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2)
2017-01-20范伊扬
范伊扬
选手自述
嘿嘿嘿,今天终于轮到我自己写自己了,还有点小激动呢。话说要写点什么呢?个人爱好?太平凡。性格?太复杂。其实吧,我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人,成绩一般,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了。平时喜欢看一些散文啊小说什么的。最喜欢的大概就是东野圭吾的书了吧。他的《解忧杂货铺》《嫌疑人x的献身》还有《白夜行》我都看了很多遍,不得不说,我极其佩服他,他的《白夜行》环环相扣,甚至每一章节都是用不同的人称来写的,佩服佩服。
也喜欢看电视剧,不过不是那种你爱我我爱你的偶像剧或者家庭伦理剧,我喜欢的是那种悬疑、破案的,或者惊悚片。也喜欢看一些国外的老电影什么的,比如《阿甘正传》《海上钢琴师》,还有漫威系列的电影。
窗边。角落处。是一根拐杖,一根布满薄薄灰尘的拐杖。
走近,拐杖倒在一边。整个拐杖呈不规则状,似几节枯藤,又似一条盘卧着的蛟龙。轻轻擦去灰尘,哦,是红木做的。轻嗅,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一股木香。轻抚,表面凹凸不平。细看,原来是雕刻!杖身上部雕着几朵祥云,下部则是一朵朵交叠、绽放的牡丹,精美、秀丽。我不由地赞叹一声:“好手艺!”
又顿生疑惑:这拐杖是谁做的?为什么又被丢弃在这呢?于是,去后院,寻曾祖母。
曾祖母一见我手捧拐杖,明白了,轻叹一声,似遗憾,又似感悟:“这拐杖是我不用的,有近十年了吧!那小伙子啊,真是不听劝,现在还开着那种没人关注的店……”我追问:“您说的小伙子是谁?他的手艺可真好!”曾祖母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到我身旁,伸出枯老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他姓容,就住在东街最里面的老巷子,你去找他吧,代我问个好!”
急切地走到东街后巷,找寻了很久,在那最东边的角落里,找到了曾祖母所说的,最破旧的那间房。
门是开着的,我一进去,就闻到各种木头混合的香气,灰白的泥墙,掉漆的门窗,不平整的黑泥地,古朴而又厚重,给喧嚣的心平添了几分禅意,跳动着的思绪仿佛一瞬间沉淀了下来。
深吸一口木香,睁开双眼,发现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拐杖。棕红、炭黑、浅灰,是它们的基调;竹节、树枝、木棍是它们的躯体;云彩、花卉、鸟禽是它们的服装。我一时愣住了,直到听见“啪”的一声开门声,才回过神来。
回过头去,曾祖母口中的小伙子现在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微显老态的人了,我也只能唏嘘时光荏苒,历史变迁。“买拐杖啊,小姑娘?”“不买不买,我只是看看。”我不知道有没有看错,他的眼神一瞬间黯淡了下来,他走进房中,坐在了一个小板凳上,道:“想看就看吧,记住不要弄坏了。”说着,他低下了头,只顾他自己的事了。
我不想看那些做好的拐杖,而是蹲坐在他旁边,默默地看着。只见他从一旁的木堆中左看看,右看看,选中了一根不大不小的木棍。我注意到了他的手。这是一双难以形容的手,粗糙、干燥、皲裂。它好像是一节风干了的枯葡萄藤,又像那千年古树上的不规则纹路。
我看着这双手又从一旁拿出一个小巧的磨刀,在木棍顶部轻轻磨着,他说:“这是为了让老人们握着舒服,他们的力全压在这棍上,不磨圆润些,他们的手皮肤会受伤。”
我不说话,心头却好像拂过一缕轻风。不久后,他又拿出一个尖头的钻刀,声音沙哑:“你喜欢什么图案,小朋友?”我想到了家里的那根拐杖,随口说道:“牡丹!”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以前有个大姐,他也喜欢牡丹……”
他的脖颈弯曲着,凌乱的头发展示着他的不拘小节。他的动作幅度不大,拿着钻刀轻轻在棒身上刻着,行云流水般畅快,我不由地问:“师傅,你有一身好手艺啊。可惜了,没有多少人来买。”他不抬头,他说:“为了中华古老手艺的传承罢了。我不期望有多少人来买我的拐杖,我只是想把它传承下去。这年头喜欢这门手艺的不多了,要是我还不做,那谁来做呢?”
我的心被狠狠地撞了一下,“传承”,这个词,多么地陌生却又熟悉,这可是深深刻在我们的内心的啊!我无语,只能重重地点头。
周围一片静默,气氛却格外融洽。他坐在低矮的木凳上,夕阳轻撒大地,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他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
我看着他,说道:“这根拐杖我能买下吗?我曾祖母正好缺一根拐杖。”他惊讶道:“好,那你等我两天,我给你好好做一根,保证让你满意!”
我说:“好!”心中默念:为了中华的传承!
(指导教师:易培培)
专家点评
好的记叙文要善于讲故事,讲曲折有趣的故事,讲生动感人的故事。作者善于讲故事,由家中角落一根布满薄薄灰尘的拐杖说起,引出它的故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手艺人的生活情况(角落里/最破旧/年过半百,微显老态)、工作情况(一双难以形容的手,粗糙、干燥、皲裂/拿出一个小巧的磨刀,在木棍顶部轻轻磨着/拿着钻刀轻轻在棒身上刻着,行云流水般畅快)和职业品质(不磨圆润些,他们的手皮肤会受伤/我不期望有多少人来买我的拐杖,我只是想把它传承下去),又通过“我”“不买”到“买下”的心理转变,凸显对手艺人的崇敬,因为手艺既是一种传统工艺,又体现了手艺人的良心品质,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周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