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失声”考问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2017-01-19何竹梅
何竹梅
民众在“征求意见”中集体“失声”,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考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求一切以民生为重,人民有了好日子,对政府的公信力就具备了。
201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求“挑刺”当真心实意》,说某部门制定了一份活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前,向下属单位征求意见。下属单位认真研究,提了几条修改意见,没成想被告知方案内容改不了,因为“领导就是这样定的”。并指出:有些部门把征求意见当成走过场,只以领导意志为修改参照,习惯性忽视收到的有益反馈。长此以往,被征求意见的对象考虑到“提了也没用”“提法不顺意,可能得罪人”,往往集体“失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这无形中消解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是制定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各部门在制定决策、方案时,一般都要将“初稿”交下级或群众“审查”,征求意见。但是,有的领导只把这项工作当纯粹的“程序”,对群众所提的意见、建议视而不见,有的还给提得尖锐一些的群众“记上一笔”,说不定还要“秋后算账”。这样一来,下级或群众“看透”了,就干脆来个“不表态”。下级或群众集体“失声”,上级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群众没有意见,是他们“审查”通过的。
这种现象在广大基层尤为突出。倘若不“征求意见”,“程序”上过不去;采纳群众意见,有违“领导意图”;以“征求意见”为幌子,让“伪民意”作为自己独断的说辞,如意算盘倒打得不错。这样的作派,其实就是对民意的践踏。
“征求意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当局者迷”的弊端,让“旁观者”来“挑刺”,以期制定出科学的、接地气的决策、措施。倘若在“征求意见”时集体“被失声”,百姓就会产生对政府“不信任”的态度,说一切都是“走过场”。很显然,这就是明显的失去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据记载,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会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可见,孔子认为百姓的信任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胜过了军备和粮食。因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千万不可失去,一旦失去,是很危险的事情。
民众在“征求意见”中集体“失声”,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考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求一切以民生为重,人民有了好日子,对政府的公信力就具备了。而如何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其决策、措施就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而不是去践踏民意,欺骗民意。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任何不顾民意又要假借民意的行为,都是“失民心”的行为,必须摒弃、根除,让公信力回归,经得住民众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