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2017-01-19高雅洁
高雅洁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主客双方在跨文化旅游活动中产生了诸多跨文化交际的问题。非语言交际形式比语言交际形式在跨文化旅游中更为普遍,对跨文化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了更大功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首先阐述在跨文化旅游中交际障碍的客观性及解决途径,并通过说明非语言交际在消除跨文化旅游交际障碍中的作用,进而阐释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旅游;文化;交际
引言:跨文化旅游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跨文化旅游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于减少文化冲突、增加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至关重要,而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不可缺少的部分,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的相对缺失要求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进行充分的研究。
一、跨文化旅游中交际障碍的客观存在性
(一)跨文化旅游中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性
人们最具特征性的文化因素有三个。第一是价值观念;第二是生活习惯;第三是体现个人地位、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的行为模式。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将不可避免地对目的地的文化从其本体文化的是非角度做出评判,旅游者这种评判异种文化是维系本体文化的必然反应。但是,这对于异种文化的本质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偏见,而文化偏见是文化冲突的根源。这种跨文化旅游活动中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性正是跨文化旅游交际障碍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交际中的贫乏
人类使用符号进行交际。在交际学领域,学者们惯常把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一个交际个体必须把信息转化成符号,即通过符号传递信息。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拥有对话语意义共同的推论,然而由于在跨文化旅游中,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群体,而掌握多门外语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是不可能的,这就使旅游活动的各参与主体很难领会与其分属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的意思,当然就不能进行成功的交际。
二、跨文化旅游交际障碍的解决途径
(一)在跨文化旅游中采取对话式的交际形式
人们对于异文化的偏见不可避免,跨文化旅游中的各参与主体都不必想要以—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或者妄想两种文化达到完全的交融,成为—体。正确的态度应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或群体中心式,控制式,及辩证式都是应当设法避免的,只有对话式最切实可行,并且是理想的交际模式,在这一种交际中任何一方文化都未被忽视、被怠慢,双方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无论是旅游从业人员与跨文化旅游者,还是旅游目的地居民与跨文化旅游者,在跨文化旅游活动过程中,都应当采取对话式的交际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旅游中旅游主客双方有效掌握非语言交际符号
由上述可知,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交际中的贫乏是跨文化旅游交际障碍存在的重要原因,要想使跨文化旅游顾利进行,我们这里就必须考虑非语言的因素。对于跨话语系统职业交际来说,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善不同话语系统成员间的职业交际。第一种途径基于尽可能多地了解交际对象的情况,这种途径可称之为增加共享知识的方法;另一种途径基于假定误解是跨话语系统职业交际中惟一可以确定的东西,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交际失误的处理。
在跨文化旅游活动中,我们永远是多元话语系统的成员,这样的现状使得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不可能得以有效实现,那么,在跨文化旅游中,为了使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旅游地旅游从业者及目的地居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特点的把握将有利于旅游主客双方增加共享知识。另外,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也是旅游地从业人员及目的地居民处理交际障碍,学会如何处理交际失误的有效途径。
三、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
(一)非语言交际的概念及分类
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二战之后的西方,一般认为达尔文的名著《人类和动物感情的表达》是最早涉及到非语言交际研究的专著。语言学家F.Poyatos(1983)将“非语言交际”定义为:“个人或者人们相互之间,通过某一特定文化内所有的非文字的、躯体的、服饰和环境等可觉察的信号系统发出的一些信号,可以也可以不构成行为或者一般的个人交际。”简单地说,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的交际。具体说,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有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
非语言交际最初被学者们分为一、手势语言:表示词义、数字和标点符号的手势,从单个手势到完整的哑语体系都包括在内。二、动作语言:包括不单纯表示某种信号的各种动作。三、客体语言:包括各种有意和无意设置的物件,如工具、机器、艺术品、建筑结构和人体服饰等。另一种分类法是纳普(M.Knapp)提出的,共分7大类:绅士动作和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詹森又在总结有关学者对“无声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另一种分类法:身体动作和姿势、对时间的态度、对空间的态度和一般交际习惯。我国学者毕继万所著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结合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看法将非语言主要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及环境语,笔者更为认同毕继万同志的分类法。
(二)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用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我们中国人通常讲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二者都属于非语言范畴。尤其在焦急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何况,即便是谈吐,也含有大量的属于非语言行为的副语言信号,比如非语义声音、停顿、沉默、笑声和交谈中的话轮转接等。伯德惠斯特尔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萨莫瓦则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美国又有的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在非语言交际体系中,体态语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它通常被称为语言交际的“第二表现方法”,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表情语又在体态语中极为常见,调查表明在70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言多达25万种,占体态语言的35.7%。表情语作为思想情感的“荧光屏”,能最充分地反映人类的各种感情。
由上可见,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增强语言交际的力度,促进交际过程的完整性。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有时甚至可以代替语言交际,并可起到语言交际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的功用
1.非语言交际有利于旅游者获得更完美的旅游体验,实现旅游的文化效益
一方面,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对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有效掌握可以帮助其与跨文化旅游者顺利交流,提高其旅游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跨文化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认知与掌握会有利于消除跨文化旅游者对与其相异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偏见或恐惧,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这最终有利于跨文化旅游者获得更完美的旅游体验。这样,非语言交际使得旅游参与主客双方更顺利地交流,客观上促使了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实现了旅游的文化效益。
2.非语言交际能提高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实现旅游的经济、文化效益
旅游从业人员及目的地居民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有效认知和正确掌握是其为跨文化旅游者提供良好服务的重要保障,良好服务的开展可以促使跨文化旅游者在必需的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之外,进行更多旅游娱乐消费及旅游购物消费,另外,也有利于树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从而增加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客源市场的吸引力,这都最终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
结论:在旅游研究中,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旅游中功用的研究,不仅可指导旅游业界人士及目的地居民掌握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为跨文化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另外,跨文化旅游活动中主客双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也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更加体现了旅游作为一项和平的事业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