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发展新内涵开辟发展新境界
2017-01-19刘德海
刘德海
省党代会报告在分析江苏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阶段性要求新变化的基础上,确立了“两聚一高”的目标定位,描绘了“六个更”的目标内涵,部署了“七个着力”的工作布局。这是新发展理念在江苏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更为具体的体现,使我们对发展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
看发展、促发展,既要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又要注重推动全面创新、大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好动力和引擎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虽然江苏科教实力比较雄厚,但总体上看,创新的意识、氛围和能力仍然是发展的软肋,特别是缺乏标志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型企业。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为此,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五中全会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标志着我们国家进入全面创新阶段。省党代会报告在突出科技创新的同时,强调要推动全面创新,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改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体现了省委推动创新的大境界、大气魄。正如李强书记所强调的,科技创新需要经济、文化、法律、制度创新的配合,如果说思想理念创新属于脑动力创新,那么科技创新就属于主动力的创新,文化创新属于软实力的创新,制度创新就属于源动力的创新。各级干部要树立市场化的思维、包容性的思维、服务的思维和开放的思维,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资源,为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良好的思想和政策环境。
看发展、促发展,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们显然不是为经济而抓经济、为发展而发展,发展应当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和取向。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来共享。如果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工作布局,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则是根本立场、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党代会报告全面体现了这两个中心的要求。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着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强化民生导向,把聚焦富民作为主攻方向、主攻仗,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强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让全省人民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强调让全省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
看发展、促发展,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推动和所需要的发展,是遵循这“三大规律”的有机统一的发展。关于自然规律和生态问题,我们过去通常认为就是环境问题、环保问题,其实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第一,生态问题首先是发展问题,要追求绿色经济、绿色动力和绿色空间;第二,绿色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第三,生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少群体性事件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第四,生态问题也是国际问题,成为影响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关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党代会报告适应大趋势,把江苏经济发展放到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审视,突出了经济发展要符合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报告指出,生态环境是我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并将“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要大力度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使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将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将富民作为发展导向,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体现了对社会规律的尊重。
看发展、促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动力,又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新理念,主要体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党代会报告在紧扣经济转型发展,强调不为速度纠结,着重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发展动力转换的同时,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导向和内涵,提出了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的发展目标,通过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均衡化的目标;通过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沿宁杭线地区的发展以及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全省发展空间布局;通过苏南地区着眼形成引领型发展,苏中地区注重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地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形成南北区域优势互补、融合互动格局;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业态创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让全省人民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软实力,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看发展、促发展,既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又要着力增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党代会报告指出,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硬任务,重点是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完善现代财税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好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作用的重大改革试点,创出具有江苏特色的改革经验,发挥对面上改革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报告又强调,开放是江苏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新形势下需要创新思路办法,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报告提出要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战略,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实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互动。深入推进企业、城市、人才的国际化,开展多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在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发展各种新型贸易方式的同时,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从而进一步增创江苏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