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充和与傅汉思《书谱》英译本中深度翻译的应用

2017-01-19李梦琪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6年11期

摘 要:深度翻译理论提倡用注释、评注、序言等方法对原文本进行深度阐释,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损失,确保源语文化传达的完整性,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尊重并深入理解源语文化。唐代孙过庭所撰《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书论经典,张充和、傅汉思的《书谱》英译本中大量使用了注释,是对深度翻译理论的充分应用。

关键词:张充和 傅汉思 《书谱》 深度翻译

一、引言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历来被世人所推崇。唐代孙过庭所撰《书谱》墨迹不仅是经典的草书法帖,也是一篇公认的传世不朽的书论经典。

近年来,对《书谱》文本的研究方兴未艾,相关的汉语论文层出不穷。迄今为止,《书谱》的英译本只有两个版本,即收录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古诗文英译集》的孙大雨译本和1995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充和与傅汉思的合译本。然而,目前研究《书谱》英译本的文章很少,在CNKI上只有三篇相关论文,其中两篇分别从译者的意识形态和书法概念的传译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另一篇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来研究孙大雨译本。

深度翻译理论作为文化人类学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对典籍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该理论出现以来,以此指导分析典籍翻译的论文数不胜数,如刊载于《中国翻译》,王雪明和杨子撰写的《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载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李雁的《<红楼梦>法译本的“深度翻译”及其文化传递》等。本文以张充和、傅汉思的《书谱》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深度翻译理论的应用。

二、深度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奎姆·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基于人类学中的“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这一概念。所谓深度翻译,也就是厚语境化(thick contextualization),是指通过给翻译文本添加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使得翻译文本被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将被文字遮蔽的意义和翻译者的意图相互融合。换言之,就是在译文中构建原文产生的“文化网”,使目的语读者在原文内外文化信息交织而成的网状意义下理解原文,避免因语言的转换而将原文纳入到本土文化的思维定势和文化预设中,产生误读或曲解。从效果而言,这种类型的翻译将翻译同严谨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实际上属于学术翻译的范畴,适合翻译涵纳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典籍、学术作品和少数文学作品,其接受对象也是对原文及其背后的文化感兴趣的异域读者和研究人员。

三、译本解读与翻译策略

(一)译本解读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自幼入私塾学习,于诗词、书法、昆曲领域皆有造诣,其书法师从沈尹默先生。1949年初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迁居美国。随后,傅汉思在耶鲁大学东亚系执教,张充和在哈佛、耶鲁等多所大学任教,专门讲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在美国书法教学背景下,为了满足学习中国书法的西方大学生的需要,张充和与傅汉思合译了孙过庭《书谱》及姜夔《续书谱》,合称Two Chinese Treatises on Calligraphy,1995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孙过庭《书谱》是书法批评的经典著作,其对书法发展史、学术过程、基本技法、书体功用、书法欣赏等诸多问题的独到论述为世所公认,所以,《书谱》首先是一部信息性文本。同时,《书谱》辞藻华美,极富文采,也是一篇不朽的散文佳作,颇具审美情趣。因此,在理想状态下,其译作应兼具信息功能和审美功能。但是,当译文无法兼顾原文的多重意义时,意义传达就有了轻重缓急之分。

张充和不仅精通书法且从事书法教学多年,她翻译《书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文学教学的需要,所以译文信息的准确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同时,出生于德国古典语文学世家的傅汉思具有德国传统学术的科学精神,这必然对他们合译的《书谱》产生影响。张充和、傅汉思的《书谱》合译本崇尚科学性,力图准确地再现原文,将原文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拒绝加入译者的主观因素。简言之,他们的译本是偏重信息性的,不会因为审美的需要而影响信息的传递。《书谱》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同时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与书法相关的中国文化概念与术语,张充和、傅汉思采用了深度翻译法,通过注释、术语表和长篇序言等方法将译本置于一个丰富的文化及语言语境中,让译文读者感受原文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二)翻译策略

1.文本外的深度翻译

为了使译文读者了解《书谱》原文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张充和、傅汉思在译文正文外补充增译了许多内容,形式多样。通过这种方法,译文读者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使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

a.介绍。译本正文前有一篇介绍孙过庭生平及艺术成就的长篇序言。

b.注释。译本正文后附有相关历史人物的简介表,书法术语表,参考文献,索引等。

c.图片。译本正文外附印了孙过庭《书谱》全篇原作墨迹,张充和小楷抄录的《书谱》全文。

2.文本内的深度翻译

a.音译加注释

《书谱》中包含诸多人名,针对同一人物,文中时而从其姓,时而从其名或其字,甚至有时从其官衔。面对这一复杂现象,张充和、傅汉思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人名,即译文中统一对人物姓名采取音译,在附录的历史人物简介表中作进一步解释。不仅保留了中国古代人名特有的文化色彩,同时也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1)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

The best calligrapher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include Zhong You and Zhang Zhi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they are unexcelled; and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 of the late Jin—they are praised as marvels.

