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湘云 生生不息,探索不止

2017-01-19王晓睿

艺术汇 2016年3期
关键词:湘云艺术家绘画

王晓睿

吴湘云是一位有灵性的艺术家,在她的心中万物皆有灵,不管是动物、植物,哪怕是一个影子,都是富有生命的。因此,她时常遇到很多惊喜,那是初遇工笔画的喜悦;是观看不同流派作品的新奇;是欣赏舞蹈、戏剧的感动……凡此种种不断点燃她的创作激情,让她在艺术道路上不停地尝试、探索。当她站在二十多层楼高的画室中俯瞰着眼前的城市,生命的体验和曾经的尝试都化作笔下生命链条的一部分。它们来源于一个起点,又归结于此——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对艺术的无比热爱。世间万物生生不息,艺术创作永不停止,这是一位艺术家最完美的状态。

艺术汇:谈谈你不同时期的创作。是否受到中国传统绘画或者西方某些绘画风格的影响?

吴湘云: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到绘画,一直学习素描、色彩、中国画和陶瓷,那个时候就特别喜欢工笔画。80年代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时候,除了学素描色彩,还跟李长白先生学习了工笔画的历史渊源和技法,以及独幅画的创作过程。之后经常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图书馆资料室看中国绘画历代画册、历代书法,虽然只是大致浏览,但是也找到了自己偏爱的风格,比如宋元的花乌画,以及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日本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画既富亲切感又有新意。后来目光转移到了西方绘画,看到了印象派、立体派、超现实派,以及文艺复兴的艺术等等。当我看到古代的宗教祭坛画,喜爱之情顿生。撇开绘画的宗教涵义,整个画面安宁祥和,技法稚拙,画者的状态也特别笃定。然后喜欢上了卢梭的绘画,被他自由天然的熱情所感染,画了一个时期这种风格的画。之后又沉迷于雷尼-玛格丽特、德尔奥、马克思恩斯特和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创作明显受到影响,比如《场景》系列,就带着梦幻的意味,还有对空间和时间的多元呈现。

艺术汇:但是你已经把二者相互融合,在你的作品中既可以捕捉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整个画面展现在眼前又是非常现代的,你是怎么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让二者在画面之中完美结合?

吴湘云:我最早接触绘画就是从中国画开始,它的用线造型、颜料材质、透视方法,以及高远、平远、深远这些观察事物的方式像基因一样融入了我的创作,即使我后来用墨彩、油彩画画,以现代的观念来结构画面,传统绘画的某些因素都会自然融入其中。回头看来,我的创作之路也是一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挣扎,有时偏这边,有时偏那边。直到后来,我不再把传统和现代当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随意化用其中的元素来创造。

艺术汇:从你作品的细节来看,似乎能窥探到某些动物、植物的形态,每个图式又处于亦幻亦真、虚虚实实的状态,特别是2014年左右的作品《生命的界分和链接》系列中,首尾相续的众多图式构成了整个画面。给人以延绵不绝之感。为何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

吴湘云:我的画室安居于二十几层的高楼,坐在画室中,时常可以看到大雨纷纷、烟岚雾霭、晨起日落……不同的季节和风景都通过这扇窗在眼前一一展现;从画室往下俯瞰,可以看到桥梁、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车辆,目光向远处延伸,则高矮不一的楼房剪影构成了城市的天际线。这让我不禁对城市的属性、功能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思考。在我看来,城市是一个链接场,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处是网中的一个“链接点”。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交通、通讯、网络、商业、教育……在城市中,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环,互相依存、互相链接。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实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紧密,那种“孤独感”也在这份亲密中得以消解。

之前在给《古林白描日志》画图的时候,与植物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感觉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是互相依存的。这种关系被“人类中心”论掩盖。特别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兴起,我们根本无暇顾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只是一味而又无度地向自然索取。我们破坏了人和自然之间长久以来的和谐相处之道,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很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毁于一旦。这种关系让我感到深深的不安,于是在2008年的某一天,我在纸上无意识画画的时候,笔下不由自主地出现了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的链接图,之后的几年一直在画《生命的界分和链接》系列。

艺术汇:在访谈中,你曾提到以前的作品比较具象、写实。而现在的作品则脱离了现实的枷锁,往想像世界前进了一步。能否谈谈前后转变的契机和过程?

