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内科学教学改革
2017-01-20胡敏
胡敏
摘 要:本文通过从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职高专院校内科学教学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医学教育;改革;内科学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临床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培养面向基层医疗的高职高专临床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结合作者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内科学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对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内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调整教学模式
在传统医学目标的要求下产生的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医科院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1]。传统模式是第一、二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第三学年到医院实习,“学”和“做”严重脱离,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校临床专业学生正在实行向“1+2m”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即让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学习基础知识,第二学年开始到医院学习,实行边上课边实训的方法,“学”“做”有机结合,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授课中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在临床中更好的动手实践,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制定内科学教学的主要学习目的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对内科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内科诊疗为主要讲解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选用的教材应具有内科学的代表性以及时代性,增强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程度。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同的课程之间也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联系,发挥其整体作用强化实践性教学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
三、改进教学方法
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我校内科学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内科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应用,采用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辨证思维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内科诊疗方法。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四、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实现考核评价依据多样化,加大形成性评价比重。一般而言,考核评价主要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因传统内科学考核大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科终结性成绩评价,而我校则彻底改变传统考核中一考定乾坤的模式,而重视与强化形成性评价,加大对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教学及其他课外教学活动的考核,加强过程测试,才能清晰地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情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要做好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等评价环节的统一,避免顾此失彼。将内科学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期终考核。平时考核以学生考勤、课后作业、课前提问及实验报告打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科院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强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努力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改革开拓,努力进取,与时俱进,励精图治,不断加强自身教师道德修养,努力提高道德素质。
总而言之,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改革必须要立足当前,结合学校实际,循序渐进的实施落实,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及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高等医学教育事业长足的蓬勃发展,医学教育的研究仍需继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筱雅,范耿.中国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