原句中出现的四个历史人物此处从其姓氏,称之为“锺”“张”“王”,但后文中会从其字或官衔,称之为“元常”“伯英”“逸少”“子敬”“右军”等。张充和、傅汉思在翻译时采用音译法,分别译作其姓名“Zhong You”“Zhang Zhi”“Wang Xizhi”和“Wang Xianzhi”,然后在附录的历史人物简介表中作进一步说明。

此外,《书谱》中涉及许多书法专业术语,关于书法术语的翻译,张充和、傅汉思也主要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使译文避免了原文文化意义的流失,而且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中国书法文化,使得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

(2)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

Zhang Zhis cao is still a little ahead of mine,but he refined his art through long practice, blackening a whole pond with ink.

原文中的书法术语“草”在正文中音译为“cao”,然后在附录的书法术语表中作具体阐释:“cao(shu)草(书).Cursive script.An example is Suns Shu Pu autograph, reproduced in this book.”

b.直译加注释

对于《书谱》中出现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张充和、傅汉思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力图跨越文化鸿沟,以期完整地传达源语文化,让读者在明白语义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

(3)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

Wang Xianzhi went still further when,ashamed to acknowledge that he had acquired the secret of his art through family tradition,he falsely claimed to have received it from immortals.Isnt such a concept of learning worse than turning ones face to the wall?

原句中的“面墙”出自《书·周官》:“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译文直译为“turning ones face to the wall”,后加脚注解释:“An allusion to a passage in Shu Jing,section ‘Zhou guan周官:He who does not study [is like a man who] turns his face to the wall[so that he cannot see anything].”

c.音译加直译加注释

关于《书谱》中涉及的书法专业术语,有时也需要在音译后辅以直译,然后再加以注释,从而提高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4)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惊蛇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拒槁之形。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xuan zhen [“suspended needle”] and chui lu [“hanging dewdrop”]scripts,[and then consider]the marvels of rolling thunder and toppling rocks, the postures of wild geese in flight and beasts in fright,the attitudes of phoenixes dancing and snakes startled,the power of sheer cliffs and crumbling peaks,the shapes of facing danger and holding on to rotten wood.

“悬针”与“垂露”是书法术语,是“竖”的两种形态。凡竖画下行至底端提笔出锋的,其势如针之悬,叫作“悬针”;不出锋回锋的,其势圆浑如露之垂,叫作“垂露”。译文采用音译加直译,译作“xuan zhen[‘suspended needle]”与“chui lu[‘hanging dewdrop]”,随后在附录的书法术语表中作进一步的阐释:“xuan zhen悬针.‘Suspended needle, vertical downward stroke ending in a sharp point.”; “chui lu垂露.‘Hanging dewdrop, a vertical downward stroke ending with a rounded point.”

d.异化法

为了准确传达源语异域文化,使译文忠实可靠,张充和、傅汉思在翻译《书谱》时严格采用异化法,对于中国古文的行文方法,一任其旧,不肯随意增删,拒绝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不增添或删改字词,在句式上也严格遵从原文。

(5)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

A single dot determines the outline of a whole character;a single character sets the standard for a whole piece.

译文不仅在词语的翻译上和原文严格对应,而且在句式上也保留了与原文对称的句法结构。此外,从上文所举其他五个例子中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异化法的运用,虽然异化法的代价是让某些字句显得生硬呆板,但是译文忠实地传达了原文意义,同时保存了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原文的本来面貌。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阐释。深度翻译理论具有相当强的本体意识和文化意识,对于传播语言文化和加深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张充和、傅汉思的《书谱》英译本,得出结论:深度翻译理论的应用可以对译文进行深度描写和深厚语境化,补偿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损失,确保源语文化传达的完整性,促进目的语读者尊重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Lawrence

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417-429.

[2]Chang,Chung-ho and Hans Frankel.Two Chinese Treatises

on Calligraphy[M].H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3]Hermans,Theo.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2003,(66):380-389.

[4]马国权.书谱译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5]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2012.

[6]孙宁宁.翻译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维度:深度翻译[J].上海翻译,

2010,(1):14-17.

[7]王宏印.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9]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张充和,孙康宜.古色今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李梦琪 陕西西安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7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