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体验记
2017-01-20阿拉泰
阿拉泰
专为人们提供“甜蜜生活”的养蜂场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封闭的地区之一。养蜂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他们随时都处在被蜂蜇的危险之中。
在养蜂场体验生活的这一个月里,我的朋友都以为我销声匿迹了。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每天闻着烟味,还时不时被蜜蜂蜇得痛痒难耐,但这仍没有阻止我对养蜂的热爱。如果没有这次经历,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原来在小小的蜂箱里会发生如此多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季米里亚泽夫农业科学院的大门紧锁着,原本我打算打听一下这里有没有适合初级养蜂人听的教学课程,也只好在附近的一条名为“蜂”的街道随便逛逛。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歪打正着地走到了农科院的养蜂场,于是便决定进去一探究竟。
“你真的确定要学习养蜂?”一位中年妇女不解地问道,黑框眼镜下她敏锐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不屑。在我刚才进来时,她正在这间拥挤的小房间里翻阅着什么,房间里弥漫着蜂蜜和油毡的味道,到处堆放着木制蜂房、熏蜂器和蜂蜡。
“秋天再来吧!”她顿了顿又说道,“你为什么非要在这儿学养蜂啊?还得花钱交学费,网上也有很好的相关课程啊,那些都是免费的!”我没有回答她的疑问,仍坚持要在这里体验养蜂生活:“那我可以在您这里实习吗?”“不要工资?”她反问道,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她立刻动作娴熟地将一个看上去并不美观、带有金属网的宽边帽子戴在了我的头上。帽子又重又大,耷拉到我的肩上,她又顺手递给我一件男士扁领大衬衫,然后迫不及待地一边帮我推门一边说道:“快去帮忙吧,实习生!”
此时的我就像一个穿着臃肿宇航服的宇航员,行动缓慢而笨重。将我领到“工作地”后,我的这位新同事说什么也不肯再继续陪我了,她说她今天已经被蜜蜂蜇了两次了,不想再受这份罪了。“对了,你过敏吗?”她在我身后问道。但还没等我回答,门已经砰地一声被她关上了。
我的工作是做养蜂人的帮工,我的师傅叫科尔。即便现在是温暖的初冬,他已经穿了3条裤子和4件高领毛衣。科尔是乌兹别克人,可能对他来说这种天气已经很冷了,而且多穿几层衣服确实可以有效防止被蜂蜇。
科尔很热情,一见面就侃侃而谈:“在养蜂场附近生活对居民来说是场真正的考验!警察曾找上门来,让我们把我们养的蜜蜂抓回来。原来是一群蜜蜂从蜂巢跑了出来,飞到了居民公寓里,还在一家人的窗户外‘定居了。房主实在没办法,只好打电话报了警。”
“你知道哪只是蜂后吗?”科尔边翻看着蜂箱边问道,我只好坦言自己之前从未涉猎过区分蜂后的知识,“通常情况下,蜂后的腹部要比其它蜜蜂都大。”科尔说完便用红色记号笔帮我在蜂后身上做了标记。
“老蜂后在新蜂后即将出巢的前几天,会带走一半工蜂。余下的一半工蜂会与出巢后的新蜂后组成新的蜂群。”科尔继续说,“通常新蜂后出巢后,会与老蜂后和平相处,直到老蜂后过世才取代它的位置。发育为工蜂还是蜂后,关键取决于幼虫在发育时吃什么食物。工蜂幼虫只是头3天吃蜂皇浆,而蜂后则一生以蜂皇浆为食。”科尔解释道。
有一天,我碰巧有幸目睹了老蜂后带领工蜂“分家”的过程:在足有一人高的茉莉花灌木上有一个球状蜂巢,一群蜜蜂正在蜂巢周围为寻找新的生活领地侦察。看到黑压压的一群蜜蜂到处飞舞,我竟一时不知所措,愣在了原地,科尔熟练地迅速用高领毛衣的领子遮住面部,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准备好的新蜂巢放到了树枝上。在野外生活的蜜蜂会自己筑蜂巢,但在养蜂场,人类会帮它们提前准备好。
蜂巢是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由巢脾构成。各巢脾在蜂巢内的空间相互平行,每张巢脾由数千个巢房连结在一起组成,由工蜂蜡腺分泌的蜂蜡修筑而成。培育蜂王用的巢房,称为王台,形状似下垂的花生,是蜂群在分蜂前临时修筑的,多在巢脾下部和边角上。
蜂巢是严格的六角柱形体,一端是六角形开口,另一端则是封闭的六角棱锥体的底,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这种结构非常坚固,蜜蜂正是因为这样的鬼斧神工而被称为“天才的数学家兼设计师”。法国学者马拉尔奇于18世纪初专门测量了大量蜂巢的尺寸后研究发现,这些蜂巢组成底盘的菱形的所有钝角和锐角数居然都是一致的,甚至分毫不差。后又有法国数学家克尼格和苏格兰数学家马克洛林计算得出了结论:正是这个角度才能消耗最少的材料,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工蜂在巢房中哺育幼虫,贮藏蜂蜜和花粉,蜂巢形成的夹角,还可以防止蜂蜜流出。
我工作的养蜂场主要养两个品种的蜜蜂:一种性情十分凶猛,只要将它们的蜂箱放在院子中央,都不需要养狗就可以看家护院了;另一种性情就温和多了,但它们总像喝醉酒一样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前者蜜蜂会经常从它们的蜂窝里偷取蜂蜜。这两种蜜蜂都受不了香水的味道,甚至连脸上汗渍的味道也不行,闻到这些味道它们会变得更具攻击性。
