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

2017-01-20编辑严芳

父母必读 2017年1期
关键词:分支角度小朋友

编辑|严芳

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

编辑|严芳

鼓励孩子自由思考的“发散性思维”,当然非常好,但与此同时,结构性思维的培养也很重要。这两者并不相悖:有条有理,能令孩子的思维抵达更广阔、更丰富的地方。

袁坚

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发散性思维的局限

事情的由头是这样:我们家小朋友(一年级)带回来一项作业,要求总结下这个月在学校的“收获”。他很茫然:“收获”是什么?一开始我给他做了点解释:收获就是你得到了什么,比如你学会了新的知识,交到了新的朋友……但他还是没有半点思路。

这时候我忽然意识到:鼓励小朋友“自由思考”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缺少思考的基本方法或思考的素材,他们就容易陷入茫然状态;或者完全不知道从何想起,或者只能说出一些很简单的内容,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尤其在遇到比较抽象的、概括性的问题时,比如“收获了什么”。所以我尝试换一种方式,运用一些结构框架,一方面把这个问题具象化,变成小朋友日常可以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把这个“大问题”切分开来,变成一些更容易把握的小问题。

首先,我们要实现一个小目标嘛,对吧!

结构化思维的作用

我开始帮他切分:既然说到“在学校”,那我们先来看看,学校里大概有哪几类事情。他自己想了想:第一块,在课堂里的学习;第二块,兴趣拓展;第三块,生活,包括吃饭吃点心啊、课间各种玩等等。他的思路还挺清晰的。我们拿块白板,画表格,把这三项放在第一栏。

第二栏我们来细化。我问他:在课堂里的学习,能怎么分呀?他说这简单,按照科目分就是了。好,那我们就一栏、一栏地写下来。兴趣拓展,每天都有不同的项目,也很容易切分。这样写完后,我们手边就有了一份很多个格子的表格。

小朋友一看,有感觉了,扒拉扒拉开始说,比如在英语课上我学会了写“木棍体”的英文字母,这算不算是个收获?我说:当然算。他又开脑洞:在轮滑课上我学会了“怎么摔跤不会受伤也不会很疼”……嗯,这个也算收获,其实,还挺重要。

每个格子都能跟他的实际经验对应起来,就可以快速填入很多内容。原本抽象的、让他觉得无从措手的问题,现在就变具象了。没多久,所有的格子都被填得满满当当。

如何构造思维结构?

首先,我们需要转换下认识:结构性思维方式并不会局限孩子的自由思考。恰恰相反,当孩子的“自由思考”局限在某个很小、很窄的范围内,无法打开局面的时候,结构性的拓展能令他的思维抵达更广阔、更丰富的层次。

其次,所有的思考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素材根源的。尤其是小朋友,他们的思考都相对具象,需要有一些比较具体的素材,去启发他们的思维活跃度。所以我们要协助孩子挖掘他所能触及的思考素材:最主要是他的实际经历,其次是他曾经听到、看到过的内容。

在上述两个大前提下,协助孩子构造对某个问题的思考结构,步骤就比较清晰了:

Step1:找出问题中关于“范围”的界定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范围是“在学校”。如果有些问题不涉及范围,那么就找出核心概念,比如前两天有朋友问我:怎么跟孩子谈“钱”?“钱”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概念。如果是拿来问孩子,可能会是:你觉得“钱”是什么?

Step2:切分这个范围或概念,并对应到孩子的实际经验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范围就被切分成3个大块面。当孩子想到“学校”的时候,那是个很综合的且抽象的概念,一旦对应到课堂、兴趣及生活3个类别,就变得具体了,他可以很容易地继续往下延伸。

Step3:继续细分,直到颗粒度足够小

可以在细分的分支底下写出很具体的事情或细节。比如从兴趣拓展这个大类中细分出素描之后,我们家小朋友就说,我学会了画仙人掌,还有羽毛——它们的画法不一样。这就是一些很具体的“收获”,可以被很客观地叙述出来。

以上步骤,在讨论“收获”时我采用了表格作为呈现形式,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也是个很好用、很直观的工具。你可以把要讨论的问题写在中间,然后画出第一层分支,也就是大块面的切分,随后再画出第二层分支,也就是细分,最后在每个细化分支底下,一条条地写入具体内容。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结构是否一定要完整?

我的建议是:从思维锻炼的角度,结构要尽量做完整。比如说到“在学校”,那我们切分的块面就要能覆盖小朋友在学校的所有内容,不要有遗漏。此外结构还需要清晰、层次分明,不能交叠、不能把不同层次的内容并排放。

不过从针对问题、给出回答的角度,则可以不要求完备。比如在某个分支底下,小朋友说,我想不出来有什么收获。那没关系,就空着不填,不讲就是了。也就是说,他得知道,这里有个分支,需要被思考到,不能遗漏;但思考的结果可以是:暂时没什么内容可以填充。

零也是一种数字,对吧?

第二个问题:结构会不会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思考?

不会。结构是个框,而不是内容。所以对结构的梳理并不会堵塞孩子的自由思考:我只是向他指出了“这个地方或许值得想想看”“还有那个地方也可以挖掘一下”,而非“这个地方可以这样想”。这两种引导方式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反倒认为,用“整理结构”的方式引导思考,能更好地限制住忍不住要往外冒的主观感想。我一直强调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在谈“收获”时我限制孩子发空泛的感想、做笼统的评论(类似于“这个很好”“那个很有趣”等等),而是要求他去讲述“具体的内容”。

“有什么收获”这种问题听着蛮空洞的,像是一种政治正确。但其实换个角度,去谈论那些具体的、细化的事实,一个点、一个点叙述出来,你会发现最终写下的内容都是非常真实的。

第三个问题:结构的划分是否只有一种方式?

当然不是。你可以尝试多种划分的角度,看看哪种更好用。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选择。只要遵循了基本规则——要覆盖所有内容、不能交叠、不能把不同层面的内容并列,就可以了。

事实上,这还是个很好的思维锻炼呢:先从角度A进行划分,填充好内容;再换到角度B,重新划分、填写一次。把两次的成果对照起来看,是不是会有更多收获呢?

猜你喜欢

分支角度小朋友
神奇的角度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一类四次扰动Liénard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巧分支与枝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