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师生再重逢
2017-01-19赵长海
赵长海
俗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深刻道出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之大,陪伴你我成长的老师成为我们一生的航标。
60年日月如梭,很多人每当回忆起青葱岁月时,总会想起自己的恩师。不久前宁波慈中建校60周年,“老顽童”们从各地回到慈溪,探望我们德高望重的王爱春老师,师生们在60年后再次牵手谈笑风生。
再相逢:
许久不见,你们最近还好吗
“你知道吗,我真的很期待能再次见到老师,我们这个班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再次见到老师心里感觉十分兴奋。”前往探望王老师的老同学如是说。此次我们距离上一次见王老师已经有10年之久。
围坐在王老师身旁的同学们犹如当年上课一般全神贯注,耐心静听。王老师一边说话,学生们一边认真听,有的还偷偷拭去眼角的泪水。
1956年9月,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跨入了本县刚建成的第一所完中——慈溪中学。我们是高一(3)班,班主任是王爱春老师。
当她第一次走进高一(3)班教室的时候,就给我们这些多数来自农村,穿着土布衣服的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她个子不高,仅比讲台高出一头多点,可她说话的声音却十分清脆悦耳,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她慈爱的笑脸,好似与她的名字“爱春”相映照,给人以一股暖暖的春意。
尽管当时学校初创,生活设施简陋,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当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班主任老师来带领我们,就感到十分满意,本来有点不安的心也安定了下来,愉快地步入正常的高中学习生活。
说往事:
我记得……我们还记得……
王老师对我们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亲切的关爱。我还记得,王老师指导我们制定学习规划,激励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她发动我们组织班级篮球队,开展文体活动。使我们的班级生活丰富多彩。
我还记得,课内课外她经常和我们在一起,在我们的感觉中,她似乎有做不完的工作,使不完的劲。其实王老师是在超负荷工作,因为她少年罹患重病,造成脊椎侧弯,右足背扭曲,行走困难,右手指三、四根僵直,握粉笔写字都十分吃力。当年曾有医生断言:她很难挨过40岁。然而坚强的王老师根本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我还记得,1958年秋,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组织师生挖掘校舍边的一条小河。由于缺少担泥工具,只能用原始的方法,一个班分成几个组,每组十来个同学站成一排,从河底依次到岸上,徒手传递从河底挖起的土块。王老师竟也排在我班的一组队伍中传递着泥块。我们再三劝阻王老师不要参加这种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但她觉得与我们在一起很高兴,坚持要参加。我们实在是既感动又无奈。
令我们遗憾的是升入高二时,王老师被调到新一届高一(60届)任班主任去了。这短短的一年,她与我们建立起了绵长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60年。
我们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国家遭遇暂时困难,为压缩城镇户口,部分高等院校进行调整撤并,有些同学因此失去求学的机会,而一时又无事可做。王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曾先后几次推荐这些失学的同学给母校领导,安排适当的临时工作,使这些同学度过了人生的低谷。
念师恩:
你是我们的信息中心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和王老师的情谊为何会这么深,这么久,这恐怕用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感受,但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是一贯的,始终如一。
王老师经常保持联系的学生非常多,不但是她当过班主任的班级,还有些是她仅担任过英语课的班级。大家或是书信往来,或是上门探望。尤其到节假日更是频繁,每年春节几天打电话给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熟知这个情况的部分同学,有意识避开这个档期或提前或错后与她联系,以减少她在这几天的接待压力,能使她喘口气休息一下。
正因为这样,王老师成了我们的信息中心,要想知道某一同学的情况,只要问她就能知道了。2000年我们首届高一(3)班举办第一次同学会就是从她那里获得了许多同学的电话号码和通讯录。后来,我们班又举办了三次同学会,会前几个发起人总先跟王老师联系,商量有关事宜。她也总会给我们以积极的支持。特别是2006年,慈中建校50周年,我班40余位同学相聚浒山,这是一次与王老师见面的最佳机会。因此许多远在外地的同学,终于圆了50年来想看望王老师的梦。
她年事已高,但她还时时惦记着我们学生的健康和家庭生活。2013年10月,因台风暴雨,横河周巷两地洪涝严重,许多居民房屋进水,王老师立即想到家在这两地的学生,打电话询问这些同学家中有没有进水,财产有否损失,当我们回复损失不多,她才放了心。
王老师今年已是89岁高龄的老人,冲破了当年不详的诊断,她向来不太愿意求医寻药,更不相信保健品。她这种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教育了我们,感染了我们,鼓舞着我们去勇敢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60年,正好是一个甲子。师生情重,同学情重,王老师为人低调,但是在这一块温润的玉石里边,燃烧的是炽热的火焰。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