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优良家风

2017-01-19王全营

决策探索 2017年1期
关键词:颜氏家训孟母子孙

王全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

中国历史上家教家风的故事很多,习近平总书记这里提到的是三个比较有名者。“孟母三迁”的故事见于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第一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传说孟子小的时候,家在坟地附近,他在玩游戏时常常学别人哭拜,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再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孟母见了非常生气,就把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给剪断了。孟子问什么要剪断?孟母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才能成布。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剪断的布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岳母刺字”的故事来自清钱彩的《说岳全传》。该书第二十二回“刺精忠岳母训子”说:岳飞的母亲怕有不肖之徒勾引他,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先在儿子脊背上用毛笔书写“精忠报国”四字,接着用绣花针刺。“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了。”该回开篇有诗赞曰:“只看贤母精忠训,便识将军报国心。”

“画荻教子”讲的是宋代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教子读书的故事。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母亲没有钱供他读书,就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后人为纪念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在欧阳修故里建了一座楼房叫“荻楼”。人们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宋刘克庄诗:“分灯照邻女,画荻训贤郎。”明陈汝元《金莲记》:“膝下久离,徒且倚门之望;榜中双占,忝成画荻之功。”清黄轩祖《游梁琐记》:“辗转四年余,儿顿长,凤画荻教导,弥觉聪慧。”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故事与“画荻”相近。据《新唐书·柳仲郢传》记载:柳仲郢幼年时,其母韩氏用熊胆和制成丸子,在他夜晚读书时让其咀嚼吞咽以便提神醒脑。后人便以“丸熊”为母教的典实。明陈汝元《金莲记》:“但愿题名玉署,通籍金闺,庶慰丸熊,更消织锦。”清赵翼诗:“可怜一样丸熊苦,他课男儿此女儿。”后人还将“画荻”“丸熊”这两个典故组成一个词“画荻丸熊”,来称赞母教有方。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丸熊?”亦作“画荻和丸”。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像信陵君那样的人应该是有一位好的母亲的人……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候的事。”母教受到人们的崇敬由此可见一斑。

从“孟母三迁”到“画荻教子”,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古人留下大量家训,比较有名的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太宗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颜氏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著。南北朝是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南梁、北齐、北周、隋,三为亡国之人,两次成为阶下囚,可谓人生坎坷,历经磨难。晚年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训撰写了这一训诫子孙的小书。《颜氏家训》共有七卷计二十篇,题目分别是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养生等。

《颜氏家训》自问世以来就备受推崇,历经千余年而不衰。里边有的语句被奉为为人处世的准则。例如:1.交友要有选择,与正人君子为伍:“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2.反对空谈,要有一技之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3.人一生都要勤奋好学,不可荒废岁月:“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昆山生员朱用纯,自号“伯庐”,其门徒称其为“柏庐”先生。这是朱伯庐以儒家伦理为家庭成员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全文仅500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清代是最负盛名的家训,其内容几乎是家喻户晓,不少被收录进《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的经典语句如:1.勤俭持家,不可铺张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2.做善事要发自内心,不要到处宣扬沽名钓誉,做坏事遮遮掩掩怕人知道的便是真正的恶人:“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3.既要收宗敬祖,又要让子女读书明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这句话被不少宗祠用作楹联。4.搞好卫生,注意门户:“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5.做事要有计划,免得临时忙乱:“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还有许多句子对为人处世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如:“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除了《朱子治家格言》等著名家训外,在各家族的家谱、祠堂的祠规以及名人家书中,也保留有大量的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等,这些家规、家训,无不以家族法规的形式规范着族中子弟的言行。清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曾亲自撰写家训挂在堂屋:“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古代启蒙读物如《弟子规》《增广贤文》《名贤集》等,也多有教育子弟的名言、格言。如《增广贤文》:“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岳麓书社1987年版《重订增广》将醇亲王上述家训改动几个字以小字收录:“田也大,产也大,子孙出来祸也大。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有钱胆子大,破产行凶都不怕。田也小,产也小,子孙出来祸也小。借问此理是何如?子孙无钱胆子小,忍气吞声也过了。”再如《名贤集》中的警句:“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廉”是做人的准则,奉公守法、勤俭持家、见贤思齐、不欺暗室是行为规范。家训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颜氏家训孟母子孙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孟母断机
新孟母三
孟母断机子虚
First Man
老人留房给孙辈 引子孙大战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
孟母难迁等5则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