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臣之楚与不”解

2017-01-19许征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6年11期

摘 要:在《战国策·秦策一》“明臣之楚与不”一句中,“之”是助词,而不是动词。“楚与不(否)”是并列结构。“楚与”是动宾结构,宾语前置。“楚与”即“与楚”,“与楚”即“助楚”。与“楚与”相对应的内容是“以国情输楚”。今人惑于表层结构,误解了深层语义。

关键词:之 楚与 宾语前置 表层结构 深层语义

《战国策·秦策一》: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楚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明臣之楚与不”在文中出现两次,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中对注释为“证明我到底去楚还是不去”①。把“不”读作“否”,这没问题,鲍彪的注本正作“否”。但把“之”理解为动词,就有问题了。元人吴师道(1283-1344)认为:“‘故之楚之‘之,往也;‘之楚与否之‘之,语助也。”②

本章中“之楚”共出现11次,吴师道认为其中9次“之”都是动词,2次“明臣之楚与不”中的“之”是语助。胡安顺、郭芹主编《古代汉语》教材认为11次都是动词。哪种说法正确,需要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秦王问陈轸:“子欲何之?”陈轸答:“必故之楚。”意思是:秦国不用我,我到哪里都可以,如果你们预料我要到楚国,那我就顺应你们的心思,一定特意到楚国去。既然已经明言“一定特意去到楚国”,那么是否去楚国就不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问题了,为何又言“证明我是否要去楚国”?显然,陈轸要证明的是另一个问题,而不是是否“之楚”的问题。根据文意,陈轸要证明是否“以国情输楚”的问题。换言之,意义上与“楚与”相对应的是“以国情输楚”。

在“明臣之楚与不”这句话中,“明”是动词,“臣之楚与不”是宾语。宾语“臣之楚与不”是主谓结构。按照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律,主谓结构作宾语时,应在主谓之间加“之”字,通常称之为“取消独立性”。“楚与/不”是正反并列作“臣”的谓语。这应该就是吴师道讲“之”是“语助”的用意。

另外,还需考察“与”的词义问题。

《诗·小雅·小明》:“正直是与。”朱熹《集传》:“与,犹助也。”

《孟子·告子上》:“此又与于不仁之盛者也。”朱熹《集注》:“与,犹助也。”

《吕氏春秋·乐成》:“吾其与之。”高诱注:“与,犹助也。”

《战国策·秦策一》:“不如与魏以劲之。”高诱注:“与,犹助也。”

《战国策·齐策一》:“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高诱注:“与,犹助之。”

“楚与”的“与”与上引各例词义相同,应是“帮助”之义。

另外还需考察语法问题。上引各例中,“与”作为动词都有宾语,宾语一般都是后置的,只有“正直是与”宾语前置,但有“是”为语法标志,算是一种特殊语序,而在“楚与”中,“楚”是“与”的宾语,直接前置了,“与”字是否有这种用法需再分析。

《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谁与”这个结构中,“谁”是“与”的宾语,尚可说是特殊语法现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但在“斯人之徒与”这个结构中,“斯人之徒”是“与”的宾语,也直接前置了。可见“与”作为动词,它的宾语是可以直接前置的。

由此可见,“楚与”就是“与楚”,就是帮助楚国,它所对应的内容就是“以国情输楚”。“明臣之楚与不”翻译过来就是:以此证明我是否在帮助楚国。换言之,就是:以此证明我是否把秦国的情报泄露给楚国了。

总之,从语境、词义、语法几个方面看,在“明臣之楚与不”中,吴师道“之,语助也”的观点是正确的,把“之”看作动词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表层相同的语法现象,其深层语义可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注释:

①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第3版)第384页,中华书

局,2014年7月。

②见《战国策》第1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第2版。

(许征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8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