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状元”并不是真的
2017-01-20刘威麟
刘威麟
你真的相信“行行出状元”吗?
朋友有一次说到他和孩子的一段对话,我听了后觉得非常有趣:
某一天,那个孩子指着手上从图书馆借来的故事书对他父亲讲:“爸爸,书上说,那位大企业家以前一度在街上当乞丐,好多年后,终于翻身,成为大企业家。”
另一个故事是有关某位大科学家的,他以前逃学而且离家出走,后来浪子回头,回到学校,重拾学业,最后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
还有一位年轻的严重酗酒的艺术家,后来成为千古留名的大画家。
看完这本书,孩子问了一个很令人吃惊的问题:“看起来,当一个大人物还是蛮简单的呢!以后我就算逃学、离家出走、酗酒、当乞丐……无论最初怎么走,最后都还是有机会当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对吧?”
父亲问他:“为何会这样想?”
换作是你,会怎么答这个问题?
那位朋友听到他孩子这样问,首先,他肯定了孩子读了这些传记,心生了一些想干一番了不起的事业的动力。
不过,该怎么和兴致勃勃的孩子解释这样的故事呢?
那些故事都太夸张了?
那些故事只是特例?
还是直接告诉孩子,他的逻辑不对?
若这样告诉孩子,是否表示那本书的可信度也一起打了折扣?
后来,这位父亲改用另一种方式,和孩子分析了一番道理。
“孩子,”这位父亲说,“这些故事其实是在告诉小朋友们,当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画家其实很困难!”
“哦,为什么?”
这位父亲继续他的“神回复”:“因为你看看外面有多少乞丐,其中只有这么一两个成了大企业家;有多少离家出走的人,也只有这么一两个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那你是否知道,其他没当成大人物的人在做什么吗?”
他立即从网上搜索了一堆可怜的流浪汉的照片,那些照片令人看了心酸,孩子不忍再看下去,频频哀叫:“不要再看了……”
“所以,你知道为何这本书要讲这些成功的故事给你听了吗?”父亲问。
孩子摇摇头。
“它就是要告诉你,在你这个年纪,就是要坐在书桌前好好温习功课,下课后多看书、多体验、多学习……”父亲说,“千万不要逃课、离家出走、酗酒、当乞丐,这样你才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画家。”
然后这位父亲还没讲完。
重点还在下一句。
“而且,”这位父亲说,“就算你没当成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画家,你还能做一个像你爸爸这样的人。”
听完这位朋友的“神回复”,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不过,他说的还蛮有道理。
现在有一种氛围,有些父母真的相信“行行出状元”,在多元教育下,竟然非常放任自己的孩子,孩子想选什么、要学什么,都可以。
甚至考试不必复习,作业不想写,由父母出面向老师求情;孩子想出去玩,父母就花大钱带孩子出国,不顾孩子的学业。
这些父母心里一定在想:“行行出状元,这都到什么时代了,干吗一定要限制孩子?”
但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孩子其实并不知道,他一味凭着感觉走最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说不定,那是一种高风险、非常痛苦的生活。
也说不定,那是一种要流浪街头的生活。
父母不需要限制孩子,但也不能放任孩子。他们应该充分运用经验和智慧来分析,让孩子充分了解“行行出状元”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那才是孩子将要面对的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