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间流碎玉,风云一城池

2017-01-20

妇女之友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传哈尔滨

翻开张郁廉的自传《白云飞渡》。拜托深秋夜长,让我一口气读完,读罢掩卷,心里慨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她的传奇,绝对是给哈尔滨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大大的背景链接。我仿佛随手捡到了那一片缺失已久也寻找已久了的城市拼图。

开篇。“我1914年夏天在哈尔滨霁虹桥旁的中东铁路局附属医院出生。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就像她应“战”而生的命运一样,张郁廉此后的人生际遇和职业生涯也充满着离奇和曲折,她求学进天津南开学校,入北平慕贞女中,因战乱困扰,两度进入燕京大学,在流离失所中度过动荡的青春。抗日战争时期她在苏联塔斯社驻武汉、重庆分社当记者做编译员,因此在书籍的封面,还有一行“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的字样格外醒目。

张郁廉出生后被当时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局工作的父亲取名为“聚聚”,这个小名满含着那个年代人们对岁月静好平安团圆的期盼。然而,既然注定了传奇人生,就不会一路平坦。张郁廉两岁半时母亲病亡,同街坊的一对白俄夫妇收养了她,从此生活中就有了被她赞誉为“心中最伟大的母亲”的瓦娃。在她动情地描述跟着这位外籍养母生活和成长细节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独特风貌。

“(那时的哈尔滨)音乐、文学、绘画社团林立,经常有戏剧、演奏、出版、展览等活动举行。城里的学校、书局、画廊、博物馆、教堂、商店、餐馆很多,从建筑到室内装潢完全欧化,尤其是道里,街道及市容是俄国化的。”“中国大街路灯明亮,宽敞的人行道上有座椅,两旁大多是俄罗斯人或欧洲人开的商店及餐馆。哈尔滨那时是开现代风气之先的。”

随着张郁廉上小学的脚步,1922年夏末初秋时节的哈尔滨道里十六道街“东顺祥”大院走入我的视线。那是一幅两代闯关东者的市井生活图。张郁廉的笔墨对她接触到的来哈尔滨“闯关东”这个群体的回忆充满着敬意。“这个开辟草莱的群体,年富力强,敢冒险,能吃苦,其中一部分人将多年积蓄投入工商业,另求发展,风生水起,渐渐掌握了东北经济的命脉。”

由于她的父亲和养父都曾在中东铁路局供职,她对哈尔滨生活着的这一特殊群体也十分熟悉和了解。“另一部分人苦学俄语,在铁路筑成后,由于精通俄语,很受重用,所获待遇格外优厚。”

在她的叙述中,我看到,靠精湛的手艺、靠敢闯的精神,此时的哈尔滨人充满着上升的活力。从自传中的描述可以感知,20世纪早期,当时的哈尔滨道里十四道街有张郁廉就读的“第十六小学”。“十六小学规模不大,名声很好,师资优秀,许多老师是由‘关里请来的南方人,教学方法新颖。”“广益小学民国十二年扩充为中学,该校是哈尔滨的第一流中学,采用新学制,多数教师由北京师范大学重金聘来,皆一时俊彦,他们对哈尔滨的启蒙和教育革新贡献很大。”广益中学就是后来的一中。

在张郁廉的自传中,我还惊讶于哈尔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体育竞技运动的辉煌。张郁廉的闺中好友,后来也成为她的小姑子的孙桂云,是哈尔滨女一中的学生,“那时的女一中在全国运动比赛中出尽了风头,屡屡在田径赛中夺冠。北伐胜利后的第一届全国运动大会在杭州市举行,大家都以为是上海市队最有夺标希望,结果,男女总锦标分别被辽宁省和哈尔滨市获得。”她的好友孙桂云,代表哈尔滨成了那一届的“全运之花”。上海为此命名了“桂云桥”、“桂云路”,还在衬衫毛巾手帕上印上她的照片。此后,孙桂云还代表中国参加了东京亚运会。

读这本自传,还会和一些民国时代的名人不期而遇。写出著名自传小说《瑰宝》的名作家韩素音,呼兰河走出去的女作家萧红,为毛泽东拍摄过传世照片的苏联《消息报》摄影记者卡尔曼,他们作为张郁廉的学友、好友、同事,在书中出现,增加了人们认识名人的另一个角度。

因为张郁廉和丈夫孙桂籍皆为哈尔滨人,他们二人的朋友圈里多为哈尔滨同乡。书中可见,在抗战时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活跃在抗日前线的不计其数,做记者,做医生,做译员,做工程师,在书中对他们以乐观、豁达、自信的面貌出现。在书中,有一行张郁廉动情的手写笔迹:

“哈尔滨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对它有一种特别浓厚的感情和思念。”在她19岁离开哈尔滨要去外地求学时,她写道:“收拾行李,即将离开东北,我才知道我对这块土地的感情有多深。”

1989年,张郁廉在阔别大陆40年后,曾满怀期待地回到过故乡哈尔滨。此后再无缘回来。2010年5月12日她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编辑/桃木

猜你喜欢

自传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刘派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