吴湘云:在20世纪80年代,我的创作以写实花乌画为主,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跳到了超现实风格,处在试图摆脱中国传统图式的过程中,力求以多元化的构图来表现当代人的视觉特点。现代科技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自然的山水地貌和社会的人情世故,它引领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空间,以更微观的角度去看事物,因此我们的思考也和前人大不相同,个人的表达风格也比前人更加广阔。即便如此,面对着中外众多大师的成就在前,想要另辟蹊径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确实很难,难到要跳江的地步。不过很幸运的是,自2008年的《链接》系列开始,我便觉得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创作时通过画面上自由游走的状态来抵消现实中的种种不自由,不拘泥于中国绘画的传统,也不牵挂西方风格理念,走自己的路,让自己喜悦。

艺术汇: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你自身的体验和作品之间是否有紧密的关系?

吴湘云:我比较愿意以一个当代人的视野来表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和个人的愿景。当然,这不是刻意撇清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身份,而是希望能为自己搭建一个更加自由的平台,把男女之别、东方西方之分、传统当代之辨都抛之脑后,只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个体来思考创作,让各种元素为我所用,从自己身处的某个点出发来感受周围的环境,呈现自我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会带着个人的感受和努力,思想和才华,还有环境和氛围,综合成一个个性鲜明的自己。

艺术汇:你在谈到创作过程时提到,图像会不由自主的产生,那么要如何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很多艺术家会习惯性地对画面苦心经营。请问你如何理解随心所欲和有意为之的关系?

吴湘云:在当代城市,每个人都在链接点上,就会有困顿和不自由。我作为一个自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不由自主”的方式产生图像,这个图像没有焦点和透视,移步换景,移步幻境,我非常享受绘画过程中的这种自由,这种游走方式的结果是产生喜悦和幽默。再配合有意为之的再构图和设色,完成一幅看上去“随心所欲”的画。这个过程首先治愈我的焦虑和不安,然后等待下个观者的欣赏和治愈。

当然,这也可能与我身上中国传统绘画的“基因”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是以线来廓形,没有西方绘画中的透视也没有明暗对比,光从四面八方而来,只要是目光落下的地方便可成为中心。

艺术汇:你的作品中,有一部分颜色对比度很大,有一部分背景采用了渐变,这是不同系列的作品么?你在配色又是如何考虑的?

吴湘云:这是两个不同系列的作品,创作的背景也很不一样。之前已经提到了《链接》的创作缘由,颜色对比强的撞色作品是一组小幅画——“风姿散乐”系列。去年十月底,我在南京的“朱鹩国际艺术节”上看到了爪哇舞、印度舞、昆剧和能剧演出。在舞蹈、讲座、实验剧渲染出来的迷场中,技艺高超,手眼身心高度一致的舞蹈大师的表演,把我心中曾经被时间和世事掩埋的艺术之火重新点燃了,我忘记了技术,忘记了形制,只是埋头创作,一幅接着一幅的作品从笔端流淌,有如神助。画面中有印度舞、爪哇舞、昆剧和能剧的形象,也有不知出处的形象。我仿佛触摸到了舞蹈、绘画之间本来就有的通道。这些对比色彩来自那些舞蹈鲜艳的服装和舞蹈本身的热力,这一系列的20幅作品,归功于不同艺术形式在我的心中相互碰撞的激发所进发的灵光。

猜你喜欢

湘云艺术家绘画
开养老院夫妻免费收留12名孤寡病残者
夫妻开养老院,免费收留孤寡病残者
竹两枝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纤手自拈来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