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问”的逻辑思考
2017-01-19战炤磊
战炤磊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期间,省委李强书记在参加苏州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出了“创新四问”,即“要求苏州思考在全省创新格局中,怎样发挥引领性作用?在推进自主创新中,怎样追求原创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创新水平的基础上,怎样打造标志性品牌?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怎样更好地体现苏州的开放性包容性?”因此,如何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形成更强的创新能力、取得更好的创新绩效,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全局高度认识好“创新四问”
虽然“创新四问”最初是针对苏州提出来的,而且苏州的行动也最为迅速,但是,这份试卷绝不仅限于苏州来作答,它是从全局高度对全省创新发展提出的新期望、新要求,需要全省上下共同思考、协力作答。一方面,全省各市都应准确把握自身在区域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强化自身在创新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在区域创新格局中发挥应有的引领性作用,特别是苏州、南京等创新资源较多、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要率先垂范,即便部分欠发达城市也应找准定位、奋蹄扬鞭,谋求创新发展的升级跨越或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江苏作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应从全国创新格局的高度思考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引领性作用,率先答好“创新四问”,为其他省市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以创新发展的优异成绩回应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于江苏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当前,我们已迎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亟需依靠创新化解各种难题、实现各种目标,无论是先发地区的转型冲关与引领发展,还是后发地区的升级赶超与跨越发展,都要落脚到高水平创新发展上来,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思考“创新四问”无疑对于整个发展全局都有重要意义。
用系统思维把握好“创新四问”
“创新四问”是一个体系严整的理论命题。它以层层递进的系统性思维回答了如何实现高水平创新的问题,即,通过打造富于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品牌,从而在区域创新格局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它准确诠释了创新生态、创新行动与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注重创新活动的自组织规律,将开放性和包容性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特征,借助创新生态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细致入微的支持,实施高效率的创新活动,进而依靠“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品牌”支撑“引领性作用”;同时,在创新格局中的引领性定位又将强化本地区对于优质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开展创新政策试点的话语权。
“创新四问”是一个鲜明的行动指向。首先,它高屋建瓴地将目标指向对于创新格局的“引领性作用”,这是基于对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江苏在全国创新发展全局中的实际位次和作用地位的准确判断而作出的全新战略定位,也充分彰显了对于江苏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承担更大历史使命的十足信心。其次,围绕这种引领性定位,明确地将“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品牌”作为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任务和根本抓手,既不断提升和保持自身在创新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夯实引领性作用的实力基础,又以高水平创新成果和创新平台的实践魅力,不断拓展引领性作用的传递路径。第三,进一步结合形成“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品牌”的条件要求,将打造以开放性、包容性为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各项创新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既符合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演化规律,强调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品牌”的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又直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主张通过营造开放、共享、包容、合作的创新氛围,突破创新发展的各种瓶颈约束。
以务实行动回答好“创新四问”
“创新四问”直接指向创新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只有对每个问题进行细致解剖,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务实行动,才能真正在“创新四问”这份试卷上取得优异成绩。苏州已经率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创新四问”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入开展研讨、主动对标找差、积极建言献策、迅速见诸行动”,期望“集全市之力问出创新的好思路、问出创新的好举措、问出创新的好氛围、问出创新的好成效”。号角已经吹响,全省上下必须围绕“创新四问”开展务实行动。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开展创新生态系统优化行动。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既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类创新活动按照其内在规律有序运行,实现良性的自我累积发展,从而保障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又要建设服务型、效率型、廉洁型政府,更好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作用,适时对某些偏离系统目标的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干预,消解部分系统性风险,从而保障创新系统的动态平衡性。充分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所释放的政策红利,加快各类创新政策试验试点,探索创新友好型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为创新活动提供自由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扫除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健全高端创新资源的共享机制,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营造勇于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建立高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合作竞争机制,使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和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形成协调的共生关系,强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包容性。
强化重大项目攻关,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开展创新成果和创新品牌升级行动。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健全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围绕重大原创性项目组织联合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创性科技成果。对原创性科技成果进行深度挖掘和持续追踪,加快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不断开辟新的领先领域。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运行机制,着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辐射范围广、集成服务质量好、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创新平台,并进一步依托其品牌效应吸引高端创新要素。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并举,鼓励企业开展品牌营销,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标志性品牌。
提高对标层次,探索传导路径,开展创新引领作用提升行动。主动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坐标,找寻自身相对于发达省市乃至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强化自身比较优势,争取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格局中发挥更高水平的引领作用。准确认识创新引领作用的内在机理,探索引领作用的多元传导路径。一是全方位的绩效展现路径。系统评估在创新发展中所取得的领先绩效,将合乎时代主旋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绩效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很高借鉴价值的发展模式或经验道路,运用各种公共媒体和交流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向全社会充分展现江苏在创新发展中取得的显著绩效。二是高水平的绩效认同路径。厘清领先绩效与禀赋优势、努力程度、路径方法之间的客观关系,引导后发群体依据主流价值观对领先绩效的水平和路径做出理性判断,从而形成高水平的绩效认同,使后发群体认识到:这种领先绩效也是自身追求的目标,这种领先绩效自身通过努力也可以实现。三是合理化的绩效竞争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绩效评比,鼓励各地区为取得领先的创新绩效而展开竞争,借助竞争压力促进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发展;同时,要优化竞争环境、规范竞争秩序,倡导合理化竞争,促进竞争与合作的融合,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系管理学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