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天赋?
2017-01-20刘律廷
刘律廷
主持人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孩子们生活环境越来越开放,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显得见多识广,天赋也早早地展示出来,让人感觉特别聪明。一些营利性教育机构趁机标榜“天才论”,让家长对孩子产生极高的期待。与此同时,一些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因为家长的过度宠溺或不当教育,产生许多问题。作为家长,该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天赋?怎样做才能既不高估自己的孩子,又不埋没或宠坏早慧儿童?同时,面对天赋普通的孩子,如何教他们正确看待“更聪明的小伙伴”,并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学会以勤补拙呢?
养育有天赋的孩子更需智慧
(孙先生,40岁,企业管理人员)
我女儿妞妞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整个课堂的破坏者。她吵吵嚷嚷,向窗外张望,敲击桌子,老师不得不经常停下教学关注她,但她总是安静不了几分钟又开始捣乱。
幼儿园老师认为,妞妞存在学习上的障碍,建议我们去专业机构为她做一个准确的诊断。经朋友介绍,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她去见一位资深教育专家。专家没直接问妞妞任何问题,只是悄悄地、很仔细地观察她的举动。
教育专家打开音响后对妞妞说:“我要跟你爸爸妈妈单独谈几分钟,别担心,我们不会走太远。你可以听音乐,也可以吃零食。”
通过隔壁房间的监控摄像头,我们发现妞妞伴着音乐在房间里摇来摇去。我们知道她从小爱跳舞,但专家提醒我们,注意她的舞蹈动作中有一些原始的激情与创意,脸上展现出极大的陶醉感。看了一会儿,专家说:“妞妞没有病,她是一个在舞蹈等艺术方面很有天赋的孩子。”
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我们送她去了课外舞蹈班。妞妞高兴地说:“那里的人不用静静地坐着,可以边动边思考,不会被老师骂,也不会被笑话。”
妞妞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刚上幼儿园就懂得使用“思考”这类抽象的词汇,并像小大人一样观察环境中的细节。她充沛的精力通过舞蹈得到发泄,在家时也刻苦练习,并自觉学习电视上的舞蹈表演。学舞蹈不久,她就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考入了市里的小舞鞋艺术团。她在现代舞和即兴舞蹈方面表现突出,多次参加各地各级电视台的少儿选秀并获奖。
遇到“伯乐”,让妞妞真正的天赋与爱好被发掘,我们也尽己所能为她提供学习机会,而不是盲目地给她扣上“多动症”的帽子,逼她安静甚至逼她服用相关药物。
妞妞虽有天赋,但仍需进入公立学校,融入集体生活。在小学一年级时,妞妞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老师说她上课最多听讲十分钟,然后要么玩文具,要么做白日梦。当她哼一首歌或是陶醉于“手指动作”时,老师的话对她来说都是耳边风。她经常不交作业或不带文具,受到批评也不改正。
妞妞的心理年龄较成熟,喜欢与大人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她认为自己可以像天才舞蹈家吉莉安·林恩那样,除了跳舞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则告诉她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文化课的学习同样重要。
我们带她参观音乐学院的附中,了解其录取学生的文化课标准。我们以音乐家、舞蹈家们对其他艺术的触类旁通来鼓励她学好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
妞妞意识到学校功课的必要性以后,努力克制自己。虽然“上课走神”在所难免,但是她学着在本子上备忘,用书写的方式约束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思维。
随着她注意力的集中,她的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到了小学三年级,作业量越来越大,我们跟舞蹈老师进行协调,更充分地利用假期时间学习舞蹈,尽量不影响课业。
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妞妞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她对自己或别人的感情高度敏感,对同伴的期望较高。每次跟小朋友一起玩,她都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凡事认死理,一定要分个青红皂白。加之她参加选秀获过奖,常被老师夸赞,难免受到同龄人的孤立。
我们发现她更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甚至成年人在一起。在与舞蹈团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时,她能自信并大胆地同他们交流。所以,我们对她的引导方式比较自由——不强求她一定要在班级找到好朋友,反而是教她“不以孤独为耻”,可以跟同龄人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鼓励她多参加专业性的活动,领略年长者们的智慧。
与“天才”化敌为友
(周女士,35岁,小学教师)
我们做老师的都有一种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但也越来越难教。“00后”的孩子明显比以往的孩子见多识广,语言表达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更强,但普遍缺乏刻苦精神。
我女儿的同桌就是一个天才型学霸,他幼儿园就自学围棋,小学三年级就会编程,数学竞赛屡屡夺冠,语文、英语学习时“过目不忘”。大家需要预习、复习才能掌握的内容,人家看两眼就会了。
女儿常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生得这么笨呢?你为什么不胎教?为什么不早点给我启蒙?”
