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农业经济沟扶贫模式及对策研究
2017-01-20郝曙光
郝曙光
(平山县农业畜牧局,河北石家庄 050400)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贫困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自然障碍,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自然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难题[1]。而沟域经济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依托山区地理环境条件、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产业等资源,打造经济与生态和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效山区经济,实现了农村科学发展、农民增收致富[2],对山区统筹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 平山县农业经济沟发展现状
平山县是全国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是冀西部山区农业大县、国家山区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 648 km2,其中,山场19.2万hm2,耕地3.1万hm2,水域3.1万hm2,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年来,平山县立足县域经济实际,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在生态农业沟域经济建设上下功夫,让绿色生态成为农业结构的“主色调”,让现代农业成为活跃三农的“助推器”,让全域旅游成为带动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把“农业园区+扶贫”、“旅游带动+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以来,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集中发力,打造了多条特色鲜明的农业经济沟,在全县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 平山县农业经济沟扶贫主要模式
平山县坚持山区综合开发、农业园区建设、县域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在沟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下3种典型的农业经济沟扶贫模式。
农业园区模式:全县共有省市县各级规模化农业园区50家,实现了乡镇全覆盖。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他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通过大规模的山区综合开发,配套水、路、电等设施,建设高效农业庄园。同时,园区根据发展理念和自身建设特点,发展观光采摘、休闲旅游、农趣体验等项目,全县88个贫困村、3 516个贫困户、9 098个贫困人口通过农业园区建设直接受益,仅泓润生态园通过“三金”模式,就带动了6个乡镇的45个村、1 950户、5 266人稳定脱贫。农业园区的建设就是沟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园区带动,沟域农民取得了经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景区带动模式:平山县是旅游大县,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扎实。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规模,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大批休闲、采摘及观光农业园,如东方巨龟苑、佛光山生态园、滚龙沟采摘园、沕沕水生态观光园等。佛光山东源水乡将北冶乡柏树庄、咂杜、赵家沟等11个贫困山村分为六大产业片区,打造了“大区小镇”经济沟模式,带动周边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脱贫之路。这些观光农业的发展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沟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特色主导模式:利用已经成型的特色产业资源,提高标准化水平,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成为主导品种突出,辐射带动效果明显的特色产业。比如,润众怡水湾的黑木耳产业、云水涧的香菇产业、寺家庄的中药材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科学运作,在规范经营水平的同时,丰富产业内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润众怡水湾直接带动了三汲、王坡等2个乡镇,11个贫困村、731户、2 173人稳定脱贫。
3 平山县农业经济沟发展瓶颈
平山县是山区大县,县域面积较大,沟域经济发展存在小而散、多却不精、辐射带动能力弱等特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一是沟域经济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园区(景区)发展中自身的资金问题是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的主要瓶颈。二是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沟域系统相对封闭,沟域内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三是特色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多为农产品初加工,附加值不高,发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还有一段路要走。
4 结论和发展建议
平山县农业经济沟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基础,从本质上把握住了山区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经济沟成为当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实现山区区域脱贫中作用显著。根据平山县农业经济沟发展实际、发展瓶颈及扶贫现状,建议进一步对农业经济沟的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与平山旅游景区照相呼应,提高沟域经济发展水平,繁荣沟域经济。
强调规划引领。按照“高点定位、农旅结合、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高起点编制经济沟发展规划。规划要以生态环境修复和承载力提升为任务,以解决和发展“三农”为基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沟域品牌。同时,还要注重形成规模和体系,形成较好的景观地域组合和规模优势,产生综合经济效益[3]。
完善政策支撑。进一步强化农业经济沟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其在繁荣区域经济和脱贫致富的地位,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资金投放等方面优先向投资金额大、建设标准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经济沟投放,实现山区经济沟建设与脱贫攻坚的互促发展,双利共赢。
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利用项目驱动,助力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和引导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创造品牌沟域,形成品牌效应。一方面广泛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景区或产业基地,共同参与经济沟开发和建设。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完善经济沟创建主体与周边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户以林权、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入股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参与经济沟建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 史亚军,唐衡,黄映晖,等.基于山区产业发展的北京沟域经济模式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500~503
[2] 陈玉飞.北仑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内部机制探索.宁波经济,2013,(5):15~18
[3] 邵晖.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