第一次被蜜蜂蜇让我痛苦万分,甚至还引发了严重的高烧。科尔看到我的蜇伤后,建议我把蜂蜜涂抹在伤口上,“嗯,用敌人的果实安慰自己吧!”说完他便哈哈大笑起来,的确,被蜂蜇早已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所以在他们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唯一能将养蜂人从愤怒的蜜蜂的毒针下拯救出来的只有紧身衣和特殊香味的烟雾。所以我整个夏天都是穿着3件毛衣闻着烟味度过的。”从春天到秋天,科尔一直待在养蜂场,冬天他会回到家乡乌兹别克斯坦教授养蜂知识。
“我有位朋友曾将载着蜂箱的卡车翻在了崎岖难行的道路上,幸好他在蜜蜂飞出来之前及时跑掉了。但之后的几天里,翻车10米以内的地方都无法靠近。蜜蜂是最好的防盗武器。”30岁的彼得说,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这家养蜂场,他说自己对养蜂的热爱是他们家族基因中固有的。
我还从彼得那里得知,养蜂人就像喜欢游牧生活的吉普赛人一样经常游走于各地,用汽车载着蜂箱四海为家。他们整个夏季都要随着花香和植物移居。“在西方各国和美国,到处移居着养蜂是非常有利可图的,”彼得说,“我的一个海外同行不仅通过卖蜂蜜及其附属产品赚到了钱,还从农场主那里赚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因为他的蜜蜂为农场主的农田授了粉。”
蜜蜂每酿造1公斤蜂蜜,需要收集3-4公斤花蜜,采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次。从采集花蜜到蜂蜜完全酿成需要历时3到8天。据统计,蜜蜂每酿造1斤蜂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的花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上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一次携带30-50毫克的花蜜,要在花丛和蜂房之间来回飞15趟左右,才能将一朵花的花蜜送回。蜜蜂一生在采蜜的花丛与蜂房之间往返的距离平均相当于绕地球赤道飞行数十圈。
蜜蜂采集花蜜的半径通常在蜂巢的两至三公里的范围内,如果蜂场附近缺乏蜜源,蜜蜂最远能飞到十几公里以外。蜜囊的容量只有零点零几克,一只蜜蜂每天飞出去十几次,每天最多可采蜜不到1克,但花蜜水分大,占50%以上,要经过蜜蜂酿造才能成为含水分不超过20%的蜂蜜。“因此一只蜜蜂一天采的能酿成蜂蜜的花蜜只有不到0.3克,而蜜蜂的寿命为30至40天,能飞出去采蜜的时间为20天左右。一只蜜蜂一生大约要消耗蜂蜜2克以上,实际上每只蜜蜂一生能为人们提供的蜂蜜只有3克左右。”科尔说。听完科尔说的这些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说蜜蜂是最勤劳的昆虫。
“俄罗斯地理协会于今年春季在巴什基尔进行了‘拯救巴什基尔蜜蜂的勘察行动。‘巴什基尔蜂蜜不仅是一种地方特产,还是当地受保护的商标。这是一种由布尔赞地区林中黑蜂产出的蜂蜜。巴什基尔蜜蜂具有耐寒的特性,与其它品种相比更不易生病且更多产,最主要的特点是比起舒适的人造蜂箱,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树洞里。巴什基尔当地的蜜蜂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保障当地就业率。但近些年来,由于巴什基尔养蜂人过着四处迁移的生活,它们的基因被‘稀释了。它们与其它品种的蜜蜂杂交,导致这些杂交的巴什基尔蜜蜂失去了对树洞情有独钟的特性。终于,俄罗斯地理协会在巴什基尔地区养蜂场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谈到这些的时候,科尔的脸上时而变得凝重,时而又洋溢着兴奋。
在俄罗斯,酿造蜂蜜的利润非常低:每个蜂巢平均一个季度产出约50公斤蜂蜜(雨季除外),以每公斤50卢布(约合人民币5.5元)的价格自销或转销。“这相当于免费发放!”科尔说。
如果夏季多雨,蜜蜂采集花蜜就会变得困难,通常这种情况下,养蜂人就要给蜂群补喂“饲料”。通常做法是饲喂一些白糖给它们,因为蜂群一般不缺花粉,只需要补充花蜜中的糖分即可。蜜蜂用来酿造蜂蜜的原料是花蜜的主要成分——蔗糖。蔗糖属于双糖,蜜蜂采集后将其转化为酶,把双糖转化为单糖,排出多余水分酿为蜂蜜。白糖主要成分也是蔗糖,蜜蜂采集后同样能够把它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
“将白糖在水中稀释,糖水倒入塑料袋,用绳子封口,最后放入蜂箱。”科尔说。“然后呢?在袋子上扎孔吗?”我好奇地问道。“用不着,过不了一个小时,你再打开蜂箱就能取出被吸干的塑料袋了。”科尔答道。
在冬季,蜜蜂无法采集花蜜,巢脾中的蜂蜜也已经被蜜蜂吃完,喂蜂蜜成本又太高,喂白糖就成了最经济实惠的办法。通常,如果外界有蜜源或巢脾中有蜂蜜,养殖人员不会去饲喂白糖,因为饲喂的白糖要经过转化才能吸收,对蜜蜂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蜂群贮蜜充足的情况下,养蜂人会隔天给蜂群喂一些稀糖浆,这相当于一种刺激奖励,可以让蜂后多产卵,工蜂多育虫。
[译自俄罗斯《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