平心而论,我家女儿也不笨。成绩中上游的她,只要努力认真就能名列前茅。然而,天才同桌给她的刺激太大。小学年龄的孩子们,习惯于什么都怪罪到父母身上,把一切都归咎于天资与智商。
女儿的班主任是我的同事,闲聊时他告诉我,无论谁跟这个天才孩子坐同桌,过不了几天一准儿会被家长要求调换座位,原因是没有一个孩子能受得了他的骄傲自夸与显摆,跟他坐在一块儿,总觉得自己再努力也白搭,很容易自暴自弃。
学校多次建议那名同学去考某些学校的“少年班”“天才班”或者直接跳级,然而他的父母却认为“他自理能力不足,心理也不成熟,需要更多地跟同龄人在一起”。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给女儿换座位,而是引导女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更看重那些需要后天努力才能得到的好习惯、好品格。
我问女儿:“你真是事事不如他吗?”
女儿想了一会儿,说:“我书法比他好,卷面比他工整,老师经常表扬我而批评他。”
我鼓励女儿:“对啊,卷面工整是你苦练书法的结果,这种经过辛苦而得来的表扬比别人空夸你聪明要宝贵得多!”
女儿又说:“我的抽屉干干净净,他的课桌和书包里乱糟糟,经常找不到东西,裤子还穿反过……还有啊,他不会系鞋带!他这么胖,体育总是不及格;我轻轻松松就可以在运动会上拿奖牌……”
我趁机告诉女儿,虽然现阶段你的这些优势还体现不出价值,但等你将来步入社会以后,用人单位都在乎一个人的自理能力、整洁习惯、身体素质等因素。
我教女儿换位思考,说:“他整天吹嘘自己的智商,打击你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是不是因为他深深为自己的弱点而自卑呢?如果你们能够化敌为友、互相帮助,岂不是双赢吗?”
在我的建议下,女儿转变了对同桌的态度。这个天才学霸原本孤孤单单没有玩伴,突然发现女儿不再敌视他,当他丢三落四、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女儿还会帮助他,他不再笑话她“脑子笨”,而是教她如何用眼睛“拍照记忆”,如何用人脑像电脑那样进行速算等他自创的“天才学习法”。
当然,这些方法女儿怎么努力都学不会,就像天才的他无论怎么努力都跑步慢吞吞一样,两个孩子都意识到“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的道理。
后来,我们跟这位天才的父母也成了朋友。两个家庭接触多了,我们也很认同他的家长“不功利、慢慢来”的教育观念——貌似他在同龄人中浪费时间,其实却是在学习比智商更重要的东西!
规避误区正确认识天才儿童
不少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天赋、更聪明,却不知道如何辨别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天才”。也有些天赋异秉、资质颇高的儿童因为得不到重视与引导,而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
在一本名为《培养你的天才》的书中,澳大利亚科学家、教育学家杰弗里·刘易斯等人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天才在儿童时期的普遍特征——一个天才往往不会在儿童期就表现出所有特征,比如: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知识面宽、喜欢问探索性的问题、有特殊的兴趣和深入的爱好、好奇心强且有创造性的想象、具有独特的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复杂的语言词汇、喜欢独立做事情、比同龄人更容易发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喜欢扮演领导者角色、对重复浅显或日常事务感到厌倦……
即使孩子有以上的多种特征,家长也要规避一些误区才能更好引导他们。
误区一:天才一定偏科。
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才偏科。像案例中的妞妞一样,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表现出对文化课缺乏兴趣,但并不代表她缺乏学习的能力。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的特长而放弃基本的通识教育。
误区二:天才一定在小时候表现出来。
教育学家杰弗里·刘易斯说:“拿一个很早就能读书的孩子和另一个不愿读书的孩子举例来说,那个在三岁之前就流利读书的孩子以后并不一定成为天才,而那个不愿读书的孩子可能在非阅读和语言领域发展为天才。”
辨别天才是一个持久艰难的过程,有必要采取多种标准。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因为天赋只能在一个孩子遇到某种经历和环境,使其潜在的兴趣与能力得到发挥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误区三:天才都不合群。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领导天才的儿童”逐渐被人重视。这类孩子从小展示出领导才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他(她)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能激发他人的热情,在集体活动中容易成为中心人物。他(她)能够适应新形势并克服困难与挫折,对别人有耐心与容忍度。这类天才儿童对集体的动向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团队有强烈的忠诚感,可以说是“社交人才中的佼佼者”。
