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离子导入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01-19胡晓燕石秋霞何琼霞
胡晓燕++石秋霞++何琼霞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对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LHFQ)评分变化、6min步行距离(6MWD)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LHFQ评分降低,6MWD增长。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可以提高心衰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衰;中药离子导入;生活质量;6min步行距离
【中图分类号】R641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070-03
Abstract:
Keywords: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部分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终结局[1],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社会老龄化加剧,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性心衰的患者正逐年上升。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3]。笔者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法辅助治疗慢性心衰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5年1月至2016年3日至本院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的LHFQ评分及6MWD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12诊断标准慢性心衰诊断指标。①符合1971年Franmingham慢性心衰诊断标准[4];②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中心功能为Ⅱ、Ⅲ级的患者[4]。
13排除标准①对本药物过敏者或过敏体质者;②肝肾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衰;③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有精神异常、不配合或不愿合作者;⑤有肝肾方面及内分泌系统严重的原发病;⑥有增加死亡的各种因素如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肺栓塞、完全性的房室传导阻滞、梗阻型心脏病、缩窄性心肌炎、有明显的感染、未控制好的高血压等均不选取。
14方法
14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洛丁新,由北京诺华制药生产,产品批号:X2356,剂量为10mg/Qd)、利尿剂(螺内酯,由杭州民生药业生产,产品批号:T16E001,剂量为20mg/Bid)、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缓释片(倍他乐克)由阿斯利康(AstraZeneca)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605071,剂量为475mg/Qd)。疗程为15d。
142治疗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直流电穴位中药离子导入,其使用的药物是本院制剂康达心口服液(生产批号:151028),其主要成分是黄芪、附子、猪苓、葶苈子、当归,将浸过康达心口服液的药棉平整的垫于ZP-A6直流电透药治疗仪(由河南万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属电极板上,患者取俯趴的一个舒适卧位,取其心俞穴,用酒精棉球清洁局部皮肤,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电强度,将电极板预热2~3min,导入时间设置为30min。每日一次,疗程为15d。
15观察指标①LHFQ评分:可参照国际通用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5]进行生活质量评价。②6MWD :参照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6]评价。要求患者在坚硬、平直的走廊里尽可能快速度地行走,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最后测定6min步行距离总长度,若距离<150m则为重度心衰;150~450m为中度心衰,>450m为轻度心衰。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LHFQ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LHFQ均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2两组治疗前后6MW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6MWD改善情况均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心脉气力衰微,心体损伤,无力搏动,血循不畅而渐渐引起各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喘息、气促、浮肿、心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较为危重的病症。其在中医学上可归于“心悸”、“水肿”、“胸痹”、“喘证”等范畴。病位在心,病性多是本原或本质为虚,而其后发为实,即为本虚标实,中医病机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痰饮和水停”为标[7-8]。元气虚而逐渐波及至阳,阳气虚衰而难以化气,是以不能帅血行于经脉、运化水液,蒸腾水汽,遂生瘀、湿及饮邪。
本研究中的中药离子导入药物康达心口服液,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制剂室提供的自制制剂,其主要成分是附子、黄芪、葶苈子、猪苓、当归。附子补火助阳,性善走,能通行全身十二经络,化气行水;黄芪大补元阳,补益中土,温脾利湿;葶苈子可行水平喘,利水消肿,泄逐邪;猪苓利尿渗湿,利水道;当归可补血养血,活血通经,全方主治明确,共起温阳益气,运化水湿,活血通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附子煎剂对血小板集聚有明确并显著的抑制作用[9]。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为皂苷甲,能保护血管内皮及心肌细胞,发挥强心之功,甚至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等药理作用[10]。猪苓可增强肾小球滤过功能产生利尿作用,但不引起电解质紊乱[11]。当归可以保护心肌,治疗心肌缺血,当归中的阿魏酸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12]。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因中药煎剂后,通上电流后,可产生35~50℃的热量,使中药在导入仪内被加热并雾化成微粒,产生雾场及涡流,引着物分子微粒向更深部转移,然后在电极与皮肤之间放置浸药棉,通电时,由用热疗法和水化剂、角质层剥离剂的应用,使其事先对皮肤先做了预处理,使整个皮肤更加通透,而脉冲式的电流让α-螺旋结构的多肽发生了变化,让其重新排序布列,产生的生物通道可以让药物通过,离子导入的电脉作用使药物离子与水分充分发挥水合作用,可提高透皮转运效率,削弱了皮肤的刺痛感。可以使药物中有效成分深入、有效地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病灶,使得局部药物浓度保持在了一个较高水平,更是保证治疗效果[13]。中药离子导入采用的是经皮肤给药的方式,相比注射给药而言,患者无需遭受痛楚,不用担心弯针、断针等风险,也不会引起任何皮肤的损伤。而口服给药容易引起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产生各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还有经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了药效,而这些,经皮给药是不存在的。研究表明[14]离子导入后,浅病灶的药物浓度是肌注时浓度的20~100倍,且药物导入后,局部的离子会成堆,比起口服和注射法,其作用时间明显延长。这将中医药导理论、人体经络学、离子导入结合在一起,中药配合离子导入仪将药物透过穴位、循经络直达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既有中药外用作用,又有穴位刺激作用,同时发挥了仪器电极上通过的电流本身而达到的扩血管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明显的疏经活络、气血调和之功[15]。
LHFQ调查表具有非常好的信度,对临床变化极其敏感,反应灵敏,且其效度非常高,完全能对各种程度的心衰人群做出判别[16]。是一种敏感、可信而且简单、全面的测量工具。6MWD试验同样简单、可行性高、经济,接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平日生活,可以测出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这两个表格均适用于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评估,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均安全有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LHFQ评分均比治疗前改善,而治疗组对比对照组更优,表明中药离子导入可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5.
[2]张莉,华宇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环内分泌因子的变化[J].放射免疫杂志,2001,14(2):78.
[3]王妙,陆曙.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杂志,2010,30(10):919-920.
[4]Braunwald.Braunwald 心脏病学[M].5版.陈灏珠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7.
[5]郑筱萸.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8.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99.
[7]朱波,李七一.心衰辨治心法[J].江苏中医药,2008,40(12):19.
[8]张艳,张溪媛,李海,等.慢性心衰中医治疗撷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681-682.
[9]牛彩琴,张团笑,徐厚谦,等.附子煎剂对家兔离体主动脉血管舒张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20(4):15.
[10]吴焱,杨振宁,曾涛.黄芪皂苷甲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0,31(7):308-310.
[11]卢传坚,欧明,王宁生,等.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5):356-359.
[12]李德君.当归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10):64-65.
[13]魏莉瑛,刘连幸,武蕾,等.浅谈中药离子导入疗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134-135.
[14]吴闽枫.直流电离子导入的治疗技术和方法简介[J].医疗与电子技术,2015,(5):86.
[15]李树祝,李冉,白岚.中药离子导入技术应用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1):996-997.
[16]奚悦文,范维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适用性的评价[J].上海医学,2004,27(4):222-225.
(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