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
2017-01-19周怡萱
周怡萱
选手自述
我热衷散文,像鲁迅的冷峻深沉、林清玄的幽默隽永、冰心的温婉清丽,都十分吸引我。
闲暇里,我喜欢用文字记下一片叶的舒卷、一朵花的开放。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诚如斯言,来一次远行,可以清肺;读一本好书,可以涤肠。在这越来越浮躁的新时代,在这习惯了匆忙行走的都市间,需要静心,握支笔,描绘对生活的热爱,在心田栽种出一片优雅。
蔷薇花开得正盛,粉雕玉琢,一朵朵都是精挑细选、细皮嫩肉的好模样。它们不像古代缠了小脚的女子一样含蓄委婉,而是撑着满肚子的洁白与甜蜜,一簇一簇,都上得了美人发髻。天刚一放晴,它们就“砰砰砰”地绽开,迫不及待地掀开了春天的一角,把一方天空点缀得静好葳蕤。
正是阳春三月。
“卖灶糖了……”紧接着又是一阵敲锣声,脑袋垂于手掌正欲昏睡的我,立刻把头探出了窗外,碰落了一层灰。阳光卖力地从每一个空子里钻入,于是乎,每颗微尘都清晰可辨。窗帘已拉,循声而望,是一位老大爷。模糊着猜测:他肩上的担子里有金黄发光的东西,那定是灶糖了吧?
这门“失传已久”的手艺,在父母那年代都极为稀罕。忆起母亲曾与我讲起:每遇货郎打门前过,她定会急急地抱起堆积在屋子一隅的瓦罐瓶子这类杂物,直赶去。谁知货郎已走远,她便不顾不管地追他几里地,拦腰便把货郎截住,所带的东西一股脑地往货郎麻袋里塞,只为讨一块灶糖吃,甜上个十天半月。
而今我巧遇上母亲至今也未忘的情结,那时听起母亲故事来是感想毫无,如今心中早已乐开了去。飞奔下楼,一路上蔷薇招摇,天色蓝得可以滴出水来。那位老人听见匆匆脚步声回头看我,那是一张苍老的脸,层层褶皱像是用刀刻上去的,只有那目光炯炯有神。他笑意荡漾,招呼着我走近。
阳光下的灶糖闪着金光,似铺上了一层碎金。每一块都是硕大,连边缘也十分平整。我禁不住,双手忙递上十元,想买一块吃。那位老人倒也不急,从背包内侧拿出一把锃亮的小刀,在糖边上轻轻一磕,霎时只见蜿蜒的纹路显现,边角上的糖便被分离开来。低头,一粒多余的糖渣也没有。不一会儿,我欲购的那块糖已赫然躺在了老人沟壑纵横的手上,莹莹泛着光。
那位灶糖老人还携带着随身听,咿咿呀呀的女声唱着,漾出了淡淡的茶香。好像是这样一段“终是姹紫嫣红看遍,听清风夕夜不眠……”
我笑着与老人打趣:“爷爷,您这手艺世上也没有几家了吧?”他微微颔首,仍是波澜不惊的笑容。他递与我那块糖,风儿连同花香也一同“送”入我鼻腔里来。似乎是情不自禁,我大声对老人说:“我想跟您学这手艺!”迎来的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好!等下次来,我定教你。”我与他都把此话当真,但直至今天,这话仍未兑现。
听楼下阿婆说,那位爷爷的儿子似乎生了重病,他不得不搁下陪伴几十年的手艺,远去上海。
内心一揪,想起中华民族历代保存至今的还有多少手艺?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年代中留下一段情、一段香。早年的人声叫卖,早已被尖锐刺耳的扩音器所替代。待我再寻起那只有一面之缘的老人与他的回忆,眼眶濡湿。曾几何时,那老人走上前对我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此手艺爱得深沉!”而后又是一串爽朗笑声萦绕在我耳畔。
想到这里,我不禁又莞尔了,嘴角有糖香泛滥。
又是一年蔷薇开,手机单曲循环:“终是姹紫嫣红看遍,听清风夕夜无眠……”
我只愿手艺长存,青山依旧,许你安然。
(指导教师:肖燕)
专家点评
小作者文字功底不错,所以她不管写什么题材的作文,我想都不会写得差。她懂得怎样用文字去描写景情还有人物,颇为生动,颇有情趣。我相信她以后中考、高考的作文都不会成问题,每个批卷的老师都会乐意给她高分的。
(储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