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汽车库排烟补风问题设计思考
2017-01-19张福臣许瑛
张福臣 许瑛
摘要:当地下汽车库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坡道,火灾时的排烟补风在设计手法上通常采用通过汽车坡道进行自然补风。本作者通过大量研读相关资料,与相关专业进行探讨,得出了不完全一样的观点,在这里与同行之间探讨。
关键词:地下汽车库;排烟补风;自然;机械
引言
随着《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与《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的颁布实施,暖通专业关于地下汽车库排烟问题的讨论热潮再一次被掀起。
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接触到许多同行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学习规范中本专业的相关条款。忽略或放弃研究其他专业内容。很容易导致对规范条文理解不全面。造成设计中无可避免的错误。这里,本作者就《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中第8.2.10条关于排烟补风的说法。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自己的理解。
1.汽车库内含有直接通向室外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机械排烟补风设计常见做法
当下。地下汽车库的建筑体积越来越大。建筑专业往往通过划分防火分区将火灾情况下的火势控制在建筑物的一定空间范围内。远离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在火灾时排烟及排烟补风的设计思路上趋同。本文不做讨论。包含汽车疏散出口在内的防火分区在火灾机械排烟时。排烟补风设计通常设计为通过疏散通道自然补风,这种做法与《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中8.2.10条条文内容字面意思一致。
2.笔者的观点
包含汽车疏散出口在内的防火分区在火灾中采用机械排烟时。排烟补风设计应根据其他专业具体情况采用补风方式。当采用机械补风时。补风量不小于该区域对应排烟量的50%。
2.1建筑专业相关内容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安全疏散之6.0.1条:汽车库、修车库的人员安全出口和汽车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设置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内的汽车库,其车辆疏散出口应与其他场所的人员安全出口分开设置。《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l00-2015第4.2.8条:机动车库的人员出入口与车辆出入口应分开设置。机动车升降梯不得替代乘客电梯作为人员出入口。并应设置标识。
以上两条在规范中出现的内容,都明确的表达了一个观点: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不管平时还是火灾情况下。都应做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发生火灾时不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车辆的疏散出口和人员的安全出口分开设置。这样设置既能保证人员安全。又能方便平时的使用管理。进而确保火灾时安全疏散的可靠性。所以。将人员疏散出口与车辆出口分开设置,是火灾情况下确保人员安全的必要措施。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之5.3.3条:除敞开式汽车库、斜楼板式汽车库外。其他汽车库内的汽车坡道两侧应采用防火墙与停车区隔开。坡道的出入口应采用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等与停车区隔开:但当汽车库和汽车坡道上均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坡道的出人口可不设置水幕、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
笔者认为防火规范第5.3.3条为保证车辆疏散坡道的安全。汽车库的汽车坡道与停车区之间用防火墙分隔。开口的部位设甲级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水幕进行分隔表述的十分清晰,不存在汽车出入口坡道是否设置卷帘或其他分隔设施的歧义。
2.2电气专业相关内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第4.6.4条:非疏散通道上设置的防火卷帘的联动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联动控制方式应由防火卷帘所在防火分区内任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作为防火卷帘下降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联动控制防火卷帘直接下降到楼板面。
(2)手动控制方式应由防火卷帘两侧设置的手动控制按钮控制防火卷帘的升降。并应能在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联动控制器上手动控制防火卷帘的降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释义中明确释义“疏散通道”并且强调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在火灾时是建筑物内人员逃生的关口。因此。该4.6.4条明确提出非疏散通道上防火卷帘联动控制设计规定。不存在地下车库坡道入口处不得设置卷帘的规定。
3.结论
综合以上各条观点。我们知道。汽车库入口坡道是具备不加卷帘的情况存在的。当这种情况存在的时候。本文章开头提到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中第8.2.10条关于机械排烟自然补风的说法是成立的。但从目前接触到的大多数工程来看。建筑专业在地下车库的坡道入口通常是设置防火卷帘的。当实际设置防火卷帘的时候。此处卷帘属于设置在非疏散通道上。因此。当该防火分区内发生火灾后。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联动控制防火卷帘一落到底。可是该防火分区内的排烟系统仍要运行(280℃时停止运行)。排烟补风已经不能够再从卷帘通道补入。《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中第8.2.7条因此变为在一定条件下成立。这给我们暖通及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确保排烟系统设计实施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