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囚笼”,还是“缰绳”?
2017-01-19卫永杰
卫永杰
摘 要: 生成性教学是面向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发。作者从构建生成性课堂理念出发,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形成的教学反思,对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历史课堂 能力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学习为途径,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生成性课堂适应新课程这样的要求和目的。下面我就结合在近期构建生成性历史课堂的教学与反思,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依据教学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对教学做出调整而产生新的思维的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以此更好地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关注表现性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事件、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等,是一种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生成性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课前备课中体现“教学问题的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以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在师生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可见在备课时要重视课前预设,并且为有效生成而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
(二)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学问题的生成”。
体验成功的历史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这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曾激动地说:“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在构建生成性历史课堂教学时力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时间、空间充分地留给学生。
1.给学生课堂生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总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过渡、小结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地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跳出教学的框框时,我通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不能应变。于是我在生成性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学生主动参与留足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2.给学生课堂生成充分的自由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就同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我与学生的交往对话中,并不意味着消除这种差异,求得共同的一致意见,或者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理解和珍视这种差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在课堂中给自己和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氛围,在这个自由的氛围中,师生敞开心扉,用心倾听和接纳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在倾听与接纳中,开阔师生的思维,丰富师生的情感,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倾听与接纳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情感态度,共同获得发展和提高。
(三)课后作业设计体现“教学问题的生成”。
除了课前的科学预设,以及课中的实际操作外,在课后学生的作业设计上,也要体现“教学问题的生成”。因为在课后学生有更足够的自由和更广泛的空间,如果课后作业设计的科学合理,更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后,我布置如下作业:(1)如果在戊戌变法时,能争取到慈禧太后等当权派的支持,变法后不会成功?如果成功了,中国会不会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家?(2)当前我国的改革也面临很多阻力,主要是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克服阻力,顺利推进改革呢?(3)假如让你参与当前的改革,请你会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成性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不能随意生成,为生成而生成。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我们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脱离教学设计的目标,随意生成,为生成而生成。我们提倡打破知识传授模式,而不是否定知识的传授,一定的传授是必要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为打破知识传授模式教学,一味地生成,就会走极端。有时生成的问题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生成教学”反而成了无效教学。如在讲到“宗法制”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宗法制以血缘来维系?为什么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意义不是很大。我们不能只讲究形式,而丢了有效。
(二)不能迁就学生。
在生成性课堂上,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学生是生成的主体,教师进行组织、引导。但不能为了不违背生成理念,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自主,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活动之外,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会使学生对如何分析问题不得要领,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对学生一味“迁就”。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引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的引导是教师的责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
(三)能及时捕捉课堂有价值的信息。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不同的方向,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如让评价《南京条约》时,让学生就赔款问题发表意见,有学生讲有进步性,我当时未能捕捉到这个信息,由此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灾难,造成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效地引领,为学生成功预设和搭建展示的舞台,用生成的观念实施真实的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课堂教学必定会走进更灿烂的天地。如果把历史课堂教学比喻成不可预设的旅途的话,那么,教师在旅途中给予学生的不应是“囚笼”,而是一根“缰绳”,引导他们生成、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1.
[2]郭强.历史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原则探讨.新浪博客.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