纵观当今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家们,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领导天才。所以,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让一个孩子把全部业余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别的兴趣上,而不与朋友一起外出,这样的孩子生活视野很狭窄,不是完整的人。”
误区四:天才不修边幅,生活乱糟糟。
儿童影视作品和动漫作品中的“天才科学家”“天才运动员”,常给人邋遢、无序、生活不规律的印象。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天才儿童注重秩序与分类。很多数学方面的天才孩子是在给玩具分类、做家务、卖废品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字系统、钟表日历等物品的兴趣,并且发明出自己的“工具体系”。
家长们千万别以“我家孩子智商高”“孩子是天才”为借口包揽家务活。无论孩子多么有天赋,家长都要让他与生活取得平衡。
误区五:只有专家才能发现天才。
天才孩子会从幼儿期便在一两个领域具有天赋。家长可以通过生活细节观察出来。一般来说,儿童的思维模式在8岁左右逐渐定型。家长可以观察哪一种类型的思维主导着孩子的观察与行动。比如:同是观赏一朵花,“非环境从属型”思维的孩子能观察到花瓣、花蕊、花茎、颜色、形状等明显特征。这种孩子偏重于理性思维,可以向自然科学或数学方面发展。“环境从属型”思维的孩子从整体上进行欣赏,把花与环境放在一起,感慨说:“好美啊!真漂亮!香味像棒棒糖!”这些孩子的兴趣更容易表现在写作、设计、雕塑等创造性艺术方面。
假如孩子在某些方面展露天赋,家长要对他的聪明和才智做出反应,同时适当借鉴一些专家或权威机构的咨询,效果会更好。
误区六:天才不需要花力气便能成材。
杰弗里·刘易斯在《培养你的天才》一书中枚举了天才孩子常见的问题与消极行为特征,比如:对跟不上自己的人表现出不耐烦,用幽默和讽刺作为批评和取笑其他孩子的武器,出于无知或刻板而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固执,不服管束,自负,好争辩,不愿合作,自我中心,容易冲动,因得不到关注而沮丧,因无法达到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感到失望,经常感到被孤立、误解或没有受到成年人认真地对待,在某一件事情或某一兴趣上花费过多精力,具有超前意识或“多动”特征……
所以,“生一个天才儿童”与“将其培养成才”绝不能画等号。在正常的培养教育之外,家长更需要激励天才孩子,设置一些能激发其兴趣的情景,比如鼓励孩子新颖的、有意义的思想,对艺术进行新的体验,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
一般来说,天赋超群的孩子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意识到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小小年纪便自以为是“成年人”,可能对宗教、死亡、种族、政治等问题发生兴趣。家长们要让孩子看到不同年龄的人在做什么,让他们领略成年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抱怨同学们的幼稚与乏味。
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阅读材料,遴选高质量的书籍报刊,鼓励孩子提问,教他们各种寻找答案的方法,鼓励他们接触更多的知识并进行自我表达。
天才孩子比较早熟,需要更大的成长空间,家长不妨允许他们照看宠物、管理钱财、策划旅游路线、安排节假日行程等。
天才孩子会觉得老师上课缺乏挑战、同龄人太幼稚、课业内容太简单。这时,家长对孩子是否跳级,是否进“天才少年班”等的选择上,要考虑孩子的心智、情商和智力等多个因素。无论在什么集体中,都要鼓励孩子了解并接触他人,看重其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品格培养。
总之,如果您发现自己的孩子天资聪慧,那么恭喜您!同时希望您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与教育。
在无数教育学者们所写的“如何养育天才儿童”的相关书籍中,有“两项金律”广为人知:第一,孩子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天才。他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小大人。除了生理需要以外,还有爱、安全、被认可的需要。第二,不要催逼孩子。天才儿童往往对压力特别反感,最好让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放松玩耍,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