说,他们的“主业”是专业化的训练和比赛,而不是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原则上他们不具备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资格。从长远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不应当仅仅按照是否有专业运动员背景来区分,而应当按照职业前和职业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来区分[2]。

2.1.3.5 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水平有待于提升

高水平运动队必须有高水平的教练团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主要是由现有体育教师担任,而没有设专职教练员岗位。这样做一则专项化水平难以得到保证;二则受教师编制影响,带队教练员人数较少,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教练工作。现代竞技体育中高水平运动队在主教练的领导下已经配备了职责细化、分工明确的高水平教练团队,共同执行训练竞赛工作任务。

所以,要建设真正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需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专职教练团队的聘用制度,以便确保高质量地实施训练竞赛工作任务。

2.1.3.6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生源有待于优化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充足的后备人才生源。但是从调查中发现,能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感到满意的具有竞技天赋的考生数量很少,造成招生时选择余地较小,经常处于“从矮个中选高个”的尴尬境地。其主要原因是多年来中小学体育的弱化,主观上愿意并且时间上有可能参加运动训练的学生数减少,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项教学能力出现下降。这样的情况如不得到有效的改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将步履维艰。

2.1.3.7 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保障有待于加强

现代竞技体育必须具有必要的保障条件。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除相应的教学和后勤保障条件以外,必须有科技保障,包括恢复、营养、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的设备和器材等。而这一些对于多学科的高校应当是强项。可是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缺乏的恰恰是科技保障,急需得到加强。

2.2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定位

2.2.1 发展目标定位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目标定位包括:(1)培养“知识型”、“文化型”的优秀竞技人才。通过科学化运动训练,培养不仅代表学校,而且具有能代表国家和城市参加高等级比赛能力的优秀后备人才。(2)引领校内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所在项目的广泛普及,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促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3)增强师生的向心力。通过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比赛,提高广大学生对学校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4)服务学校发展目标。依靠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国际国内校际高水平体育活动交往,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2.2.2 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人才培养定位包括:(1)具有一定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仍积极参加并带动周围其他人士一起参加体育专项锻炼活动。(2)具有很高或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毕业后可能成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职业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甚至教练员,继续从事竞技体育,也可在原有专业方向上继续发展,同时也是有知识的竞技体育爱好者。

2.2.3 学生运动员身份定位

按照国际惯例,真正含义上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当具有该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身份,职业前、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不具有这一身份的人就不能作为大学生代表高校参加各类大学生运动会和单项体育赛事[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运动员作为高等学校的代表,应当成为一个值得荣耀和珍视的身份。要发展由高校自身培养的真正“高水平”的运动队,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身份条件代表高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比赛。这不仅是遵守诚信道德,纯洁大学生比赛赛风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促使高校认真做好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和培养工作的必要措施。

2.2.4 体育项目定位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项目定位包括:(1)备受本校师生喜爱并逐步发展成为本校的传统强项。因为只有受到广大师生高度关注、追捧,并积极参与的项目才是能够持续发展,富有生命力,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项目。(2)符合体育项目自身的年龄规律性。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运动员创造和保持最高成绩表现出一定的年龄规律性。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年龄大致在18~26岁,高校的运动队开展的项目也最好是适宜于大学生年龄段的项目,例如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3)符合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是正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的学生,适宜于他们特点的项目也包括技能—智力型项目,例如棒球、垒球、击剑、跆拳道、冰壶等。(4)充分顾及国家和城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需要。包括世界大学生、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设置的项目,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5)充分顾及可能在中小学广泛普及开展的项目。尤其是利于建立大、中、小学“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的项目。

3 结语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定位包括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学生运动员身份定位和体育项目定位。

要加快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成长,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缓慢和动力不足的局面,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包括整个竞技体育体制和高校体育本身的改革创新。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制度创新,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赋予高校相应的自主权和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鼓励。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需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意义和作用,遵循举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规律性,准确定位、刻苦训练、全力保障、有效管理,才能建设一支真正高水平的运动队,力争成为学校的传统强项和品牌。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D].2005-04-18.

[2]闫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上海体育学学报,2014,38(2):78-82.

(责任编辑:杨圣韬)

On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Universities

YAN Yan
(Basketball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expert interview and field survey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the universities,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seek a suitabl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the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ng high-level sports team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high-level sports team;development orientation

G80-05

A

1006-1207(2016)03-0019-04

2015-11-18

闫燕,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竞技体育。E-mail:yanyan@sus.edu.cn。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篮球教研室,上海200438。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竞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