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地理过程”的有效教学探讨

2017-01-19金梅

考试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原理考查变化

金梅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演变过程。地理过程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改变了传统地理学的静态研究,能提供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

一、“地理过程”含义及有效教学意义

1.“地理过程”含义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演变过程,可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的考查主要包括地球运动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过程、天气和气候变化过程、水循环过程、地貌演变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的考查主要包括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变过程、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过程、各产业活动区位变化过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等。

2.“地理过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建构了三维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核心。该目标变“追求学习结果”为“强调学习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才能真正建构属于自己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地理学科方法和地理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过程目标实现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二、高考对地理过程的考查及有效复习策略

高考考试说明地理考核四项能力要求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近些年高考更注重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1.“地理过程”的研究内容和高考对“地理过程”的常考题型

“地理过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从中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

第二,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事象进行模拟和预测。这是地理过程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地理学科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集中体现。

第三,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

高考对“地理过程”的常考题型:题型一:考查地理过程的演变顺序或阶段及相关地理规律和原理。

例题:下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

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该题要求根据所学的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规律,推导出该地貌形态的形成顺序。

题型二:根据所学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预测地理事象未来的发展演变。

例题: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该题要求根据所学的大气规律和原理,预测某地气温的变化趋势和气流的运动变化过程。

题型三:考查地理分布与地理过程的耦合关系。

例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该题根据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变化和湖岸线位置的变化,推导出三角洲位置变化的整个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2.有效高考复习策略

(1)把握高中“地理过程”类知识的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中与“地理过程”类知识有关的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地理循环过程。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一定空间领域内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过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水循环、洋流、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生物循环。这一类地理过程要弄清地理循环过程的运动环节或阶段,阐明地理循环过程的动力、条件及循环过程的地理意义。

第二类,地理演变过程。指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新旧更替、盛衰消长等变化过程。如天气变化过程(天气系统的变化)、内外力地貌的演变过程(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岩溶地貌的发育、山岳的形成过程等)、人口再生产类型演变过程。这一类地理过程要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地理过程演变的顺序或阶段,理解演变过程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并预测地理事象演变的发展趋向。例如,地上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石芽—石林—峰林—残峰—最后消失。发育条件有:岩石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等。

第三类,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指地理事象数量在一段时期内的波动变化过程。如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过程、工农业产品数量变化过程、河流流量的年变化过程等。这一类地理过程要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数量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第四类,地理扩散过程。指地理事象向四周扩散的过程,如污染物的扩散、工业化及城市化过程、产业转移过程。重点在于探究扩散的发展方向及原因。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将地理过程体现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透彻,引导学生学会按照时间先后、因果联系描述或分析地理过程。

(2)重视教材和各类地理资料中的地理过程示意图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示,能动态、直观地说明地理过程,促进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过程示意图,如大气受热过程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图、水循环过程图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出这些地理过程示意图,并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除教材外,我们还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过程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过程类原理分析问题。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里面有很多地理过程类的素材(如西沙蓝洞的形成过程、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裁弯取直的过程等),可以精选这类素材,引导学生提取素材信息,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其形成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重视逆向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在地理过程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过程的学习采用顺向思维比较多,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很多却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出现。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但是高考中却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刚果河河口没能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我们应该根据三角洲发育的原因,逆向思考推出不利于三角洲发育的原因。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特别是高考复习的问题设计上应体现逆向思维,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学会由果执因。

整体性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某项地理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因此在分析地理过程时,要学会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准确分析出各要素的地理演变过程。例如: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本题就是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分析径流减少带来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地理演变过程。

当前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加强逆向思维和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原理考查变化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从9到3的变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这五年的变化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