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烙笔有痕
2017-01-19南风
南风
孙正妍的名字逐渐被大家知晓,缘于她的葫芦烙画。
有人开始冠以她“大师”的称呼,她其实是山东省招远市一名普通美术教师。葫芦烙画改变了她的生活,逐渐把她推到艺术前沿。
在中国,葫芦烙画有着古老的传说。它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影响着世界上很多爱好艺术的人通过葫芦烙画了解中国文化。
葫芦烙画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烫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高。葫芦烙画艺术风格独特,相传起源于秦朝,但有迹可循的是在汉朝,发祥于河南南阳,后失传,清朝复兴。
传说刘秀在河南南阳被王莽追杀的时候,被一位当地很有名气的烙画高手相救。之后,又赠送刘秀一把葫芦烙画给他当盘缠,刘秀很喜欢,不舍得卖,一直保存着。刘秀称帝后,专门派人寻找他,并予以赏赐。
从此,烙画从民间走向宫廷。
孙正妍毕业于大连大学美术系,画画对她而言并不陌生,但葫芦烙画走进她的创作世界并不长。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葫芦烙画,仿佛是一场音乐盛典的邂逅,她被这种外形古朴、颜色浅黄、刻画机理显露的艺术形式所打动。顿时,她感到那是一种飞天般的魔化影音世界。从此,她跌入这种美妙不再起来。
于是她开始尝试自己创作,但创作何其艰难。
因为没有老师指导,刚开始她连基本的技法都不会,烙画创作进展艰难。困惑、放弃、否定、怀疑的念头都有,但烙画的那种美已经深入她的骨髓,如罂粟花般娇艳而充满毒的诱惑,让她欲罢不能,时刻萦绕在心头,让她无法舍弃。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坚持着摸索前行,那种疼痛与颓废、激烈与热情时常涤荡着她的心灵,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烙画上了。
渐渐地,她摸索出了门道,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不懂的地方向一位比她早学一年的朋友请教。此时,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帮了她。在悟与痛中,她的烙画水平开始飞跃前进,情感宣泄也愈发浓烈。此时,她仿佛看到了森林深处的鲜花、小草,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潺潺溪流和悦耳的鸟鸣。
那种愉悦与享受别人无法体验。
至今,她都喜欢一边创作一边听着音乐。
创作从来都是一场人文情怀的表达,以另一种语言或者音乐的方式与人沟通、让人欣赏;创作强调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另一种存在,是对物的体验,对造化的体验,达到物我一体。这一点,往往带有无法捉摸的意象和抒情特质。
孙正妍对烙画的意象捕捉和抒情,往往是在精神世界的极度沉浸中进行。她在语言交流上不太善于表达,就一层层地铺设在作品里,慢慢地渲染、浸透。
这种深刻与缓慢体现在作品上,不知不觉就令人耳目一新。
在虚构的情景中,她完成了很多次空间的碰撞与取舍。
孙正妍是一个简单的人,在群里买葫芦画烙画,她曾经在半月内连续两次上当,对方收到她的钱后都不给她葫芦。
就是这种简单让她的心灵更加纯净,加上她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益求精,使她的烙画艺术在短时间内获得飞跃。
见到她的作品,一位关系较好的民间艺术家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呼她“大师”,她有些惶恐,说从来没想到过做大师,她只是喜欢烙画。
一位烙画大师看到她的烙画后说,如果参展,她的烙画肯定是一等奖。
一位藏家得到她画的斗战胜佛孙悟空后爱不释手,说比他想买的3万元一个的画得还好。她的这个斗战胜佛形象也迅速在全国出现。她烙画的《度母》《萌猴》等优秀作品也备受业内追捧,成为模仿的对象。
一不小心,她从烙画的业余选手直逼大师,一些优秀作品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一些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开始被她甩开。
尽管她没有官方颁发的大师证书,但她的作品无可争议地让她成为大师。
一位文化部国礼烙画家看到孙正妍的烙画后,把他的个人资料、作品、证书、活动照片等传给她,要跟她学习烙画。她不敢,她始终觉得自己还在学习中。
就是这种谦恭,让她在创作上一直沿袭传统的创作方法,精耕细作,不敢越雷池半步,从不敢偷工减料。也正是由于她这种极致的工匠精神,才使得她的创作一丝不苟,体现在作品上更加完美无瑕。
她的创作从山水、昆虫、动物到人物,一场全景式的涉猎,情感的堆积如发酵的葡萄酒,慢慢地浓烈开来。
孙正妍的葫芦烙画大多数以工笔为主。这样,她的传统工笔画语言就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和现实无间隙对接。无论是形式构成,还是空间处理,她都努力做到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这种同化使得她的作品更加纯美。
点拂横斜处,天机在其中。
黄宾虹说画求内美,非常人所能见。但孙正妍的画是如旧时王谢堂前燕,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它的美扑面而来,如春风荡漾。
心至无为境,意到何求工。欣赏她的烙画作品,每一个烙印、每一层渲染,既是语言符号也是跳动的音符;既有独立的语言特征和缓缓的音乐美感,又有叙事的完整和空间的虚实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